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笑成 王 蕾
(宁波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创造力的培养是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知识水平和人格特征等。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学校应采取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评价方法等措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本文将立足新体系下音乐审美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以对学校教育进行积极引导。
国内音乐教育新体系是由中央音乐学院提出的、在引进了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学体系(达尔克罗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结合了我国音乐的文化和音乐教育方面的国情诞生的一种具有时代与民族特色的新型音乐教育体系。现如今正在全国广泛地推广与运用。
为了更进一步地推广和发展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和增强音乐教学的自主性,中央音乐学院于2011年9月成立了下属二级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学院开设了多门国内空缺的音乐教育学与教学法的新课程,成功填补了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中的空白;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树一帜且颇具有影响力的办学风格。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培养了大批具有先进音乐教育理念和新型教学技能的人才,他们是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音乐教育新体系是一种探索和开放的音乐教育新体制。通过音乐教师在日常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显示出明显的价值和优势。在推广大众创新的时代,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育逐渐从传统模式走向了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的方向,新体系进一步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了其创造力,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使传统沉闷的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音乐这一学科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独家记忆。
现如今音乐教育新体系正在全国广泛推广和运用,发展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向他们传递音乐魅力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会成为他们热爱生活、培养情感的推动者。”学校传统音乐教学一般只是为了考试成绩,学生们误将音乐学科与传统主学科归为一类,导致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浓。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一直以来不断呼吁“音乐何须懂”的理念,他曾在2018年7月于北京召开的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上强调:“音乐不是人类的权利,而是人类的本能,音乐是人类最早产生明确审美理解的一门艺术,人类在幼儿时期就会有着强烈的音乐需要和明确的审美理解。”在音乐教育新体系下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深化音乐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推进学生创造性探究学习的过程。[1]
(2)新的音乐教育体系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的过程是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教育新体系使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涉及节奏、器乐、舞蹈、即兴创编等知识,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尤其在即兴创编方面体现教师不再把课堂局限于课本,使音乐课堂成为真正的开放式课堂,学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体验。
(3)新音乐教育体系的新理念开始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们开始在省市各级音乐教师技能竞赛的课堂设计中加入新的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新体系无论是对学生的视觉还是听觉都能够加强锻炼。在这种新音乐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大幅提升。
以中央音乐学院林松涛教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小学音乐课程示范教学”中《丰收的季节》这一单元为例。
《丰收的季节》内容概括
一、人文知识:
1.了解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满天星与太阳与星星捉迷藏的循环)
2.蚂蚁的生理特点与习性。(小蚂蚁操练)
二、社会交往:
1.集体观念与课堂秩序的形成。(贯穿整个单元“跟着走”的进教室活动,学生需按照要求集体列队,有秩序进入教室。)
2.培养同学间的相互观察与配合能力。(通过满天星、落叶满地、小蚂蚁列队三种不同的形式变化空间位置。)
三、基本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稳定的恒拍感。(进教室拍踏恒拍,叫名字教师手敲恒拍。)
2.感受音的高低并识别。(落叶中用手、身体模仿落叶的动势,用s和n在高低音区问好,摘苹果。)
3.感受音的强弱并识别。(大鼓和小鼓,投弹兵进行曲分别以三种不同的力度并配合声势进行。)
通过以上概括,本单元以“丰收的季节”为主题,通过昼夜交替、满天星、蚂蚁列队等音乐活动让学生熟悉音乐学习场所,培养最初的空间感;通过舂米、打麦子、摘苹果、庆丰收等音乐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秋天收获的喜悦及集体农作的快乐。
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尽量少用或不用语言和学生交流,通过集体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好奇心和兴奋感,开导和激发学生对情感的原始观察和敏感性,培养儿童获得和发展情感的表达能力、情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的调控能力。
学生传统学习音乐的方式通常是被动的。音乐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主要途径。如何改善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需要改变音乐教育观念,以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为基础,结合我国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国情,将新的音乐教育体制融入其中,将学生被动学习音乐转变为主动乐于学习音乐、体验音乐与创编音乐。
音乐学习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根据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倡导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现学生的感性,突出音乐文化的色彩。老师引导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律动身体。学生不仅是音乐的聆听者,还是表演者。通过情感与心理沟通的结合,有目的、有系统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人格。身体语言可以用来控制和调节心理情绪,让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音乐教育将从审美接受向审美表达和审美欣赏转变,实现从欣赏到审美创造的完美衔接,充分实现教育者审美表现的“身体干预”。身体、表情、语言和肢体动作成为审美交流的媒介,为学生提供“临场”的审美体验,促进美感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加强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
新体系下的课程设计与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不同,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新体系推出的时间比《2011版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早。新体系的教学内容更侧重人文知识与社会交往这类感性音乐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标的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新体系与新课标相融合,音乐审美活动是从感性音乐活动开始的,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要引导学生由感性音乐活动过渡到音乐理性的欣赏,满足自主情感体验的教学要求,完成音乐审美核心任务。新体系与新课标在教学主体和学习内容等方面起到互补融合作用。[2](87)
新课标提出“传统双基”即“重视音乐的基础技能和基本知识”,新体系提出“以基本音乐情感体验与基本音乐活动”为重点的“新双基”。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新课标”与“新体系”都是要掌握的。新课程标准提倡掌握基础知识,新体系主张掌握基础音乐经验。笔者认为,基础经验是基础知识的一部分,是那些难以用概念定义表述的“抽象知识”。有了音乐基础经验,就会感受到音乐内涵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音乐体验。除了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感悟人文知识及学会社会交往,使“新体系”与“新课程标准”相辅相成。
我们应当打破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将知识与技能和具有实用性的音乐体验相融合,实现“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总结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技术手段:
一是改变学校传统音乐教育观,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音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将传统封闭式音乐教学课堂改变为开放式的课堂,给予学生想象空间。
二是创设音乐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产生创造力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