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伟
(文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战争是政治手段的延续”,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老山精神产生的历史逻辑,无论战争还是政治,其指向都是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发端于老山战役的老山精神,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英雄实践结晶,也是正义战争争取、维护和平与发展的生动写照。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和平需要武装来保卫,我们的发展需要强军为后盾,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敢战、能战、止战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越自卫反击战说到底就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捍卫我们国家的生存空间,保卫民族发展和安全利益。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在美苏争霸格局中处于攻势地位,它的国际竞争采取侵略扩张和扶持地区强权两种策略同时并行。在西太平洋地区,扶持地区强权越南,试图将势力扩展至马六甲海峡,以期实现南北包围中国的同时,又能促成其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扩张连成一体,进而实现对美国的战略压缩的双重目标。对苏联的这个战略意图,邓小平把握得精准无误,他在访美期间与时任总统卡特的谈话中指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是苏联战略部署的一部分。苏联在这一带的做法有如一个哑铃,一头通过越南搞印支联邦,推行亚安体系,一头通过控制阿富汗、伊朗、印度南下波斯湾。连接两者的马六甲海峡,苏联也正设法加以控制。这样,苏联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扩张就将连在一起。”[1]对两者合谋的恶劣后果,邓小平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越南一旦成功控制整个中南半岛,许多亚洲国家将失去掩蔽,中南半岛联邦会逐渐扩大影响力,成为苏联南下进军印度洋的环球战略的一部分。”[2]实际上,苏联全球霸权和越南地区强权合谋意愿是非常强烈的。越南的“印支联邦”情节根深蒂固,自独立后,即使王朝更替,但历任统治者都把统一中南半岛作为天然使命,即构建一个以越南为主体,老挝、柬埔寨为从属,控制印度尼西亚的国家版图,甚至,胡志明也从未放弃过“成立中南半岛联邦”的想法,到黎笋政权时期,越南实现真正的统一后,在苏联的支持下,即刻着手推进“印度支那联邦计划”,即快速吞并柬埔寨、老挝,进而西进泰国,控制缅甸,威胁马来西亚,控制整个中南半岛。此外,还撕毁了1958年越南政府承认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属于中国的声明,侵占中国南沙群岛96%以上的岛屿。“1975年印支三国同年实现了各自革命的成功,越南地区霸权思想更加膨胀,与中国发生利益冲突,为了实现地区霸权,背中投苏,在苏联的配合与支持下,控制了老挝,试图控制柬埔寨失败后发动柬埔寨战争,建立、扶持韩桑林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再一次实现地区霸权。”[3]而《苏越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则巩固和加速两个霸权合谋的进程。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利益,这是国际政治的普遍常识,也是国与国之间交往行为的最现实写照。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主导力量,它的态度对苏、越霸权合谋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遏制住苏联“南下印度洋”和维持中南半岛的力量均衡是中、美两国一致的利益诉求。因此,美国虽然没有直接表态支持“中国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的设想,并公开声明“对这个严肃的问题研讨后再说”,甚至“得出不支持的结论”。但实际上美国是赞同邓小平的战略判断的,它在实际外交行动基本上与中国达成心照不宣的默契。第一,把越南定性为侵略者,在道义上打击越南。“鉴于越南是侵略者,美国已竭尽所能地鼓励其他国家减少对越南的援助;同时鼓励东盟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越南,并向泰国增加了军事援助;另一方面,美国已以‘强硬的措辞’向苏联发出了警告,要求其停止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4]第二,提出中、越两国双撤军策略。“建议中国从越南撤军的同时,越南也必须从柬埔寨撤军”[4],把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作为中国从越南撤军的前提条件,让越南失去占领柬埔寨的直接军事支撑,在事实上打击越南在中南半岛军事主导地位法理性。第三,以坚决的态度牵制住苏联,向苏联发出照会明确表示“如果苏联采取行动,美国也将采取对等行动。”[4]使苏联不敢武力介入。
“1978年下半年,中国和越南的边界形势变得紧张起来。当时越南领导人,指使越军在中越边界地区制造事端,侵占中国领土,袭扰中国边民,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11月间,中央军委召开会议,研究中越边境地区形势,认为有必要进行自卫反击战。……同时确定,不论战果如何,中国军队进至谅山、高平后停止追击,不得恋战,即行撤回。”[5]这是从张震将军回忆录摘抄下来的一段内容,显而易见,对于越南的侵略,中国一直都采取比较克制的态度,即使事态恶化到最后不得不进行军事自卫反击,仍然以“教训”作为反击作战的目的。而这样的作战目的设定,对于维护全球战略平衡有实际的重大价值。“邓小平会见美国参议院外委会访华团时,又从全球战略的高度,对教训越南的意义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说,在美国的时候,我就对卡特总统说,我们要教训一下越南,当然我们当时的题目只是限制在中越边境范围内,但实际上不是从中越两国角度考虑,也不是从印支角度考虑,而是从亚洲、太平洋的角度,也是从整个全球战略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1]从结果看,对越自卫反击战基本实现了这个战略目的。第一,把战争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避免战争扩大化甚至演变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第二,打破苏联“南下印度洋”的全球霸权战略构想,阻断了越南控制中南半岛的可能。同时,停止对越南的援助,苏联为支持越南而不得不接手,由此造成不胜负荷的经济重负。平衡了美苏之间的力量。第三,平衡了中南半岛的力量。中国军队在越南北部边界自卫还击,以“围魏救赵”的方式迫使入侵柬埔寨的军队回防,同时支持柬埔寨、老挝和泰国的反越武装力量,直接削弱了越南在中国半岛一家独大的格局,使中南半岛重回到力量均衡的方向。
