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英语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1-03-08 11:10祝东江
文教资料 2021年27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

熊 潇 祝东江 刘 鹏

(汉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适应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迅速发展起来,这源自当前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同质性现象严重,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缺乏。[1]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地方,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以教学、应用性研究为主[2],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当前外语教育在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不适应。[3]因此,进行应用型本科英语人才培养研究、改进人才培养实践,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应用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面向行业设置专业,教学内容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更能紧密结合实际,更好地培养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适应全方位社会需求。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突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构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4]

二、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人才与高职高专人才之间,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宽专业口径、较强实践应用能力,能直接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解决日常生产工作实际问题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是指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理论规范,并能将语言知识应用于交际沟通等具体实践活动的人才,核心是“学以致用,掌握英语知识与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

三、现存弊端

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教学时间短、实践研究不够,专业建设还有很多亟须改进的地方。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与方案、师资建设、教材选用及评价机制等方面仍在模仿研究型大学,没有切实地针对地方社会人才需求来建构人才培养模式;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难以落实,甚至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羁绊。[5]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具有跨行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的英语人才需求,使得英语专业毕业生失去了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优势,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压缩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人才规格的单一化,导致毕业生失去了专业优势,竞争力弱、职业提升乏力;课程设置重技能、轻人文,使得“学生没有思想、‘文化’”[6],根源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发展性评价缺失,表现为评价观念陈旧、评价主体一元化、评价内容简单、评价方式单一。[7]

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积极探讨语言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改革,如“语言技能+专业知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课程体系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不够,设计不合理,以语言技能为主,只在高年级阶段添加专业知识课;重语言能力训练而轻素质培养,大多数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大部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弱;必修课多而选修课少,学生知识面较窄。[8]

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抓好技能培养,强化教学实践,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口径[9],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和市场需求。

四、改革呼声与政策纲领

本科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在国内高校主要有三种方案:“3模块说”“4模块说”“5模块说”。[9]相关调研结果表明,很多用人单位要求英语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适用性强”“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强”,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职场工作素质。国家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认为“深入进行外语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已是刻不容缓”。

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使他们具有服务国家、人民、社会的责任感和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帮助他们提升自己,拥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语用能力、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10]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应注意调整好博(公共基础课、跨学科课程)与专(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关系,调整好理论性课程(英语语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性课程(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培训)的关系。[11]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出发点。人才培养须坚持“保本增色”指导思想,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与“3+1”培养模式,打造“强交际、懂专业、重实践”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特色,设置复合型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多证式(毕业证+学位证+能力证)”复合型人才自我培养引导机制。[12]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能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3]《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2015)指出,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学生操练和实践比重,注重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操练和提高。[14]

五、人才培养实践建议

应用型本科英语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为指引,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英语教师、口/笔译人员及商务英语类人才)为教学目标,开放办学,推进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教学团队等重要环节的深化改革,构建满足地方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校应深化认识、积极落实

高校应明确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区域性涉外人才),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毕业生就业意愿;切实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坚持“人文回归、通识教育、特色发展”核心原则,强调“三个意识”(跨专业教学,学在课外、习在课堂的自主学习,思想性与技能型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倡导“四个有机结合”(相关专业与英语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与课外结合、能力与技能结合),坚持“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能力、强化素质”,建立跨学科、模块化的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理论课程设置模块化、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化),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现象识别、理解、诠释、评价文化差异的能力,及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沟通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突出应用

高校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的语言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坚持“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原则,多元论证主体参与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专业方向准入与退出机制,因需设教,因材施教,细化专业培养目标(应用型研究、技术、复合人才),坚持专业性和特色性“两手抓,两手硬”,即专业建设要“保本(遵循教育部制定的英语本科教学大纲)”“增色(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发展特色教育)”。[15]

高校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原则,以市场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期盼为依据,以英语交际和商务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外语+专业(语言文学、商务英语、翻译、跨文化学、国际经贸等)、主修+辅修或双学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突出应用,扩大校内实训室和校外见习实习基地,推进顶岗和岗位置换实习,工学结合,对学生进行教学、口译、导游等方面的技能训练,突出学生的岗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主要措施有:① 秉持“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教育、外事、经贸、文化、旅游、科技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导游、管理、基础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人才”[16];② 构建以就业和能力应用为导向、系统有效的复合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及平台,开展“教学实践周/月”,延长实习时间,按照学生学习阶段的梯次性模块化设置实践教学,如专业技能(听说读写)、复合型能力训练(复合型课程知识)、模拟工作情境(相关行业岗位要求);③ 完善实习见习模式,整合扩展校外实践基地,积极与中小学、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旅游外贸公司及知名景点开展深入合作,调研其用人需求,推进“双进工程”,实行“双导师制”,开辟教育实践指导的“第三空间”;④ 有机整合中文、历史、经贸、旅游等院系资源,创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外培养体系;⑤ 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部级别的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大赛,全面提升其英语应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改进现行教学模式与方法

专业教学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文化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实践环节。建议如下:① 遵循“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减少必修课,增加跨学科知识选修课,扩大独立实践课程比例,倡导灵活运用“音频+视频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及案例、项目、任务教学法等,实施以情景为支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模拟式、启发式、讨论式、实战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② 强化基本技能(书法、简笔画、课件制作、中小学英语教师技能训练等),提高人文素养(英美文学选读、古典文学赏析、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完善学生知识结构;③ 倡导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双重考核[17];④ 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双语教材,组织教师编写高水平复合型专业方向课程系列教材、教学软件与材料;⑤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引导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⑥ 设置课外辅助培养方案,鼓励并引导学生课后与教师交流、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来提高自主学习与知识体验能力。

(四)加强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如引进博士、鼓励本校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与品牌高校合作培养英语学术型人才;聘请客座教授举办讲座,开展学术活动;“请进来、走出去”,定期邀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专家、领导介绍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前沿动态,择优引进具有行业实践经历的高级人才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知识导向的师资队伍、具有强大内驱力的教师发展管理模式,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采取多元、开放、个性化的管理方式,帮助他们在专业改革转型期间实现自我转型提升。

(五)地方师范学院应“固本扩能”

地方师范学院必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以素质、技能、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遵照“全面发展、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实用、有特色”的指导原则和“外语+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实践”四维一体的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基础理论坚持“必需、够用”并融入实践,专业课程教学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18]

六、结语

各高校应立足于其发展环境、区位优势、师资状况、特色学科进行科学定位,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泛我转”的指导方针,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建设须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服务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突破口,从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与特色及学生全面发展引导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英语+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内容科学、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熟练的跨专业技能,能在教育、文化、外事、经贸、旅游等部门“留得住、用得上”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外向型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