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园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局限于课堂及固定场所,教师及学生大多按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开阔思路,创新手段,改变传统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高校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微思政”模式,探索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可行对策。
“微思政”,顾名思义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承载形式有QQ、微信、微博等,通过细微、细腻的方式进行引导,以日常化、具体化的对话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1](192-193)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微思政”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及理念的拓展和转变,对“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有重要的作用。其实质是利用网络着力落实思政教育成果,实现具体化和日常化,使网络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融于细微、化于无形。探索当下“微思政”教育模式有利于思政成果的落地,是“微思政”教育模式开展的重要方法和路径。[1](192-193)[2](65)
(1)交互性。互联网具有交互性,使师生之间能够很好地实现平等的交流互动。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平等交流,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表达。通过“微思政”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洞察到学生的思想波动及心理变化,学生可以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教师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消除对传统枯燥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大大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2)细微性。“微思政”的“微”并非指微小,而是以更加细腻、灵活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教育过程主题突出、立足小微、表达简洁,直接解决关注的是具体的问题,比如:一些小人物、小事件、小现象等,用身边的事教育广大学生,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借助“微思政”对大学生进行正能量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微思政”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化解矛盾,润物无声”,要有针对性地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等方方面面,切实增强教育效果。[2](65)
(3)融入性。“微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教育资源要丰富、立体,具有影响力、说服力、时代性、有效性,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3](85-86)同时,“微思政”是现如今最有特点且最有效的教育形式之一,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依托地域特色,挖掘地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微思政”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互联网下的思政教育模式区别于之前的课堂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勇于创新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积极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微思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互联网+”背景下的“微思政”教育模式避免了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教育的尴尬处境,打破了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说教式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局面,学生和老师可以平等交流。二是可以实现多重网状沟通。通过“微思政”模式,我们可以实现与学生“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方式沟通,沟通方式更加灵活,有助于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172-173)三是“微思政”平台建设体现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有助于培养学生骨干、发挥学生创造力,也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不断强化各类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平台建设。高校要开展“微思政”,必须依托全方位、多层次的线上教育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大量开发集创造性、思想性、人文性于一体的“微思政”新产品。在产品建设方面,应当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基本原则,确保该产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要充分利用本校局域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建立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网站,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可以通过一些专门主题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师生“双向沟通”的平台,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加强“微思政”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学校要培养一支有力的工作队伍,发挥骨干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本校思政教育专门网站建设,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交流互动,可以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效引导。注意加强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向他们普及“互联网+”的新知识,使教育者可以及时把握新情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127-128)还要建设善于运用学生喜欢的流行网络语言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思政队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交互性强、引导性强的网络教育活动。
(3)建设一支熟悉新媒体资源开发的专业化队伍。主要负责“微思政”产品的采编、制作、更新工作,使新媒体与高校优秀思政教育资源无缝对接,构建融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高校优秀网络资源。日常该团队要熟练掌握公众号编辑、视频剪辑、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技能。结合时事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及时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还要把握一些群体性、倾向性等问题。
(1)丰富思政“微产品”的内容。高校可以以院系为单位,根据每个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创设一些属于自己本学院的特色“微产品”。比如可以通过班级团支部微博、学院论坛、公众号等,积极举办各种微电影创作大赛、主题教育专题栏、经典著作赏析、网上展览馆等活动。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特色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及时代成果的展现。
(2)大力推进思政课建设。丰富“微产品”最主要的途径是做好大学生日常的思政课,思政课专业教师要及时围绕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理论及各类主题教育,开设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有关经典著作、优秀文章等。[6](43-44)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大力推进思政公开课的改进与创新,转变授课方式方法,不要一味地进行枯燥式教学,可以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1)精心选定对话主题。“微对话”主题的选取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尤为重要的,思政教育者可以根据平时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重大会议、重大突发性事件等,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的新思想等具体内容,有效开展师生之间学习、生活、理想、道德等方面的对话。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平台上发表意见,促进师生充分交流沟通。
(2)确立良好的对话方式。良好的对话方式有助于“微思政”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可以利用微信进行对话。微信是当下最重要的即时通信工具,具有广泛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点。“互联网+教育”下的一些通信软件陆续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生活上的便利,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些微平台的出现,可以打通家长、学生、学校三方互动交流,开辟了教育新领域,打破了时间及地域限制,充分实现了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构建一个长效的互动机制,确保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沟通,确保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表达见解和意见。[7](132-133)
(1)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不确定性及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性,给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带来了难度。高校要积极利用“微思政”这一平台加大网络的动态监管力度,严防各种不良信息在网上交流传播。[8](41-120)对于已经形成的网络热点问题,思政工作者要迅速作出反应,采取一系列对策,积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平时学校的网络中心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大学生点击量较高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健全思政教育激励机制。根据本校“微思政”的开展情况,建立一些教育检查制度、思政教育奖惩制度等。在“微思政”教育过程中,对表现积极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鼓励,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学生骨干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尤为重要,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融入学生、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中。
在“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搭建“微思政”平台,丰富“微思政”产品,构建“微思政”对话,优化“微思政”环境。思政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拓宽网络渠道,准确引导与把握舆论导向,拓展多元空间,真正使高校思政工作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9](43-45),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