发动侵略战争之前,越南以多种形式进行战争挑衅,寻求发动战争的借口。一是违反基本的国际人道主义和人权,疯狂迫害华人华侨。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来看,越南公开疯狂排华反华起始时间大 概 是1978年5月。自 该 年5月25日 到11月30日,人民日报基本每天都有文章发表关于越南对华侨华人的驱赶和迫害事件,包括驱赶、抢劫财物、抢夺粮食、军警镇压、开枪扫射难侨、无理阻挠中国合法合理撤侨行动、恶意破坏华侨问题谈判等,据人民日报社论《奋起还击 保卫边疆》一文数据,被驱赶华人多达20万人。二是恶意干扰、打断我国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包括袭击渔船和打死打伤渔民 、疯狂破坏广西边境地区农业生产、劫走在我国领海内正常捕鱼的渔船、把越南居民驱赶到我国境内等。三是恶意捏造事实,污蔑中国,同时还派特务到我国境内进行军事侦察。包括在被驱赶的难侨中派遣、混入特务刺探情报被我公安机关捕获,捏造中国飞机“侵犯”越南领空,利用中越国境铁路被迫暂停行车诬蔑中国等。四是恶意制造流血事件,步步武力升级,侵占中国领土。从1978年12月到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几乎每天都有越南对中国挑衅的报道,包括在云南、广西边境地区开枪挑衅、炮轰村寨、打死打伤边防军民、埋雷炸死无辜群众、入境骚扰破坏等。同时,越南还积极煽动对华战争,在国内进行战争总动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语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基本态度是支持和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最终消灭战争,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纵向分析还是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中国的对外战争从来都不是以扩张、侵略、欺辱他国攫取利益为动机或目的,而是受袭扰、入侵之后被迫防御以捍卫主权、保家卫国为最终目标。在“求和平、重防御”的历史传统和战略文化的潜移默化下,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以正义作为原则遵循:一是战前极力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当和平的所有希望破灭之后才不得不以武力反击。从越南开始公开排华反华到开战前接近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始终保持极大的克制态度,大力呼吁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中越两国的分歧,据《人民日报数据库资料》显示,仅就华侨问题的谈判会议多达至少27次,然而越南始终以各种借口加以阻扰致使和平谈判毫无进展,从战争打响前到打响之际,人民日报发表的《仲曦东团长在中越谈判第八次会议上发言我国政府真诚努力争取解决华侨问题越南当局无意解决争端关闭谈判大门》《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边防部队忍无可忍被迫还击越南侵略者》等文章可以看出,对越自卫反击战争的性质、中国的角色和出兵的理由。二是在战中极尽可能缩小战线、缩短时间,减少对人民的伤害。从空间上,对越自卫反击战基本控制在中越边境地带;在时间上,反击的时间也基本控制在极短的时间之内,1979年2月17日正式出兵反击,1979年3月6日奉命全部撤回中国境内;在战略安排上,以积极防御防守为主,显示对战争的克制性。三是交战过程中注意区分非武装平民并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人民日报1979 年2月25日第三版题为《我边防部队处处爱护越南边民》文章写道:“这支边防部队在追击途中,还细心保护好越南村民抛散的更牛,并积极动员越南村民不失农时地搞好春耕生产。”更为可贵的是,即使在战争中仍积极向越南发出边界和领土和谈的外交照会,比如1979年3月1日就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照会越南驻华使馆再次建议越南政府尽快谈判》的照会。
中越双方于1991年签订的《中越联合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和战争的结束。从帝国主义对战后处理的一般经验看,战胜的一方或占据优势战争资源的一方往往会以占领、赔偿、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方式攫取利益,进而控制甚至肢解战败国。《公报》坚持以两国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从而达成两国一致的意见,这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对战后问题处理的最大区别,它这样写道:
“…………
三、双方声明,中越两国将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四、双方同意,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两国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五、双方同意,将继续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鼓励两国边民恢复和发展传统友好往来,把中越边界建成和平与友好的边界。双方签署了关于处理两国边境事务的临时协定。双方同意,两国之间存在的边界等领土问题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六、双方同意,在适当时候通过友好协商,妥善解决旅居对方国家的侨民问题。”
这就解决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性问题。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两国开展正常外交关系的准则,双方共同声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第二,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关键领域的合作,双方同意以平等互利为合作原则,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有了可循依据和实现基础。第三,关于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问题,采取国家和民间双管齐下的办法。国家层面共同签署关于处理两国边境事务的临时协议,为边境和平与安宁提供了合法性保障;鼓励民间交流和友好往来,扩大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民意基础。第四,边界等领土和侨民问题,双方均同意以和平谈判和友好协商的方式妥善解决。
