“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形势与政策课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党情、国情、社情、世情、地情与校情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和增强“四个意识”的核心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发挥“形势与政策”课正能量、增强课程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1)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1987年,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首次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名称出现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文件中,并且延续至今。此后,全国各高校均开设“形势与政策”,各院校领导在思想上对这门课都是高度重视。然而,综合对比其他几门思政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所受的重视程度与它实际拥有的资源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课程教学资源上,“形势与政策”课也没有与其他课程平等的资源。
(2)“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运行管理不规范。
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最重要的管理。教研室作为教学运行管理的基本单位,能够有效保证教学运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未设置独立教研室,日常教学管理通常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办负责。这就使得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管理标准的统一性、明确性上大打折扣,规范的教学研究、教学观摩与集体备课等活动更是难以开展。
(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形式较单一,覆盖面较小。
“形势与政策”课与另外四门思政课相比,内容具有更强的政策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形势与政策”多采用讲座形式,邀请校级领导、校内专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专题报告,在帮助大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事项和重要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举办的讲座数量少、场地有限,学生覆盖面较小;讲座主要利用周末晚上开展,造成学生思想上的被动和抵触情绪。此外,“形势与政策”课未纳入学校统一排课计划中,主要由二级学院临时组织学生聆听,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也加大了教学过程管理难度。
(4)“形势与政策”课考核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与实施标准。
“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工作通常由出卷、印刷、分发、阅卷、统分等过程构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安排专人负责出试卷,然后报送教务处审核印刷,此过程问题不大。但在试卷分发、阅卷、统分过程中,二级学院往往安排学生辅导员全权负责。由于此工作耗时耗力,辅导员通常又把此工作交由学生干部处理,甚至代为批阅试卷。这样一来,考核效果大打折扣,难以保证课程考核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二、“形势与政策”课滚动式专题教学改革的过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
2017年9月,学校党委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2+1课堂教学改革和‘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大力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此为契机,“形势与政策”课开始了规范化建设的进程。2017年11月,学校党委批准设置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设教研室主任1名。同年12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启动了“形势与政策”课滚动式专题教学改革,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组织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滚动式专题教学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前期大量调研,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撰写《关于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报告》,从指导思想、现状分析、改革措施、职责分工等四个方面论证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18年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向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提交《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报告》并获批。2018年春季学期起,形势与政策课滚动式专题教学改革在大一学生中试点,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从2018年秋季起,形势与政策课滚动式专题教学改革全面铺开,覆盖全校本专科生。
三、“形势与政策”课滚动式专题教学改革的“五个创新”
(1)教学队伍选拔机制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遴选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学科专业背景丰富、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感和国际前沿视野的教学名师担任形势与政策课主讲教师,组建由学校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等核心团队。学校领导作为主讲教师积极参与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科研中,并對“形势与政策”课专任教师的选拔、任用进行审核把关,确保选拔出一支学科背景广泛,涵盖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理论等专业的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主讲教师们群策群力、通力协作共同制定教学内容,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进行集中备课,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厘清知识点、区分重难点、找准切入点,统一制作课件,进行团队教学。此外,学校还依托“秦巴讲坛”,邀请地方党政干部、著名学者为学生作专题讲座。通过校内主导,校外合作的方式推动“形势与政策”课向开放式教学转变,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
(2)教学方法创新。形势与政策课堂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开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课堂积极性。课前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易班等网络平台在线征集疑难问题。课中讲解时以问题为切入点构建教学框架,引领学生回归课本,熟悉相关版块理论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深入分析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后则以学生即时表达学习心得、提交课堂作业、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教学反馈。老师及时回应学生互动,注重平等沟通,在交流互动中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
(3)教学手段创新。为抢占网络育人新阵地,拓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路径,2019年引进智慧树等线上精品课程,开创了线上视频教学线下实体课堂相结合的互动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体验,有效化解了“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形式单一的难题。随着慕课等平台在大学生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学校敏锐把握到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改革的重要意义,将平台优质课程资源引入“形势与政策”教学当中。学校规定除了课堂教學外,学生还需课下在慕课或爱课程平台上自主选学一门“形势与政策”课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并将取得结业证书作为线上学习考核的依据。专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线答疑、线上讨论、课下探讨、分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将慕课、爱课程等在线平台打造成“形势与政策”课第二课堂。
(4)教学组织创新。积极推动形势与政策课入课表、入课堂,班级人数控制在120左右。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每学期组织专家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遴选四个专题,覆盖党建、经济、两岸关系、国际。与此同时,相对应的设置四个专题教学组,专题组设置正副组长各一名,负责组织本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每个教学组只负责讲解一个专题,在不同班级滚动教学。
(5)教学评价创新。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向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评价;学生对思政课教师、课程的满意度进行独立测评,结果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参考。积极推进形势与策课考试方式改革,实行在线考试。
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反响
形势与政策课滚动式专题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校情学情,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时效性为评价标准,采取团队合作滚动教学的形式,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打造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改革自实施后,通过近两年的运行,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省内兄弟院校的赞誉。人民网以《四川文理学院深入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为题,全面、深入的报道了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的创新举措,使得我校改革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宣传。中国高校之窗以《再忙也要带头讲好思政课—四川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和校长为本科生上形势与政策课侧记》,报道了我校校级领导和二级单位负责人走上讲台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常态化建设情况。
(本文系四川文理学院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形势与政策”(2020SZKC001)、四川文理学院2020—2022年校级教改项目“形势与政策课滚动式专题教学改革与研究”(2020JZ015)、四川文理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基本路径研究”(2019DJ001Y)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梁云,性别:男,籍贯:四川省南部县,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87年2月,学位: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