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
摘要:高校需从国际视野出发,对目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分析。能够积极构建国际化文化交流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理论,重视文明班风优质校园文化的培育。由此,要对留学生在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的跨文化不适应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跨文化 适应问题 策略
引言
针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高校需切实关注到不同国家留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需求、思想问题等。通过构建具有国际化性质的文化交流活动,确保留学生间、留学生与本校学生间快速加深了解。并能对当下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
(一)社会文化层面的适应问题
针对南亚的留学生,他们拥有浓厚的宗教背景,且在文化、民族习惯、衣着、日常行为等方面,都与我国学生及大众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由此,导致留学生在社会文化层面产生跨文化的不适宜性问题。而留学生自身的认知习惯与当下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较大的反差后,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在交通规则上的不同,都会给留学生的社会活动的参与性带来影响。
(二)个人心理预期与校园文化的适配问题
留学生进入新环境求知前,会在心理上进行提前的预设。但因留学生对我国社会文化、校园文化等认知度不同,使得他们的个人心理预期与现实环境产生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引发跨文化的适应问题。环境的变化与心理不适应性,会使得留学生产生孤独、抑郁、思念家乡等情绪。因此,高校需对留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疏通与引导。并切实关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重要性,能够在教学环境方面进行积极、合理的完善与丰富。
(三)跨文化交流与人际交往问题
留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相较我国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且在价值观、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差异,会给学生间的交流、人际交往等造成消极的影响。而留学生对目前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产生极度的不适应时,会导致他们产生恐惧、懊恼、焦躁等不良心理。而带着消极心理的人际交往,往往会引发一定的摩擦与纠纷,由此加剧了留学生的跨文化不适应程度。因此。高校需对所有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努力创建更适合他们的活动空间。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
(一)构建国际化文化交流活动
高校需对留学生的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进行全面了解,并将其作为文化交流活动的主题。高校在组织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以“不同国家民族习惯、信仰交流”为主题进行学术性的讨论。例如,在正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可鼓励来自南亚等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谈论本国家的民族习惯、宗教信仰与中国的异同。基于这样的主题活动,可激发留学生更加积极、全面的收集与分析相关资料。无论是活动的准备阶段,还是具体进入讨论的交流环节,都可使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民族习惯与理想信念等。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学生也可通过自主地了解南亚等其他国家的文化、语言等,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层次,并与留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高校通过组织国际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为留学生及本校学生提供更多沟通、加深了解的平台。而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角度出发,高校只有通过科学的引导,使他们不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才能确保其更深入地参与到生活的细节中。由此,当留学生基于文化的了解、文化的认同,切实融入到校园生活、校园活动中时,才可从根本上解决他们跨文化适应问题。针对留学生对我国社会文化知识的欠缺,以及所產生的隔阂等,完全可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由此,不仅可加深国际友谊,还可为高校的课程建设、学生管理、国际化发展等提供新的思路与理念。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在针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尊重文化的基础上。即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的过程中,需允许各国留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与喜好对不同的社会文化进行阐述。而无论是针对南亚的佛教、印度教的不同宗教信仰,还是印度的政治文化等都需给予相应的尊重。而在针对文化差异进行探讨的过程中,需对留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令他们能够对中国的文化给予尊重,甚至是认同。依托于良好的文化交流基础、交流平台,打破留学生的认知偏差,令他们真正适应当下的社会文化。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理论
高校在实际开展教学与管理活动过程中,需从国际视野出发,对目前的管理理念、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思考。高校需建立国际化发展理念,对学校课程资源进行丰富与拓展。不应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强调知识、技术的传授。教育工作者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社会的适应能力。而针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倘若高校通过完善自身的教育环节,人才培养策略,能够在学科中科学融入跨文化交接理论等,可逐渐形成更具有国际适应性的教学环境。无论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还是本土学生,都需打破既定的思维理念。基于全球化理念,逐渐形成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例如,高校可在语文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英语教育等学科中,巧妙地融入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课堂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可形成新的视角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可令他们逐渐弱化以个人意志为中心的思想。而在学科中通过融入跨文化交际理论,可确保学生在思想意识中逐渐形成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并能自主地了解与应用其他国家的语言等。在英语教育中通过融入跨文化交际理论,可使学生基于英语这一种语言在心理层面拉近距离。由此,无论是南亚留学生,还是我国学生都可通过英语语言技能的不断提升,具备更多了解世界、了解不同文化的工具。基于此,不仅可提升我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降低留学生的心理落差。即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无论是来自南亚的留学生,还是本校生都是对第二语言、其他国度文化的重新认知。而基于相同的语言进行交谈、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际交往技能。如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可使留学生从国际视野出发对自身的生活与学习现状进行思考,并能积极调整其个人预期与实际生活的落差心理。同时,教师可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科特征科学地融入特定的人际交往情境。例如,在语文学科、英语学科中,都可结合跨文化交流理论,科学融入国际交往规则、技巧等。这样,留学生可学会与掌握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交往的原则。当他们切实融入到当下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中时,可从本质上打破他们原本的心理落差。由此,切实解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
(三)重视文明班风优质校园文化的培育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源于自身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例如,人自身产生的排他性不利于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情感。而当留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到校园生活、班级活动时,势必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思想困扰,并由此产生极大的不适应性。尤其,各国学生间因社会文化、政治文化等产生的差异性,会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摩擦、争论等。因为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造成他们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而针对来自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分析,宗教信仰会成为造成问题的关键因素。他们具有浓厚的宗教背景,并对他们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留学生进入到对宗教信仰不是非常重视的国家后,自然会产生极大的不适应性。同时,基于地理等因素造成的文化差距,使得学生间交流、共同探讨的话题很少,彼此间形成一定的距离感与陌生感。基于以上要素,高校需重视文明班风、优质校园文化的培养。通过创建良好的文化交融、文化尊重空间,解决目前学生间思想隔阂与偏见等问题。例如,针对文明班风的建设,教师自身需精准定位育人角色。能够一视同仁对各国的留学生给予真正的尊重与认可,并带动学生能够主动了解国际社会文化、不同国家的语言知识。同时,教师需科学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行规范与引导。教师可将涉外规章制度、留学生教育管理规范等融入到班级管理机制中。由此,基于国际化班级制度的建立、制度的讲解、制度的实施与落实等,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地对留学生进行管理。并引导本土学生能对留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逐渐形成友爱、文明的班风。而针对优质校园文化的培育,高校辅导员需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校内所有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思想问题、心理品质、宗教信仰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可建议校方领导在校园内设置不同国家的文化标识、宗教符号等,令留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一定的熟悉感、亲切感等。高校可在校园内建设宗教文化交流角,为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留学生搭建表达自我的平台。当然,基于这样的形式,可使留学生、本土学生对宗教信仰建立正确的认识。使留学生基于自身熟悉的场景与文化,令他们展现愉悦、轻松的心理,逐渐实现跨文化社会心理的适应过程。
结语
总之,针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高校需从国际视野出发,对目前的教育环境、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进行优化与完善。不仅要切实解决留学生跨不同心理问题、价值偏差、文化认同程度等问题,还需对我国学生的思想格局、国际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提升。因此,高校必须积极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管理手段。从根本上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令他们真正融入到中国社会、校园生活中。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形势下南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9SJA1472
参考文献:
[1]丁潔琼.来华留学生在地方高校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11-13+19.
[2]张敬惠.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智库时代,2020(01):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