马克思主义强调,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而不能强行改变。中国共产党一直把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视为做好各项工作和提升执政能力的前提,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根据世界矛盾发展的新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过对国际局势的长期观察和认真分析,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主题的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新论断。“以前总是担心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担心得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6]45“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7]“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6]105根据邓小平的论述,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围绕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调整外交格局和党的对外关系,发展了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我们在国际上的朋友更多了。”[8]实际上,对世界发展趋势作出了新的判断之后,中国内政外交的主基调就紧紧围绕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而开展。内政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大胆探索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各种途径和方式,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和地理阻隔。外交方面,顺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定不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主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形成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边国际关系的互利共赢外交框架,有效地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马克思早就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首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摸清和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两大课题的根本任务。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方式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与霸权主义国家妄图依靠武力扩张征服或资本控制实现自我发展有着本质区别。但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须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作为前提,正如邓小平所讲:“就中国来说,我们不希望打仗。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就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和平环境。”[9]就国内而言,尤其是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和改革开放成为普遍的主流共识,同时又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然而外部环境,尤其是毗邻中国的南亚地区却是不安宁的,“霸权主义者在南亚的激烈争夺,使这一地区长期不得安宁,严重威胁着这一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遭到南亚人民的谴责和反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深切同情并坚决支持这种正义的立场。”[10]这一段话不仅指明了南亚地区不安宁的主要因素,也旗帜鲜明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对越自卫反击战承担着反霸权主义、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为改革开放争取和平的国家环境的双重任务。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作为人道主义和人权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前提,“不能抽象地谈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平等、自由、幸福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应该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来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抵御外辱,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争取和保卫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就是要让人民生存得更好、发展得更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健全民主和法制、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国家治理来保证人生存和发展的平等权,在这过程中,既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权真正实现的过程。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权相统一在国际上践行就是我们不恃强凌弱,不任意宰割任何国家民族,不打断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过程,不争夺所谓的势力范围,而是睦邻友好,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对越自卫反击战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大国的道义与责任,一是粉碎越南“印度支那联邦”的野心,支持中南半岛国家反霸反侵略,使整个东南亚未来的持久和平、发展有了客观的条件。二是始终将战争保持在可控的范围,仅只以“教训”“惩罚”为目的,并没有借战争颠覆越南政权或占领、侵吞其领土及其他正当、合法的利益。“我们不要越南的一寸土地,也绝不容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11],彰显出大国对世界各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尊重,也表明了维护自己人民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决心。三是再次凸显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地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人究竟有多大本事,靠得住靠不住,交朋友够不够格,这次恢复了名誉,中国人说话还是算数的,在国际反霸上不是无足轻重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