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厅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鄂尔多斯民歌漫瀚调是一种融合蒙汉文化的民族音乐形式,其民间小调具有文学性与艺术性,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通过分析目前漫瀚调的艺术特色、传承情况与发展现状,总结漫瀚调在民歌音乐传播中的艺术价值,同时对漫瀚调民歌在民族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与困境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探究漫瀚调在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实现漫瀚调民歌的发展。
漫瀚调是鄂尔多斯准格尔地区的一种地方性民歌,其曲调主要记录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风格自由洒脱,扣人心弦,令人回味。这种特殊的民歌是在蒙古民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晋、陕等汉族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蒙汉民族融合的一种文化象征,“漫瀚”就是由“蒙汉”的读音而不断发展而来的[1]。在如今传统民间艺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漫瀚调也作为一种反映地方特色的民歌曲调而不断实现传承与发展。
民歌是中国乡土社会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文化,主要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用于抒发内心情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类型。但是在目前高等院校的音乐类教育活动中,学生对于民歌普遍认识不够深入,使得民歌漫瀚调的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困境。一方面,在如今外文音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对于市场上较为流行的音乐类型存在较高的兴趣,且受到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影响,学生更愿意顺应时代潮流来学习流行音乐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本土的漫瀚调民歌音乐人数不足,使得学生对于该音乐类型存在着“庸俗”“土气”的刻板印象,从而不屑于学习漫瀚调民歌中的曲调、音乐变换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使得漫瀚调在教育活动中面临着传播层面的困境。
漫瀚调民歌的演唱与表演教育活动需要实现内容、技巧与情感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而目前在我国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学师资中,虽然建设了一批优质的专业教育团队来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但由于缺乏专业传承性师资,目前漫瀚调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仍是一种浅层次的教育。漫瀚调民间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中掌握了民歌音乐的精髓,是漫瀚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播人员,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目前暂未将漫瀚调的民间艺人融入目前的专业音乐教师团队,这就使得民歌漫瀚调在教育教学中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学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当下在我国的音乐市场中,华语流行音乐、韩流音乐占有较大的市场规模,拥有较为广阔的受众群体。而高等院校的青年学生在流行音乐的影响下,其对于音乐类型的审美逐渐朝着流行音乐靠拢。例如在我国音乐软件中,相关的民族音乐的类型少之又少,民歌音乐缺乏市场,这就使得漫瀚调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瓶颈。高等院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往往借助网络上的音乐软件来进行学生的辅助性教学工作。由于我国缺乏民歌漫瀚调的传播平台与渠道,这就使得民间漫瀚调难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与传播。
民族类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多样化的民歌教学课程,旨在通过专业性教育提高民歌的普及性,凸显民歌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而在目前的民歌音乐教育中,我国高等院校教师在教育中主要开展民乐表演技巧、长调短调教学、民间音乐艺术赏析等内容的教学,其教学重在演唱表演技巧与方法的教授以及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在民歌表演中的表现力、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培养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这主要是因为目前高等院校在开展民间漫瀚调的教育活动中,未实现民间艺人教育与专业教师教学相融合,使得专业课程教学教师本身缺乏漫瀚调的情感理解能力,进而影响学生对漫瀚调的认知与理解。
民族高等院校在开展民歌漫瀚调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广泛吸纳社会性人才来丰富教学资源,从而通过丰富的师资力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一方面,高等院校需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在调查中对漫瀚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校教师能够通过拜师学艺的形式学习民间艺人掌握的漫瀚调,这就能够将漫瀚调的传承逐渐拓展到高校中。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也可以广泛吸纳民间艺人,邀请艺人们进学校从事相应的教学科目,这就能够通过面对面的教学来实现漫瀚调的传承与教育。同时,院校也可以拓展校园的音乐展演文化活动,聘请漫瀚调民间艺人参与高校的民歌音乐展演活动,从而通过现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民歌,强化对于民歌漫瀚调的理解与应用。
民歌漫瀚调是一种反映蒙汉文化的民歌音乐,其音乐曲调中融入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实践中对于家乡历史文化以及时代变迁的民族情感。这就需要在高等院校的民歌音乐教育中重视情感表达教育,通过漫瀚调的教学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首先,民族类高等院校需要完善民歌教学目标,将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进行优化与更新,从而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开展漫瀚调的民歌教学活动。其次,民族类高等院校需要实现教学资源的本土化改造[3]。这就需要在教材的编排与应用上,将漫瀚调作为民歌的一个重要教学板块来展开教学,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基于地方特色编排本土化民歌音乐教材,以本土化的教学内容开展民族情感教学。最后,在整个民歌教学活动中,民族类高等院校需要对课程安排进行优化,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技术技巧性教学,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对于漫瀚调的歌词的大意、反映的社会历史变化等内容进行解读,从而在歌词解读的过程中强化漫瀚调的精神引领作用。
漫瀚调在民歌音乐的呈现过程中,存在着曲调、旋律、节拍节奏等方面的特殊变化,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规范化教学,将原汁原味的漫瀚调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文化传承。一方面,在《达呼尔希里》等蒙古短调类的漫瀚调教学中,需要对曲目中基本的曲调、旋律特色等内容进行详细教学,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潇洒豪放、简洁明快的音乐特色[4]。另一方面,随着漫瀚调的不断发展与演化,其曲目的类型以及音乐风格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例如有些歌曲受到了二人台坐腔的影响而加入了前奏与间奏,使得原先的漫瀚调的节奏变化更加明显。在此类音乐曲目的教学中,就需要对变化前后的曲式结构、节奏节拍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规范化教学,从而更好地将原版的漫瀚调在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中实现传承与发展。
漫瀚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将其中的文化思想、文化理念实现全面传承,这就需要在音乐教育中拓展教学内容,将漫瀚调背后的故事以及人物精神进行传播,从而在教育活动中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方面,要将漫瀚调背后反映社会历史变迁、时代发展的故事进行教学,就要通过故事化的教学活动将民族精神融入学生群体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精神的传承。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聘请专业的漫瀚调歌手进行课程教学,要将歌手背后的学习故事、学习过程进行分享,在师生互动与交流中打造共通的民族文化空间,更好地在平等化的双向交流中实现民歌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民歌漫瀚调作为一种地方的民歌艺术,能够在传承与发展中将地方的历史、民俗、文化等内容融合其中,并通过一种音乐叙事的形式进行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类院校在开展漫瀚调等音乐教育活动中,需要基于漫瀚调的艺术特色来进行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广泛吸纳民间艺人,重视情感表达以及故事性教育,从而在教育活动中推进漫瀚调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更好地将民间音乐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