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养士关系探析

2021-03-08 11:37:1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信陵君平原君吕不韦

凌 璐 丝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在《史记》中,魏公子无忌以礼贤下士、爱惜贤才的形象展现。太史公曰:“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1]2897明朝茅坤有言:“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2]299太史公着力歌颂忠于知己、奋勇献身之人,对魏公子肩负国家大任、拜访岩穴隐者,与侯嬴、朱亥、毛公、薛公等从耳闻眼察到生命相酬的过程进行了细致传神的描写,更以窃符救赵这一典故通过比照,将人物置身于重大历史情境中,明晰展现了魏公子求贤相辅的心理动机与行事风格。

关于战国四公子养士的研究,易国杰在《〈魏公子列传〉的对比描写艺术》中,分析了太史公运用对比手法,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着重刻画魏公子礼贤下士,用士得心应手的形象。[3]韩兆琦在《读〈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分析了侯嬴、朱亥等人“士为知己者死”的进步性,重点解析了侯嬴策划窃符救赵、击杀晋鄙、北向自刭的苦心用意。[4]庞存周在《太史公“人才观”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展示》中,定义了魏公子既为“千里马”,又为“真伯乐”,能够求贤自辅,捐弃私嫌,共护宗庙,其取士与平原君形成了“求贤”与“豪举”的对比。文中还对养士之人提出需有经常警惕、保持信誉、信任爱惜的态度。[5]谢芳在《史记食客研究》中认为,魏公子的流芳百世与侯嬴、朱亥等隐士的经营善助是密不可分的。[6]赵晋在《战国四公子研究》中解析了齐、赵、魏、楚国风之于四公子个性修养、德行素质的影响,认为魏公子深受中原周礼文化浸润,得以屈尊礼士、敦厚儒敏。[7]韩华《从〈魏公子列传〉透视人性之深》,对信陵君窃符救赵和侯嬴北向自刭进行了细致讨论,同时也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来分析信陵君,指出信陵君的种种行为都因惜爱名誉、恐失佳评。[8]

本文拟对四公子养士资本、态度,养士成效,择士标准等方面开展比较分析;重点选取侯嬴、朱亥、毛公、薛公等与魏公子形成紧密联系的士人,分析其中关系特点,取得功绩的原因;对比吕不韦受四公子启发影响也开展养士谋划的行为,取得的不同影响与功效等,结合历史情境、各国势力、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探究魏公子养士的动机、需求,取得的政治影响与社会文化效应。

一、战国四公子养士关系比较

从四公子养士的资本和优势来讲,四公子皆出身尊贵或同王室亲近,年幼便耳濡目染王室贵族礼教,胸襟广博,爱好贤士。受当时风气影响,通过聚集士人汇天下见闻,纵横政坛。[9]32

孟尝君,齐相田婴之子,官至相国,《荀子·强国》记载,“上则得专主,下则得专国”,他封地在薛,百姓万户,拥有大量租税,同时利用雄厚的资本进行借贷,赚取了丰厚利息。[9]32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曾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强大的政治出身为他提供了给王室和权要推荐门客的机会。魏公子无忌,魏安釐王异母弟是也。春申君黄歇虽未出身王室,但曾与楚顷襄王与楚考烈王同患难,被任命为宰相,辅国持政25年,荣宠不衰。这些均为他们养士提供了必要条件。

从养士态度来看,四公子均能礼贤下士,谦恭求士。《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10]2362“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10]2719可见孟尝君对待来往门客都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信陵君更是其中典范,对待侯嬴的再三试探与考量、朱亥的不拘小节,均以广博心胸予以包容,对各个士人的建议均能从全局考虑,虚心采纳,在担心魏王极不信任自己的前提下,毛公、薛公等门客以公子显贵乃深受魏国力量加持为理劝说信陵君返魏,后信陵君返魏成将。

