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灵敏 金陵科技学院
近年来,某些行业已经饱和,这也意味着行业面临巨大挑战与竞争。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传授给学生一些经验,使其快速适应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我国在对大学生展开就业指导时已经开始大量融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本就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将两者融合后可以促进院校培养德智双馨人才。文章围绕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就业展开研究,探讨传统文化带来的主要影响及传统文化下的就业指导要求,并提出有效的指导建议以供参考。
现阶段,行业饱和、竞争增加已是常态,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同时,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都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院校在展开大学生就业指导时,除了要传授给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而我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沉淀后,已在教育事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将其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可以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目前各行各业都面临巨大竞争,无论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哪个行业都会面对不同的竞争挑战。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就必须拥有开阔的就业思维,不能局限于当下。在融入传统文化后,有利于院校优化就业指导机制,不断延伸就业指导范畴,使学生的就业思维能在学习中得到激发与扩展,以此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1]。而且,当大学生拥有开阔就业思维后,即使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各种难题,均可以找到突破点,开发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
近年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但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在毕业后顺利找到心仪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心态便会受到影响。很多时候,心态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和发展。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我国传统文化崇尚的是和合理念,追求的是和谐共处,维护的则是心态平衡,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以辩证思维对待事物。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而言,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冷静的性格和灵活的思维方式,使其能在就业时调整好心态,找到心态平衡点,理性对待就业时面临的诸多现状,而这种心态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
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不言而喻,在健全大学生人格方面同样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文化告诫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放在职场中同样适用。在大学生面临就业时,不能将自身不愿意完成的事情强加给他人,要站在多个角度考虑事情后果,同时也要尊重和善待他人,拥有换位思考的优良品质[2]。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在就业指导时把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加以渗透,则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健全人格,促进未来发展。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决定了其在职场中是否走得长远,对于大学生而言亦是如此。大学生应拥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在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与工作态度有关的内容。比如韩愈笔下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勤奋才能使学业精通,玩耍只能任其荒废。诸葛亮笔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学生意识到应在自己的位置上竭尽心力。这些传统文化内容时刻警示着世人应保持认真负责、竭尽全力的态度对待工作与生活。在展开就业指导时便可以将相似的内容予以渗透,使大学生能够具备良好且正确的工作态度,以此来迎接今后的工作。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如果大学生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获得企业青睐的,学习能力同样也是大学生就业必备的技能之一。大学生应拥有灵活的头脑,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变为现实工作中可以用到的灵活技巧,学生是否拥有这种思维往往体现着学习能力的高低。当面对疑惑时,应立刻找寻解决思路,不要从单方面思考,而要站在多个角度开辟多条解决路径,提供多元化的问题答案。且在决定做一件事情后就应专心致志,切勿半途而废。在我国传统文化寓言故事中,就有一个名为《白头翁》的故事,讲述的是白头翁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最后一事无成。在《三字经》中也强调了“贵以专”[3]。与此同时,学习能力还体现在提问上。每个初入职场的人都会感觉不适应,会发现工作与校园生活有很大区别。如果大学生要想快速适应职场,有不懂的问题都应及时提问,既可以向领导提问,也可以向同事、负责人等提问。并在对方解答后快速消化,及时掌握,在之后的工作中争取做到最好。在职业指导时,教师也可以引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具备学习态度及能力。
为了使大学生在正式毕业前能掌握基本就业技能,院校需构建长效指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指导,使学生能充分消化理论知识,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来看,有些院校更多的局限于理论层次,并没有为学生打造有效的实践场所,这就无法达到就业指导的目标。基于此,院校可以和企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平台。例如可以和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大学生能在就业时感受本行业的企业氛围,认识和了解本行业的企业文化,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样发挥着积极有益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待在本行业的环境下,周围时刻萦绕着行业知识和行业背景,能在激发传统文化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从中学习更多优秀的职业品德,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此一来,待学生正式进入职场后可以和他人打好交道,为将来发展奠定扎实基础[4]。
第一课堂是展开就业指导的重要前提,也是打造第二课堂的关键,此时,如果不能加强传统文化和就业指导课程间的联系,会严重制约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一些院校按照专业设置融入了《传统文化概论》《古代汉语》等传统文化课程。有的院校也通过选修或必修等形式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与此同时,院校还需关注教学方法与内容是否具备适宜性,确保引入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契合,才可以使其与教育指导初衷相符。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学识,能将传统文化与就业指导课程有机结合,在传授就业指导知识的基础上,又能适当融入传统文化。最终使大学生既具备就业技能,又拥有高尚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就业指导相融合,可以帮助院校培养技能与道德兼备的人才。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上下五千年渲染与积累,已经拥有十分丰富且无法替代的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内容。其中,主要包含道家、儒家、墨家文化等,这些内容不仅伴随大学生的整个学生时代,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占据重要的指导地位。这些知识可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站在道德正面看待事情双面性。在实际的就业指导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入这些理论知识,充分与就业指导知识相配合,帮助大学生培养和巩固正确的三观。能在日渐浮躁的社会中沉淀自我,冷静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在行业中发光发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融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着积极影响,其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开阔的就业思维和健全的人格,还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在传统文化引导下,院校展开就业指导时,应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工作态度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构建长效指导机制,加强传统文化与就业指导课程间的联系,并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