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静
来江苏省灌南县四年多,灌南县检察院检察长张立的公文包里,有一件始终不弃的宝贝,就是灌河流域图,这张地图不知被他摩挲了多少遍,如今已是皱褶斑驳。
灌南的母亲河灌河,上承沂南河、柴米河、盐河、南六塘河、北六塘河等,流经连云港、淮安、盐城3市11区,流域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域内拥有苏北地区唯一完整的山水林田湖海生态系统。在张立看来,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就像是一幅巨大的自然风景画。
“来到这片土地,就得熟悉它、了解它。”张立揣着这张地图,走遍了灌南的角角落落,也对祖祖辈辈生活在灌河流域的渔民们有了更深的感情。
进入腊月,往日繁忙的灌河入海口渐渐安静了下来,渔民们开始盘点一年的收获,迎接春节的到来。一艘归航的渔船上,脸颊黑红的渔民老郝麻利地卸下船帆,拴好缆绳,然后喜滋滋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儿,对穿着蓝色制服的检察官说:“今年多亏毛虾季,让我挣够了翻房子的钱。等我儿媳妇进门,一定请您喝酒。”检察官拍拍他的肩膀,呵呵笑道:“酒您存着,到时我给您送挂大鞭炮。”
这样其乐融融的画面,渔民心里乐和,张立知道了自然也跟着高兴。然而在两年前,画风不是这样的。
“祖传产业咋就犯了法?从我太爷爷起,就靠捕毛虾过日子,我们家一百多年的老传统沿袭下来,到我这儿怎么就不行了呢?”2018年6月中旬的一天,灌南县渔民老郝,面对讯问他的检察官,一張脸皱得像海边的老杨树皮。
几天前,老郝和3个弟兄像往年一样,去东黄海海州湾区域捕捞毛虾。可刚起了两网,就被江苏海警支队四大队的巡逻执法人员拦了下来。
5月1日至9月1日,是黄海海域禁渔期。而老郝船上的网具为多锚单片张网,网眼仅有8毫米,远小于东黄海地区海洋捕捞最小网目尺寸35毫米的规定。在禁渔期捕捞,又使用禁用渔具,老郝涉嫌非法捕捞水产品。海警部门将案件移送至灌南县检察院。
“不打三春鸟,不捕四月鱼,这些老百姓都懂的道理你们难道不懂?而且你们用的渔网眼儿小得像筷尖,这是存心让鱼‘绝户啊!”讯问老郝的两名检察官,脸上是难以抑制的愤怒。
“可是,我捕的是毛虾,没捕别的,如果我不捕,它也会死掉的”。老郝讷讷地辩解道。
“这案子,恐怕没那么简单。”检察官为此走访了灌南渔政管理部门和当地渔民。
毛虾俗称虾皮,是一种生命周期仅一年的海洋浮游动物,主要分布于灌河入海口附近的110渔区和111渔区,百余年来一直是该海域150余户渔民赖以生存的传统捕捞产业,并带动毛虾销售、加工等下游产业近万人就业。而主捕毛虾的张网,只有特许作业许可的网才能进行捕捞,这种渔网虽然网眼细小,但它专捕毛虾。
张网是否属于禁用渔具之列?捕捞毛虾会不会对其他海洋渔业资源造成危害?是否必须办理特许捕捞许可证?这些问题都是办理小毛虾案的关键。
江苏省灌南县检察院检察长张立(右一)和检察官一起研究区域环境资源状况。(摄影:王健安)
江苏省灌南县检察院检察长张立(中)与海警侦查人员共同走访渔民。(摄影:马先)
环境资源办案组检察官张静,毕业于水产养殖专业,有着二十多年的办案经验。她认为毛虾网作业时立于水中,与禁用的底趴网不同。毛虾每年初夏孵出幼体,8月间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捕捞期和国家规定的禁渔期相冲突。
遇到跟渔民有关的案子,张立也会特别上心。他说:“我有个直觉,捕捞小毛虾所反映的绝不只是小毛虾的生存问题,而是海洋渔业资源如何合理利用的大问题。”为了了解清楚情况,张立带着环境资源办案组的检察官,一路从灌南县开车前往位于南通市的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四个多小时的车程,他的脑子里写满了各种问题。
海洋水产研究所,张立已经来过很多次。每次一看到张立来,海洋水产研究所书记仲霞铭就知道自己的任务来了。他研究了一辈子的渔具和捕捞方法,给检察官办案提供了很多有用信息。仲霞铭说:“这种毛虾网作业水深不超过20米,不会触及海底,且因网眼细小,只能容纳毛虾进入,其他鱼虾触网后则会受阻离开。而且毛虾成熟于特定季节,聚集于特定海域,此时此地一般不会出现其他鱼类,所以毛虾网不应属于禁用渔具,在禁渔期捕捞毛虾也不会损害其他海洋渔业资源。”
有了仲霞铭这几句话,张立顿时感觉踏实了。在他看来,渔民捕毛虾就像农民收麦子,无害而有益,“我们应当网开一面”。
2020年1月17日,灌南县检察院与海警部门依法对4条渔船捕捞毛虾案作出了撤案决定, 老郝和弟兄们喜极而泣:“我们不犯法了。”看到这一幕,张立和办案检察官感慨万千。一纸决定的背后,是他们一年多的奔波和辛劳,一次次去海警部门登门沟通,终于换来对方的真诚合作;与渔政、法院等单位数次召开联席会议,终于促成各方共识。
灌南县检察院办理的小海鱼案查扣现场。(摄影:沈力)
老郝的事情虽然解决了,但是后面还有一百多条渔船,如果都放行的话,会不会放出祸患来?如何才能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每到夜晚,听着灌河的涛声从远处涌来,张立的思绪也停不下来。他觉得不犯法不等于就合法,如何让捕捞毛虾的传统产业能够得到许可,实现海洋渔业资源与人类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哺?“这份新的考题,正等着我们去解开”。
灌南县检察院上一次面对海洋资源保护的考题,是缘于一起“小海鱼案”。这起追索亿元赔偿的小海鱼案,让张立印象特别深刻。