从养士作用与成效来看,均得以巩固自己势力或为国家谋利。门客毛遂至平原君门下三年之久,不曾显示有过人之处,各国前往楚国欲订立合纵盟约抗秦时,毛遂勇敢自荐。在谈判席上,虽是受他人鼓动,但毛遂的确显现了强于众人的胆识,以分析史实和当前形势令楚王骤然改变态度,积极配合订立盟约,不敢再轻视平原君及赵国,扩大了赵国的政治影响和平原君的声望。楚考烈王及重臣将楚国失势的原因归咎于春申君治理不利,但其门下朱英的一番话语为春申君打开了新的局面,其言:“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10]2793他认为,楚国之所以日益受到威胁,与各国势力衰退不无关系,并建议春申君从长远着手,缜密规划。后楚国将都城迁至寿春,为保存国力、从长计议争取了宝贵时间。[9]34孟尝君的多位门客也多次帮其化解危难,孟尝君执意应秦昭王邀请前往时,苏代提醒孟尝君秦国意欲吞并各国的虎狼意图,保证了孟尝君的安全。孟尝君任宰相时,侍从魏子替其收租,魏子自行将租税以孟尝君的名义赠送给一位贤德之人,孟尝君知后辞退了魏子,不曾想当有人向齐王造谣孟尝君意欲造反时,该贤人以刎颈自缢证明了孟尝君的清白。[9]35信陵君门士助其窃符救赵,使信陵君在各国威望大涨,成就了信陵君大义君子的形象,赵王更是尊信陵君为贵宾,封赏城邑给他。

从择士标准来看,平原君择士,看重文武兼具。秦国围攻邯郸时,赵王派平原君求援,当时拟推楚王为盟主,合纵抗秦,约定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20人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10]2743按其标准未凑满21人,后毛遂自荐,在关键时刻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其门下李同也是邯郸宾馆吏员之子,家境较殷实,又英勇善战,建议平原君组织死士三千人,自己也加入对秦作战中,战死沙场,为国捐躯。[9]37

孟尝君对依附门下的士人不论贵贱,都优厚待之。《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10]2719秦昭王诱孟尝君入秦为相,图谋杀掉孟尝君,被门下一擅长化装偷盗与另一擅学鸡鸣之人所救,而当初孟尝君将其纳入门下时,宾客无不感到羞耻,当宾客知道此事后,都开始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9]38

信陵君养士将才能放在第一位,并不以出身门第限制人才。《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10]2766侯嬴的友人朱亥,是市场中的屠夫,公子同样敬重有加,朱亥虽平日不展现应有的礼节,但在公子盗取兵符,解救赵国时却英勇果敢地排除隐患,完成任务。

春申君养士只为营造人多势众的门庭环境,并不注重分辨士人的才干与素质。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刘基在《郁离子》载:“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朱英闻之,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10]2804由此可见,春申君厚养的宾客,大都为狗偷鼠窃无赖之人。

二、信陵君与侯嬴、朱亥历经考验、互为知己的关系

侯嬴其人虽年事已高,家境贫寒,却常年严修自身品性,清洁操守,常保隐士的自尊,不肯接受魏公子的馈赠。隐士出庐,侯嬴为考察公子是否诚意寻贤纳士,仁爱宽厚,多次营造机会,甚至有意为难公子,在旁耐心观看公子为人处世的细节,可谓深入毫厘。公子宴请宾朋时,以待上客之道礼侯嬴,侯嬴虽心有触动,却坚持核验公子诚意,径直坐车上座,并表现出无意谦让之感,暗中观察公子反应。侯嬴为进一步考察公子品性,提出借用公子的华丽车骑访拜自己的友人——屠夫朱亥,公子不仅不因朱亥的身份有所鄙夷,更是不发一语怨言,亲自驾车前往街市,侯嬴有意久站于闹市中与友人交谈,罔顾公子,却发现公子面色更加和悦,侯嬴觉出此番考验已达目的,才适时告别友人。此时,公子门庭宾客皆满,等待公子祝酒,公子依旧将侯嬴引入上座,向众人介绍、礼赞侯嬴才气品行,宾客不解,众有诧异。直到公子起身向侯嬴祝寿时,侯嬴才解释道:“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10]2767侯嬴通过此举,既探寻到公子诚心,同时也在宾客与市井间成就了公子美誉,可见侯嬴的确聪慧机敏,及时报答公子诚意。

