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子谦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说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树立思想风向标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授课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立德树人”使命能否真正落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只有上好思想政治课,才能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国家交予的任务。要上好思想政治课,首先应在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力上做文章、下功夫。
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强化期,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能否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取决于是否有源源不断的合格后继者为之付出努力。合格的共产主义后继者,首先要做到政治合格,如何使当代大学生做到政治合格,思政课老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站位要高、要准、要精细,要想达到这三点要求,必须熟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马哲)的理论和思想,才能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跟随课堂,汲取知识,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
熟读原著,悟透原理,这是对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并且这理应成为每一个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常态。弄懂弄通原著和原理,可以使广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拓展授课厚度、知识深度和广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一系列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以此引领广大学生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内心坚信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真理不动摇,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继承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点。他提出,我们的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下有一种思维、理论也许可以指导当前实践,但在下一阶段就有可能不符合实践发展的要求,成为错误。因此,理论发展只有与时俱进[2],才能紧跟实践的步伐,不被迅速发展的实践所落下,成为指导实践的真理。
我国思政课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相关理论,这一思想传入中国后不断被我们党吸收改进,先后创造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哲理论,并且取得了巨大成果,诸如毛泽东思想及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历史性成果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马哲理论实践和应用。这门课涉及的知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演变的,不仅涉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精神财富的传承和发展,涉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相关历程,还涉及当下国际时事政治、国内重大先进理论成果的分享与学习传播。
在信息时代,知识传播的速度及传播的范围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的便捷性和开放性、大数据技术支撑下数据汲取的有效性、信息的鱼龙混杂性,无一不给教师的授课质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拥有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理论联系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跟国家最新的政治理论成果,不断更新思想,使自己的授课内容紧跟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不偏航,不虚空。总而言之,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常教常新、常学常新,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这样讲课时才能做到“腰杆硬,底气足”。
当代大学生特别注重参与,追求时尚,喜欢在不同场合尽可能地展示个人独具一格的风采,尤其注重能否实现人生价值,要求当下的思政课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满足学生的要求,努力将课堂变成他们施展的平台及创造和发展的舞台,不再让他们单一地接收老师的讲话,而是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学习,实现由单项输出转为双向互动。
目前尽管我国的思政课已经摆脱了从前的“填鸭式”教学,逐步重视“启发式”引导,采取“线上线下”、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但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授课阶段,以“教”为核心理念的课堂仍然是教学方式的主流,广大学生仍然是被动听讲,始终没能成为知识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这影响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感,很难使学生真正融入思政课当中。这要求教师[3](217-218)转变并且努力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改变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刻板印象,即老师授课,学生听课。教师要努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老师只有辅助学生,真正激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欲望,发展能力,方能学者“乐学”、教者“乐教”,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科学方法化。[4](160-164)目的是搞好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一批共产主义的传承者。但是理想和现实还有差距,我们的目标设想得很好,可是落到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轻视、淡化是思政课授课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和最突出的矛盾。教师理论功底再扎实,再与时俱进,学生对于思政课知识的渴求度及积极主动性也不会与之呈正相关。如何真正调动学生对思政课的积极性,让思政课教师切实体会到被需求的感觉,是当下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想真正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起到汇聚群众和建设精神的作用,需要从国家层面开始自上而下地改革与革新教学方法。制定一些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指导教师转变授课方式。教师要积极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跟从党中央和国家的指导建议,真正将改革落到实处,落到每一堂课中。
首先,在课堂内容知识性方面,注重拓展课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关注国家和国际上的热点事件,并且涉及多方面领域、学科,以各种方式引导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其次,在教学教案设计上,要突出新颖性、创新性,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上教师可通过交互辩论、案例研究、主题演讲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可行且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是网络时代最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声音、图像和文字组合起来的方式进行授课,运用新时代下高科技产品助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以生动形象地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讲道:“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5]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首当其冲,必须满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对祖国的忠诚之心,还要体现对人民的关爱之情。教师只有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刻在心中,并且准确把握好当前现实,切身体会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带着深厚的情感传授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实践的真理,才能在激励自己的同时激励学生,同时提高自己。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传授的是做人之道,教师对其工作的认真和情感投入程度,能够极大地影响思政课授课效果。所以,思政课教师一定要用德行教育学生,更好地用知识培养学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送给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为师之道。教师想要上好思政课,必须拥有一颗爱心,尊重并且呵护学生,让学生真切感觉到教师的和蔼可亲,这些都是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学生只有相信自己的老师,才能相信老师传授的道理。
我国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传播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呈现出各种新形势、新特点,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扬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改革面临的新挑战。面临这些新挑战,思政课教师要有相应的新作为应对,不断改革学习[6](212-213),时刻准备好奋战在教育第一线。不断校准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方向,坚定自己的使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才能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体现对学生今后人生的价值。
综合来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底气主要源自以上五种底气的综合。理论底气为思政课教师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素养功底,为引导我国大学生真正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实底气使思政课教师能够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及潮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思政课堂上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开放性、发展性。理念底气将授课重心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引导”为中心,切实将课堂的主人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方法底气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科技和一系列教学创新产品,不断实现教学科学方法化,生动形象地进行思政课教育教学。情感底气着重培养教师的爱国情怀和教育责任感,以身作则,真正肩负起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五种底气不分轻重,皆为教师教学底气的重要来源,思政课教师无论缺少哪一部分的底气都会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