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研究

2021-03-08 12:21温丽蓉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8期
关键词:培育时代大学生

温丽蓉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互联网在为人们日常工作与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成为了文化碰撞的主阵地。一方面互联网为文化交融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人们受互联网不良文化的浸染,容易动摇文化基础,这不利于新时代优秀文化的传播。

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更习惯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而只有具备甄别优秀文化的能力,才可以在网络信息中获得成长动能。如何引领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是高校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探索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高校开展文化传承和爱国教育等工作提供参考。

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义如下:其一,引领大学生立足网络,坚守文化阵地。在网络平台了解、学习、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能肩负发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其二,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助其从我国优秀文化中汲取对其思想感情、行为习惯、价值追求、心理健康等方面有帮助的养分,使高校更好地培育优质人才;其三,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充实其精神世界,以免陈旧、消极、劣质的文化趁虚而入,使大学生在健康、优秀、先进的文化指引下学习与成长。基于此,提高高校人才培育质量,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要点

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的渗透性

文化无处不在,其表现形式和载体更加多样。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从热爱中国某个领域的文化入手,进而使其获得文化自信,激发其爱国情怀。基于此,高校需善用教育条件及客观环境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的渗透性,和学生一起了解、走近并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例如,高校可在校内活动建设的过程中渗透“园林文化”,在线搜集苏州园林的图片,从苏州园林景观中提取文化元素并用在本校的活动方案中,引领学生感受园林之美并了解园林文化,使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高校可在网站中将不同区域的代表文化分模块宣传,让大学生能够发现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

凸显文化自信培育的生根性

与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具有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思维活跃、信息素养较高的特点。网络帮助大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亦通过网络走进大学生的视野。为使大学生认可本国文化,高校需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的生根性,根据大学生的喜好、成长特点等因素制定教育计划,确保文化信息被学生所接纳。在学生心中深埋文化自信的种子,将从网上了解到的文化信息转化为孕育这粒种子的养分,继而落实在互联网时代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当中。所以在教育方式上,要有互动性;在内容上,要体现出多元化,提升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辨析能力,了解并认同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文化自信培育的趣味性

文化是抽象的,美食、建筑、音乐、舞蹈等文化传播的载体则是具象的。新时代互联网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借助新闻报道、综艺节目、有声图书等媒介,我国文化被更多人所看到。为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高校要赋予文化趣味性,在线筛选能被大学生认可、喜爱的文化传播载体与媒介,将互联网转化为大学生与文化联通的渠道。例如,高校可模仿热门综艺节目,在校内举办同类型的歌舞竞赛,通过竞赛评点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在文化碰撞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继而在有趣的文化竞赛中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相较于教师单方面的传输文化信息,文化竞赛的趣味性更强且参与度更高,有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原则

传承与发展兼顾

有些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上存在“走形”的问题,这与网络“恶搞”及“博关注”的特点有关,并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基于此,高校要在互联网时代保持文化的本真,让大学生能了解文化的原貌,在此前提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免出现文化传播断层的现象。

受大学生性格特点、成长环境、专业素养等因素的影响,一味地保留传统文化的原貌显然会使文化变得呆板无趣,这就需要高校引导学生适度地发展文化,使文化能够与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观念融合在一起。例如,高校可组织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扎染、蜀绣等传统工艺应用在现代服饰当中;指引建筑专业的学生将“天人合一”“有容乃大”等传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当中,使文化能与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关联在一起,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创新文化的展现形式,丰富文化传播载体,有效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自学与引导兼顾

一方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离不开立足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在兴趣带动下钻研文化并发现文化的魅力,继而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注重文化引导,以免网络上一知半解的信息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产生误导。教师将网络上的文化信息聚合在一起,用更加系统、专业、深入的方式讲出来,帮助学生解决“何为好的文化”“如何传承文化”“为何树立文化自信心”等核心问题,使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增强文化自信,在追寻优质文化的征途上少走弯路[2]。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路径

优化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杰出的教育家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应走出课堂,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例如,高校可组织学生回归社会进行文化调查,从本土民俗、方言、民歌戏曲、神话传说等角度着手探索本土文化。为使社会性的文化调研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高校还可设定调查主题,如“地域性冰雪体育文化的身影”“手艺人新时代的生存现状”等,确保学生的文化调研有的放矢,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支持,帮助他们完善调研结果。其中,学生回归社会开展文化调查活动的过程,就是被文化魅力所吸引并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

创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要不断创新,多思路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接纳、传承与发展我国文化。例如,高校教师可采用“互联网+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将“不被多数人所接纳的文化是否有传承的必要”“满绣作品高出机械纺织作品数倍是否存在哄抬物价的问题”等议题视为探究的切入点,同时在线要求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参与探讨,与大学生一起讨论新时代的文化现象,解除大学生内心的疑惑,使大学生可以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研究学者与教师的点播下增强文化自信。再如,高校教师可采用“互联网+电影”教学法,组织学生观看文化题材的电影,如《百鸟朝凤》,还可播放文化研究相关的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等,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美食文化、桥文化、刺绣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使文化在大学生的眼中更为直观,在电影、纪录片等网络视频资料助力下热爱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还可组织开展“文化宣传片展播”活动,鼓励大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用短视频的方式拍摄出来,审核通过后放在校内网站上展播,还可推送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软件,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学生拍摄的文化宣传片被人们所认可,可使学生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削减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阻力。

对文化自信培育结果进行评价

互联网时代为文化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条件,通过对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分析可知,网络平台、IT技术、数字资源不可或缺,为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高校要注重评价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结果,发现基于互联网的育人弱项,如校内网站文化环境管理质量较差、文化渗透性有待提高等问题,要主动展开专题研究,采取措施攻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难关。除育人效果自评外,高校还需了解学生在传承文化进程中的内心感受,组织开展学情调查工作,依托调查问卷鼓励学生在本校文化宣传、教育、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可行意见,确保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真正做到育人为本[3]。

综上所述,高校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的渗透性、生根性与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践行传承与发展兼顾、自学与引导兼顾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优化高校文化自信培养的理念,利用互联网创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对文化自信培育结果进行评价,继而提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水平。

猜你喜欢
培育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