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魏公子经不住平原君及夫人屡次呼告,决定亲自率军抵御秦军。是时,侯嬴并没有加以劝谏阻拦,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而是告知不随行公子。”[10]2768

侯嬴待公子心生委屈,折返回来,平息急躁后,才将秘计告知公子,选择深受魏王信赖且公子曾有恩待之的如姬适时将兵符盗出,并让朱亥与公子一同前往军中,以绝后患。公子行前,侯嬴更表忠心:“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10]2769明朝人李贽说:“田光以死激荆轲而匕首发,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晋鄙椎。”[11]李贽对田光的理解是正确的,也点明了侯嬴的良苦用意。侯嬴之所以死,是为了以此来激励魏公子,以此来坚定强化他夺取晋鄙军的决心。晋鄙的确是“嚄唶宿将”,而且也可以说是“无辜”的;公子一贯的秉性又是“仁而爱人”,因此,当侯嬴提出矫夺晋鄙兵这个方案时,公子便落下了眼泪,说:“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这是一种不好的苗头,这种思想如果不解决,等到面对面时,万一再产生任何一点犹豫动摇,那就要贻误大事,前功尽弃,相继而来的恶果,那就是赵国的覆亡,魏国的垂危,这是侯嬴最为担心的。所以他告诉魏公子:“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10]2769由此可知,侯嬴的死不是无所谓的,是激励坚定魏公子,佐成他救赵安魏这一历史壮举的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侯嬴的这番苦心,和司马迁的这段精心描写,是明确的揭示。[4]

在解救赵国的过程中,朱亥的支持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成为公子门下一名勇猛悍将。朱亥本是经由侯嬴引荐于公子:“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10]2767侯嬴慧眼识人,确信友人贤能善德,但公子多次前去拜访,朱亥却从不回拜答谢,这点让公子很是不解,但公子依然以礼相待,包容个性。赵国危急之时,侯嬴缜密谋划,为保公子周全,力荐朱亥一同前往助公子一臂之力。公子前邀朱亥,朱亥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10]2769朱亥自谦本是市场上一名击刀杀生的屠夫,公子多次登门拜访,自己却无回礼,是因感到小礼细节并无太多实用。如今公子有急难,这才正是自己杀身效命之时了。而后魏公子与朱亥启程前往邺城,当公子向晋鄙出示兵符、欲接管兵权时,晋鄙始终表示怀疑,不肯接受命令。形势危急之时,朱亥果敢勇猛地取出藏在衣袖里的四十斤铁椎,一椎击死了晋鄙,助力公子完成了窃符救赵的壮举。

太史公记述这段际遇时,选取了公子与其二人交往中的典型事迹,缓缓读来,不觉直叙平淡,却有先抑后扬、起伏跌宕之感,情节引人入胜,公子一心求贤、珍视贤才的形象与侯、朱二人关键时刻忠诚奉献、舍身取义的态度可谓相辅相成,珠联璧合。

三、信陵君与毛公、薛公相互信任、坦诚相待的关系

在《史记》的记述中,魏公子凭借自己对人才足够的信任尊重赢得了毛公、薛公的忠诚谏言。公子窃符救赵之后,因自知难以面对魏王,遂决定与门下士人留在赵国,赵王感激公子义举,特计划封五座城邑给公子。“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10]2770赵国平原君听闻此事,认为公子只不过是虚度光阴,与赌徒伙计厮混而已。平原君夫人、信陵君之姊将丈夫的话语告知公子,公子忿忿,准备辞别,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10]2770公子一席肺腑之言令平原君羞愧不已,亲自向公子脱帽谢罪,极力挽留公子,公子也因此吸引了更多有识之士。公子寻士养士遵循不问出身、不闻谤言,凭自身交往察度,对待平原君的偏颇,公子有力反驳,指出求取贤士不应拘泥于出身,更不该以营造宾客盈门的虚荣盛景为目的。公子爱惜人才、知人善用的品格也令毛公、薛公折服,他们钦佩公子,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所以在公子面临抉择时,他们无所顾忌、直言进谏:“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10]2771魏国遭秦军进犯,魏王派使臣请公子返魏,公子忌惮魏王,决定继续留赵。然毛公、薛公认为,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是借助了魏国的力量,如今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若秦破赵,公子即使继续存于赵,往日声誉也不复,再难以服众士,门下贤才也将散去。这番劝导对于时时刻刻记挂大梁,但碍于过往的公子可谓一剂良药。公子即刻决定返归魏国,后魏王授大将军印于公子,公子成为魏军最高统帅,魏各诸侯国得到通报,都纷纷出兵援助,魏军一时强力压制秦军,公子还根据诸侯进谏,集成《魏公子兵法》。

