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化
——以短视频为例

2021-03-08 05:36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用户

叶 菁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1189)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更新迭代,“互联网+新媒介”的模式为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短视频因短小精悍、易于使用、便于表达等特点,以及拓宽信息传播载体、满足用户自我表达和互动社交需求等功能优势,在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脱颖而出。在运用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常态化手段的当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成为高校学生最常用软件之一的时代,分析大学生短视频用户的属性特征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索短视频兴起后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成为新媒介背景下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短视频用户属性分析

短视频“影像+音乐+互动”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自我沉浸和自我表达的途径,不仅将短视频当作娱乐消遣的工具,还将其作为传播知识、搭建关系、重聚兴趣和输出价值的平台。要在短视频兴起的背景下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首先了解并分析高校学生短视频用户的属性,瞄准问题靶心。

(一)“标签特征+个性塑造”的自我展示

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用户被划分成一个个垂直独立的个体空间,每个用户可以在其中塑造个性。根据大数据算法,短视频平台还会进一步突出兴趣特征,定时、精准推送相关内容。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赋能的情况下,用户的个性标签特征愈来愈明显。大学生利用短视频这一即刻传播图像和视频的载体,不断凸显自我标签和个性特征,以更高的速率形成大众固定认知。例如喜欢健身、昆曲、汉服、街舞的高校学生拍摄动感的视频和精美的图片,建立“健身明星”“昆曲爱好者”“汉服达人”“街舞网红”等具有鲜明兴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标签,利用短视频的社交功能形成兴趣社群重聚,引发更多爱好者的追捧,最终固化标签,形成广泛的大众认知。

(二)“原生输出+精致追求”的自我表达

与其他年龄段的短视频用户单纯为了好玩而消费不同,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生产短视频内容展示自己的生活。大多数大学生原创短视频追求视频拍摄、剪辑、发布的极致完美,在仅仅15秒的时间里加上嘻哈的节奏、流行的音乐、炫酷的效果,并运用“美颜”“滤镜”等各种技术极尽所能地达到精致效果,坚决抵制“未美化”的发布。由此可见,大学生短视频用户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坚持“原生输出+精致追求”的自我表达,即在生产短视频内容时追求“原生输出”,强调原创性,利用多种技术实现“精致追求”,强调精品化。

(三)“碎片消费+娱乐消遣”的自我沉浸

媒介定义的“时间”愈来愈向短小碎片的样态发展,与之相配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发生改变,尤其是短视频兴起后,人们的生活被分割得更细碎。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环境和持续高压的精神现状中,人们更喜欢选择填补碎片,补充生活乐趣的媒介信息,大学生亦是如此。首先,短视频能为大学生高效率、低门槛地提供多元的空间场景,可以使其快速进入趣味性、可读性的话语语境中,在经历视听冲击、情节体验、情感共鸣的全过程后实现自我沉浸式的体验。借助佩戴设备实现视频的互动体验,不仅有视听刺激,还可以获得触觉、嗅觉等其他感官体验。此外,将虚拟的网络空间和兴趣社群带到现实生活中,形成新的文化圈层,延伸自我沉浸的时空范围。因此,短视频平台瞄准“碎片消费+娱乐消遣”这一需求,在技术赋能的基础上吸引大学生用户,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沉浸。

二、短视频兴起给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当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环境,短视频等新媒介的兴起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环境等带来了挑战。由短视频兴起产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户出圈”滋生的青年亚文化

“用户出圈”指的是将本来小众或封闭的文化群体展现在大众面前,并获得大众认同,小众文化到大众视野的冲击和融合赋予该群体专属话语权,形成新的文化圈层。在短视频的表达中,高校学生群体喜欢用“丧”“佛系”“颓废”等文化符号表达消极、悲伤等情绪,实际上是青年亚文化的表征,“青年亚文化一般指社会阶层结构框架里不断出现的那些带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战性的青年新兴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短视频使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建构和传播变得更容易,短视频的一大特征是“标签化”,标签化的短视频推荐算法不断增加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由于大学生在浏览短视频过程中具有“自我沉浸”的特点,更容易陷入青年亚文化的信息茧房之中,影响积极、全面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的形成。

(二)“情绪煽动”造成的网络舆情风险

短视频平台存在过娱乐化、形式同质化、输出匿名化、价值扭曲化等弊病,对尚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潜藏着舆情隐患。部分高校学生因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判断和对社会现实情况的调研,认为“看到的即事实”。这是大学生短视频用户“标签特征”的又一展示,短视频平台的社交属性使大学生极易找到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同道中人”,在短视频转发、评论等裂变的传播方式下加速舆情的发酵,易煽动不良情绪。同时,短视频为大学生提供“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机会,部分大学生或匿名或实名地跟风发表错误观点,将短视频平台当作发泄不满和攻击他人的出口,有时高校不能及时发现、研判、化解风险,对舆情造成不利影响。

