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2021-03-08 03:25:52陈汇丰田梅梅姜金霞王玲敏邵海燕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急诊科条目规范化

陈汇丰 田梅梅 姜金霞 王玲敏 邵海燕

1.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72;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上海 200072

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 年2 月发布的《新护士培训大纲(试行)》[1]中明确指出,开展新护士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护士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有力举措,对于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需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作为医疗服务的生力军,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已成为护理管理者及教育者日益关注的焦点[2-4]。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复杂且多变,对护士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5]。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急诊科借鉴国内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经验,改革了新护士急诊科的规范化培训方案,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136 名急诊科新护士为研究对象。将2017 年8 月急诊科新护士66 名设为对照组,年龄20~22 岁,平均(21.41±0.53)岁;男5 名,女61 名;大专41 名,本科25 名。将2018 年8 月急诊科新护士70 名设为观察组,年龄20~23 岁,平均(21.44±0.61)岁;男8 名,女62 名;大专46 名,本科24 名。纳入标准:①应届毕业生;②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排除标准:①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有病假、产假不在岗。两组护士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采用急诊科专业导师带教模式。授课方式为课堂授课+临床实训,考核评价为终结性评价。观察组采用创新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6]。①完善教学管理架构。成立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形成科护士长-教学护士长-专业导师的三级管理框架,由科护士长统管全局,对全科的新护士培训设计、实施及质量进行整体把控。教学护士长统筹协调具体教学培训事务,专业导师落实具体的教学培训工作。②制订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相关制度。明确培训计划、培训方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及考核方式等。③组建培训师资。由科内持有美国心脏协会生命支持导师证、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证及美国国家灾难基金会BDLS 的专业导师落实培训工作。④编写培训书籍。组织科内教学团队编写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相关教材,包括《急危重症护理常规》《急诊急救护理技能实训》及《临床急危重症护理理论与实践》。⑤细化培训内容。根据急诊科收治病种特色细化规范化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括定期理论培训+工作坊技能培训+临床实训。理论培训内容包括科室介绍、患者安全、沟通艺术、职业防护、常规工作及心理调适六大模块。技能培训包括骨髓腔输液、气道管理、团队心肺复苏、人工智能预检分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批量伤处置及急诊常用急救技能六大模块。临床实训通过动态病例模拟进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猝死、多发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等十大危重症的护理评估、救护配合要点、并发症观察等培训。⑥革新培训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以工作坊形式展开模拟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授课前对将培训内容放在公共网络平台,要求新护士预习相应知识。⑦创新考核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于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出科考核中。培训前均有新护士能力评估,培训后有即刻能力测试。阶段性考核包括月度理论考核及技能测试,每个月上交反思月记,对月度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出科终极考采用床边情景模拟考核。出科时进行导师及新护士双边评价,不断完善培训体系。

1.3 评价指标

1.3.1 临床护理能力评价 采用乔楠[7]汉化的护理能力六维量表,包括领导能力(4 个条目)、危重症监护(7 个条目)、教学与合作(10 个条目)、计划与评估(7 个条目)、沟通交流(10 个条目)、专业发展(10 个条目),共6 个维度48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从“没有能力”到“很有能力”分别记1~4 分。得到越高,能力越强。量表的Cronbach’s α 为0.893,CVI 为0.90,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完成急诊规范化培训后,向新护士发放护理能力量表进行自评,向部门护士长、专业导师及临床带教老师发放护理能力量表进行他评。

1.3.2 理论及技能成绩评价 理论成绩取每个月考核的平均值,技能考核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技能考核成绩=月度技能平均成绩×50%+终末床边情景模拟考核成绩×50%。

1.3.3 教学满意度评价 由新护士对急诊规范化培训进行满意度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案、带教老师、教学管理等5 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出科考核时完成满意度调查。评分为“满意”及“非常满意”计为满意,“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计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护士临床护理能力比较

观察组新护士的能力自评及同行评价各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2。

2.2 两组新护士理论操作成绩比较

观察组新护士的理论及操作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3。

表1 两组新护士临床护理能力自我评价比较(分,±s)

表1 两组新护士临床护理能力自我评价比较(分,±s)

表2 两组新护士临床护理能力同行评价比较(分,±s)

表2 两组新护士临床护理能力同行评价比较(分,±s)

表3 两组新护士理论及操作成绩比较(分,±s)

表3 两组新护士理论及操作成绩比较(分,±s)

2.3 两组新护士对规范化培训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新护士对规范化培训满意度各维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 <0.05 或P <0.01)。见表4。

表4 两组新护士对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3.1 创新的规范化培训方案可有效拓展新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采用创新的规范化培训方案后观察组新护士的临床能力、理论及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本研究中科内成立了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形成教学管理的三级架构,设计完整的教学培训方案,对全科的新护士培训质量进行整体把控。科内提供专业导师赋权赋能支持,赋予导师新的角色与功能,创造关怀性的专业实践环境及磁性工作环境[8-10],临床带教老师专业的示范实践促进新护士的学习投入,提升其临床护理能力[11-12]。在培训内容上,涵盖了多方位知识点,融入急危重专科护理及技能新进展,聚焦临床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实训中,根据规范化培训目标采用动态病例模拟设置逼真的十大危重症临床案例,梳理高危单病种的关键知识点,指导新护士完成一系列的护理评估、决策和实施,极大地提升了新护士对临床急危重症情境的认知,体验护理评估、病情观察、抢救流程及并发症预控等,促进新护士主动探究,不断梳理临床情境中的重点和难点,反馈自身不足,完善临床急救护理配合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急诊专科临床实践技能[13-16]。

3.2 创新的规范化培训方案可有效提升新护士的培训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创新的规范化培训方案提升了新护士对规范化培训的满意度。培训方法上充分考虑了新生代护士的学习偏好[17-18],充分融入信息技术,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规避了传统的单向理论传授,体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手段交互、学习知识外延的特点。本研究中分模块采用工作坊展开培训,这种团队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导师学员的互动,促进学员之间的开放交流,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19-23]。急诊科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除了聚焦急危重症护理相关的重点知识,同时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批量伤等应急演练。2019 年12 月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被首次发现[24],2020 年3 月11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宣布为“全球大流行”[25],截止至2020 年7 月23 日,全球累计确诊人数超1500 万[26],成为国际广泛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提示护理管理者及教育者应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系统知识,科学设计并动态更新培训内容,设定不同的突发及意外场景,采取不定期的应急演练加强护士的知识储备及实践技能,提高护士在疫情防控中的应对能力,提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及救治效能[27],使新护士的综合能力达到螺旋式的递进提升。

猜你喜欢
急诊科条目规范化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商周刊(2017年23期)2017-11-24 03:24:09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西藏科技(2015年11期)2015-09-26 12:11:30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8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西南军医(2014年5期)2014-04-25 07: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