四、魏国、赵国与信陵君的关系对其养士态度的影响

魏公子因平日礼贤下士招纳了众多宾客集聚门下,魏王因孤疑谨慎,对公子养士的意图及其贤能有所畏惧,不敢再任用公子治理国政。公子招贤纳士,为魏国社稷考量,但却不受魏王重用信任,时日久矣,公子心中难免苦闷,必定与魏王与其支持者生出嫌隙。然公子一腔抱负想要施展,招贤募士之余也在寻求新的机遇。当时秦国强盛多年,经常进犯魏国,魏王与公子对此非常焦虑。一次公子与魏王下棋时,收到边境赵兵正在进犯魏国的警报。魏王随即召集大臣商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10]2766。等到确认是赵王在打猎后,“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10]2766。秦军攻赵,魏王谨小慎微,不敢轻举妄动,公子不舍其姊受难,在侯嬴、朱亥等一众忠士的支援下,决意盗取军令,整顿精兵,救赵国于水火之中。此役一过,公子威名远震,赵王乃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10]2769并打算封五座城邑给公子。魏国的限制令公子无法一展宏图,却在历史的际遇下成就了公子与赵国的深远关系。公子的义举一度感动赵王与平原君,赵国为公子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10]2770赵王待公子为座上宾,以最高礼遇迎接公子,令公子决定暂留赵国,以观后事,从长商议。魏王嫉妒排挤与赵王珍惜感恩的态度反差也令公子领悟到,对待人才要足够宽厚仁爱、包容信任,面对平原君对其门下士人的妄议,公子也竭力表达了自己的谦恭尊重。后“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10]2770可见,赵王对公子的珍视也令魏王一度反思,不想失去公子这重视信义的人才。秦复攻魏,公子心意已决,不再返魏时,也正是毛、薛二人力劝公子回国,公子深知其言在理,遂返归魏国。前赵王意欲封五座城邑给公子时,公子“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10]2770士人客观地帮公子分析了当下境况,虽于赵国取得功绩,但同时也折损了魏国,公子此时能安全留在赵国,但也决不可掉以轻心。“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10]2770可见公子对门下士人的建议皆能虚心吸取思量,以此进一步拓宽眼界,寻求在风云突变的形势中长久立足的有效对策。

五、四公子养士与吕不韦养士关系比较

综上所述,四公子养士均遵奉礼贤下士的原则,对维系或扩充自身势力起到了重要的政治功用。以孟尝君为例,他门下冯谖等人多在其危难失势时出使游说,帮助其解决税收问题,保证其门下宾客的供养充足。平原君,太史公评曰:“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10]2751平原君相信冯亭的邪说,贪图他献出的上党,致使赵国兵败长平,赵军四十多万人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甚或为招揽门客,不惜杀害宠妾。再如春申君,劝说秦昭王,以及冒着生命危险派人把楚太子送回楚国,可见其智慧高明。门客朱英劝春申君迁徙楚国国都,避免秦国锋芒,无疑是极具远见的,但因利益诱惑信任李园,即便朱英极力劝诫,也未听取,最终身死李园之手,是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10]2796信陵君门客,如侯嬴、朱亥、毛公、薛公等助信陵君救赵,教导指点信陵君养成高瞻远瞩、宽宏仁义的品性,但很大程度上在于尊崇信陵君个人规划。