2017年6月1日,四艘舷号被白漆覆盖、船牌被拆卸、GPS也被关闭的可疑渔船,在连云港海州湾被江苏海警查获,现场发现捕获的鳀鱼、方氏云鳚等29种海产品共计12.8万公斤,其中最小的鳀鱼比成人的小手指还要细小。而船上使用的渔网为国家严令禁止的双拖网,网眼为10毫米,且加了密如蚊帐的内衬,即通常所说的“绝户网”。
“在禁渔期内使用这样的‘绝户网,完全是将海洋生物扫荡得一干二净。”张立心痛地说道。然而,接下来的审讯和侦查令他的心更为刺痛。原来,这四艘渔船只是冰山一角,背后还隐藏着16条渔船和巨大的收鲜船,这个非法捕捞特混舰队所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远远不止此案查获的渔物价值。
此时已近年关,检察官和海警侦查员却仍然奔波在调查取证的路上。他们刚调取银行流水,账上的钱款就被转移了,刚查到企业注册信息,后脚就变更了股东。“犯罪分子在和我们抢时间,我们也要快马加鞭才行。”张立说道。
最终,灌南县检察院查出了一个由18人组成的犯罪集团,在2015年至2017年间,共非法捕捞水产品910万公斤。捕获的鳀鱼被该团伙提供给鱼粉厂,加工成鱼粉对外销售牟利,形成了一个集海洋捕捞、生鲜收购、鱼粉加工为一体的黑色渔业产业链。
鳀鱼是很多海洋鱼类的基础饵料,对鳀鱼进行掠夺式的捕捞,破坏了海洋生物链,长久下去会导致海洋荒漠化。张立认为不仅要追究非法捕捞者的刑事责任,还要对违法者进行严惩,让那些非法获益者赔偿海洋生态损失,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经反复请教专家、周密论证测算,2018年3月,灌南县检察院在以涉嫌非法捕捞罪对荣成公司和18名被告人提起公诉的同时,又对荣成公司和46名被告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追偿海洋生态修复费1.3亿元人民币。
庭審持续了三天,近四十个小时的工作量,疲累感也一波波向张立和一起办案的检察官袭来。坐在公诉席上的张立,心里紧绷着一根弦,“海洋生态环境的大事不能松懈,要守护好公共的利益”。
守护灌南的生态环境,让渔民的脸上可以经常挂着笑容,这是张立在看到灌河入海口那幕激动人心的起航开捕画面后,心底最真实的想法。
通过灌南县检察院的努力,江苏省被列为全国首个毛虾特许捕捞试点地区,允许渔民利用伏休期中的一个月时间,在连云港市海州湾部分海域开展毛虾捕捞作业。在毛虾开捕的那天一早,78艘待航的渔船上,检察官、海警、渔政人员对渔民所携渔具进行了检查,没有发现一件违规渔具。这也让张立看到,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已经开始有了成效。
“我们办理一起案件,就要修复一个问题。” 在张立看来,环资案件专业性强,需要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一起案件往往涉及刑事、民事、行政等多项检察业务,扎实的业务能力尤为重要。而涉及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只是非法捕捞的现象,还有非法采挖销售海砂等案件的办理,对张立来说,都是摆在眼前的一个个挑战。
2018年5月,苏某等5人在连云港市赣榆区东侧海域非法采挖并销售海砂2万余立方米、销赃数额80余万元,案件被移送至灌南县检察院。在张立看来,海砂的非法开采改变了原始海床结构,降低了水源涵养,危害十分严重。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追索海洋生态赔偿金的同时,如何配合国家海砂开采利用战略,维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每一项工作都刻不容缓。
2020年12月,江苏省检察院指定,整个灌河流域的公益诉讼由灌南县检察院机动管辖。这也让张立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和同事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也不断进行着尝试。比如通过微信小程序,将一些有关海洋生态保护的政策信息和法律知识,向全县渔民进行分享;比如通过共享信息,形成海洋生态保护的工作合力。
近几年,灌南县检察院也不断充实着环境资源办案团队的办案力量。在环境资源办案团队中,有善于统筹协调流域内行政执法司法关系的外务专家,有长期负责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双料能手,有侦查经验丰富的突破先锋,还有长于理论研究的青年才俊,这些能手的加入,让张立也觉得更有力量了。
守护公共利益,参与社会治理,在这每一分努力之下,灌南县检察院也绘制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三年多来,灌南县检察院共办理环资领域刑事案件116件416人,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6件128人。2020年10月,灌南县检察院还被评选为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
有人说,张立是个“弄潮高手”。办了一个小海鱼案,探索了海洋非法捕捞的鉴定修复标准;诉了一起毛虾案,就让十多年没着落的毛虾捕捞特准许可落地生根,解决了渔民合法捕捞的大问题。对此,张立只是简单地笑笑,他觉得守护生态环境,就是自己的一种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