(三)“去中心化”引发的思政教育权威失衡

“去中心化”是网络发展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生产方式,和“中心化”相对,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媒介的生产和消费。短视频正是从这两个途径迎合“去中心化”的特征。从生产角度来看,大学生可以免费发布短视频,以精致的作品建立属于自己的频道和标签,不需要依附他人。从消费角度来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和分享短视频,喜好程度决定了短视频的“生存”。也就是说,大学生享受高度的“自由”,没有什么可以决定他们的需求,同时个性得到足够张扬,通过发布作品与在线社交的方式得到一些“同道中人”的拥护,形成“去中心化”的趋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空间上获悉时政要闻、社会热点,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发表思想和观点,渐渐瓦解“中心化”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

三、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短视频的出现影响了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同时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应对短视频不仅要加强全社会对网络空间的监管,提高全民网络素养,还要从大学生短视频用户的特点出发,结合短视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风险,从高校环境、内容、队伍三方面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网络思政教育实效。

(一)优化网络思政环境,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高校在短视频等新媒体不断更新换代的情况下应坚守政治底色,不断优化网络思政环境,为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保驾护航。

一是要建立规范的高校新媒体制度,如何监管短视频在内的各类新媒体平台需要高校迅速完善制度,制定贯穿制作、审核、发布、传播多位一体的新媒体管理制度。高校建立新媒体制度不仅要健全校园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制度,厘清思政教育主体之间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明确各环节的主体责任,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权力场域中发挥示范作用,使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观察和效仿确保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是要构建积极的网络文化。由于短视频推荐算法的标签属性及大学生短视频用户的自我沉浸特点,网络舆情中的对立情绪一旦被煽动,就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大打折扣。但短视频算法特性与大学生用户特点是可以被积极利用的,只要构建积极的网络文化,运用短视频平台发布学生喜闻乐见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制作精美的、乐于接受的短视频,使其成为短视频平台中举足轻重的一大标签,就能够转化危机,大大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优化议题内容设置,创新教育供给方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是议题内容设置,议题内容设置的效果好坏与是否贴合受众心理、是否切合事件时机、是否引起情感共鸣等相关。在短视频异军突起的网络空间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短时间里优化议题内容设置,创新供给方式应做到相互融合。

一是融合主流价值观的宏大叙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微观叙事,议题内容的选择是基础环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内容长期处于“高位截瘫”状态,大学生常常感觉距离较远,在短视频平台中,广受大学生欢迎的内容多是与其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用更贴近学生、更接地气的方式精心设置议题内容,用生动的故事传播主流价值观,及时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二是融合“高潮迭起”和“细水长流”发布方式,在“碎片化”的网络时代,把握节奏是巩固高校网络思想宣传阵地的法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应采用“高潮迭起+细水长流”双线并行的方法,“高潮迭起”即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等关键节点精心设置教育议题,在网络舆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声;“细水长流”即在平时应注重日常常态更新,长时间浸润凸显存在感,高频次互动增进用户好感。

(三)优化网络思政队伍,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通过增强“四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优化队伍建设,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一是整合资源、发挥合力,将“去中心化”扭转为“再中心化”。高校网络思政队伍应发挥各部门、各学院的力量,形成由新闻传播、新媒体应用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智囊团”,由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教师组成的“突击队”,由各级学生组织组成的“朋辈团”,发挥三条战线在议题设置、舆情处理、氛围营造等多个方面的组织合力。通过宏观的总体把控与微观的细致指导确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齐抓共管、步调一致,将短视频引发的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现象扭转为思想政治教育“再中心化”。

二是增强“四力”,打造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政队伍。思政工作者应通过深入学生群体,在学生群体中采集覆盖学生专业学习、党团建设等多方面的一线新闻故事增强脚力;应通过坚持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敏锐度,识别潜藏在大学生中的舆论危机等增强眼力;应通过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勤于动脑,挖掘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运行规律和传播逻辑,将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运用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等增强脑力;应通过扎实的文笔创作文本,只有真情实感、为人理解的文笔才能实现“内容为王”的目标,增强笔力,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四、结语

在新媒介背景下,科学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对短视频的研究,结合用户属性和可能带来的挑战,针对性地从网络环境、议题内容、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优化路径。这是在新媒介环境下,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探索,揭示了新媒介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普遍规律,同时为今后研究某一种新媒介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用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