在公开兼并与竞争的战国时期,养士成了各国有雄心抱负者竞相效仿的行为范式,一时间形成了“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的局面。其中不乏吕不韦这样有深远谋略的政治家,与四公子相比,因其养士的出发点更高,策划更广,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进程方面,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9]41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10]2985吕不韦身为商人,有着对市场、货物和价值的判断。在他看来,有投资价值的不仅有货物,还包括人。而秦王庶出孙子子楚因其生母不受宠爱,作为人质居于赵国被吕不韦看中,子楚生活困窘,郁郁不得志,吕不韦却“见而怜之”,认为“此奇货可居”,并特地去拜访子楚,谓之:“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答:“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却说:“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10]2986二人于是结成联盟,常促膝长谈,谋划来事。吕不韦承诺:“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子楚叩首拜谢道:“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10]2986吕不韦终与子楚达成合作协议。经营多时,子楚被立为太子,为保居奇货,吕不韦还将自己宠爱的赵姬献出,并隐瞒了其怀孕的事实,后子楚和赵姬及其子嬴政均得以返归秦国。子楚继位三年后便死去,嬴政继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称为“仲父”。[9]39

吕不韦初起能够看准机会,精准投资,为后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招揽士人时,也学习四公子不分贵贱、礼贤下士、宽厚待人的品行。当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10]2988。因进一步巩固秦国国力和发展自身势力的需求,吕不韦积极效仿四公子养士行为,广泛招揽文人武士,给予优厚待遇,一时间门客多达三千人。门客中更集结了李斯、甘罗等著名政治家。

李斯初为郡小吏,曾跟随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之术,学成之后,对各国势力进行了评估,秦王一心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所以他决定西去秦国。至秦之后,李斯请求充当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李斯得到机会游说秦王:“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10]3044李斯的建议更加坚定了秦王合并诸侯、一统天下的决心,于是升任李斯为长史,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离间各国君臣关系,寻找合适的时机派良将攻打,这样的计策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李斯又被升为客卿。李斯在秦王反间离逐客卿时,奏上《谏逐客书》:“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10]3048李斯详尽客观地分析了广集天下之士的必要性,驱逐客卿等于自损而资敌。这番建议为秦国巩固了政治力量,阻止了人才外流,在李斯的帮助下,秦国逐渐统一六国。

吕不韦门下另一门客甘罗,是秦武王朝丞相甘茂之孙。甘茂去世时,甘罗年十二,便拜入秦相吕不韦门下。其人聪慧机敏,劝说吕不韦同意他去说服张唐。甘罗以能力、权势等因素多方劝说甚至逼迫张唐,张唐立即同意前往燕国。随后,甘罗申请带队入赵,通报张唐入燕之事,甘罗见到赵王后,谓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10]2653各国合纵意在夺取更多城邑,极力扩充版图,甘罗计算周详,竭力合秦赵之纵。后“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10]2654。太史公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彊时,天下尤趋谋诈哉。”[10]2654甘罗缜密谋划,巧计周旋,为秦国统一大业打下坚实基础。

吕不韦所养之士的一大贡献还包含创作出当时各国文化学说的大整合——《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一切顺应自然。这一思想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并成为吕不韦的治国纲领。

宋代司马光评说:“无忌去而魏轻,还而魏重,安釐王犹以为疑。无忌死而魏亡。贤者之于国家何如哉。”[10]2779魏公子处在面对强劲秦国,极需卫国保土之贤士的境况中,能够为振兴国力寻贤求士,不以富贵下贫贱,摒弃与魏王前嫌,其品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一生虽多历艰辛,甚而流离他国,却取得了显著功业,其自身的德能使众多贤才甘愿效力、舍生取义,可谓相互成就一段佳名,凝结成在七雄争霸时代一股对各国兴衰存亡起到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

猜你喜欢
信陵君平原君吕不韦
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
靠投机发达亦靠投机败亡的吕不韦
公民与法治(2020年1期)2020-05-30 12:27:42
吕不韦之死
信陵君爱才
快乐语文(2017年33期)2017-12-06 09:22:48
毛遂自荐
吕不韦之死
蒙骜伐魏
吕不韦之死
信陵君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