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彦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在出版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趋势。文章通过分析山西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才类型,提出培养高素质出版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山西出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质量发展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总趋向和总需求,也是事物发展内在的逻辑规律。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在更高一级的层面实现新的发展。出版业也不例外。山西出版在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之后,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来,山西出版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加之山西独特的地域和时代优势,为出版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山西出版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天然养分。从古晋国时期的《晋乘》《晋语》《唐风》《魏风》《侯马盟书》等,到隋唐时期的太原王氏、闻喜裴氏、汾阴薛氏、河东柳氏;再到五代、宋代时山西官刻、私刻的迅速发展;至金朝时山西已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唯一的刻书中心…… 时至今日,立足出版发展的新阶段,山西出版更应当主动担当,乘势而上,从山西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出版物作为一种产品进入市场领域之日起,就出现了供给方和需求方,也就是所说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从经济学角度讲,供给侧是主动的,需求侧是被动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强调回归市场本质,准确把握市场规律,牢牢抓住市场的主动权。供给侧改革倒逼出版产业摒弃粗放式增长,杜绝平庸,打造精品,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解决山西出版目前面临的许多问题,诸如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转型融合项目不够丰富,新业态探索不足等等方面的一剂良方。
出版业是山西实现文化强省的重要力量之一。要把山西优秀的文化传播好、传承好,离不开出版的高质量发展。2016年12月6日正式发布了《山西省“十三五”文化强省规划》,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十三五”期间山西各项文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20年12月,《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把文化作为强省的载体路径和精神支柱,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系统性保护传承,建强文化晋军,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转型发展之路。”
人才是出版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山西出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随着现代科技技术地全面应用,传统的出版产业开始走上了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种“新”已经渗透到了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运营方式、新的产品形态等。业态的更新使得人才的定义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出版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出版产业归根结底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知识就是行业致胜的根本。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出版的形态怎样改变,出版业对知识的推崇和渴求都是永恒不变的。传统的出版人才,如学识渊博的专家、编校功底深厚的资深编辑,是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时代淘汰、被行业抛弃的。同时,还必须有信息规范处理的能力,防止那些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和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出现在出版物中。
当下,出版与其他媒体共“融”共生、共同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而媒体间的融合需要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支撑,这便对出版行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具备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能力、数字出版领域创新能力,以及必须掌握“两微一端”、视频类软件的应用技术。这种技术型人才已成为包括出版在内的各种媒体想要猎取的“香饽饽”。
出版发展到今天,营销模式和营销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极度丰富的今天,图书不再是出版社“一厢情愿”“高大上”的精神食粮,而是一种综合考虑时代需要、读者需求、文化价值、社会热点、产品卖点等的多维消费品。在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大前提下,图书已经和其他日常消费品一样,必须将营销思维渗透到策划、编辑、印制和发行的每一个环节。这就需要更多新型营销人才的加盟。
建设出版高素质人才队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上下联动、共同发力,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要全面系统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人才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有关精神、举措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坚持正确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导向,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鼓励和支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优的出版人才。其次要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做好出版专家和出版人才的各项服务工作,通过大力宣传优秀出版人才的典型事迹和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重视出版人才、尊重出版人才、支持出版发展的浓厚氛围。
加强人才培养,高校是关键。首先要顺应行业趋势,加强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截至2020年,全国高校共有19个数字出版专业建设点。研究生教育方面,只有武汉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几个高校开设了数字出版方向。数字出版专业高职生、本科生数量较少,研究生博士生更少。这与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各层次专业人才需求大的现状不相符合。
其次,要加强跨学科出版人才培养。出版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单一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出版行业的发展,“个性化”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受到出版企业的青睐。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除了基础主干课程的教学外,也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为其制定差异化的选修课程学习计划,安排差异化的实践企业,鼓励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等,实现动态化人才培养。
首先,要加大专业人才的招聘引进力度,为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引进新生力量。其次,要进一步深化与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途径。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第三,要优化内部员工培训机制。一方面企业内部可以形成“师徒制”“小组式”等学习模式,由经验丰富的出版人才开展传帮带,促进员工整体素质与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习激励制度,对进步快、效率高、能力强的员工给予物资奖励,激发全员的学习和工作热情。最后,要积极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加强同行之间的人才交流,学习成功企业的人才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内部结构差异,走出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