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
【摘 要】随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加重,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人类必须关注的话题。在高中教育中,生态文明的有关教育也逐渐成了教学重点,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中地理;渗透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2-0080-02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by humans,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Paying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a topic that all mankind must talk about. In high school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teaching.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in teaching, and giv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Penetration method
人類的发展史就是和自然环境的斗争史,我们从渔猎采集文明走向农业社会,再走向工业社会,如今已经进入生态文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凸显出来,我国也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都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将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授予学生呢?如何培养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如何让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是高中地理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本文以此展开论述。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过度注重对考点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也为了考高分十分注重考点的学习,而随之忽视了素质教育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让其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念,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便很难再建立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有关知识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保护生态。如教师在讲解和“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相关的知识点时,就应该让学生知晓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可用水资源实际上并不宽裕,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可以顺带拓展出土地资源、矿物能源等自然资源的情况,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赶课时、保分数,常常将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一笔带过,有的甚至直接不讲,这会导致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并不重要,从而造成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一)以教材为蓝本,着重生态文明基础教育
在高中教育中,课本仍然是基础性的文本,虽然以往的课文几乎是围绕地理科学知识进行编写的,和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版教材融汇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等知识也在教材中得到了体现,某些具体知识点还是重点知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重视这一部分,认真钻研课文基础内容,吃透新课改课本的知识框架,对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知识合理开发,下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普及。
例如,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有关知识时,可以以煤炭资源的形成和太阳就有直接关系展开,讲解太阳辐射给地球带来的光热资源用途颇广,对地球动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将其和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相结合,突出太阳能这一绿色能源的优势,人类可以在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取暖等,将太阳能和燃油、化工相结合,可以极大程度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太阳能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建立起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初步认识。
(二)开展情景互动教学,提升学生体验感
高中阶段时的学生智力成长基本已经完善,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可能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和当地的日常生活,营造具体情境,让学生产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和理解,将课本上的生态文明知识进行生活化、抽象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生态观。教学“我国区域城市与工业发展——以长三角区域为例”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设计情境,可以在课前导学播放上海工业发展纪录片选段,将自己假定为在上海生活30年的工人,以自己的视角为学生讲述30年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上海市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随后让学生总结有关如何有效应对工业和自然对立矛盾的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等方式,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课下收集本地的工业进程对城市的影响,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进行探寻和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的时候,应该突出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情景设计,如东北地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结合东北老工业区振兴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关系展开有关生态文明的教育;华北地区就可以结合雾霾、酸雨等现象进行讨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西北地区的学生就可以结合沙漠化、荒漠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探寻农业发展与沙漠的关系;珠三角地区可以结合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等,因地制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思考身边环境的变化,从而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结合实践教学,全方面建立生态文明思维体系
地理课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许多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运用,因为课本知识正是专家学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教师有组织有意识地开展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全方位地践行知识,提升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教师可以设置主题,如“探寻所在城市工业污染情况”“家乡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10年家乡环境变化原因”等主题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讨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课外实践小组,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新闻报道,利用周末时间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进行实地探访,如采访老人、询问工厂负责人、实地观察环境、参观当地博物馆等方式,了解当地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最终整合为文章、图表等形式,推选小组代表进行讲解,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成果在校内进行展览,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充分运用相关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印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小组协作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组织一次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思维体系。
三、结语
我国对待生态的态度经历了“先发展,后治理”,到“边发展,边治理”,再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过程,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也有过极其惨痛的教训,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进行发展,被破坏的环境需要一代代人进行恢复工作,因此,生态文明的教育应该伴随着人的成长而进行,其中,高中教育又极为重要,在和生态文明相关性最强的地理学科中,教师应该肩负起责任,结合课本有关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让学生树立起保护生态的意识,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志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写真地理,2020(27).
[2]杨艳萍,王健,邵瓊, 等.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科学咨询,2020(37).
[3]季新飞.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写真地理,2020(30).
(责编 张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