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攀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职业教育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会议提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环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已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融入新的教育模式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我们曾在教学方法中融入了信息化,在教学目标中融入了创新、开放等理念,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德育、美育。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赋予了目标、方法、内容、保障、评价等多方面内涵,因此在融入专业教学的路径研究上,需要更多维度全方位的考虑。以协同论构建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子体系,并在教学中予以实践,是在高职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次有益尝试。
协同论是一门以研究不同系统之间共存关系的系统理论,因而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用以解决复杂性系统问题的方法。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76年系统性地提出协同理论,认为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影响,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协同效应、伺服原理以及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效应,其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在某一临界点将会使系统产生质变,使之变得有序且稳定。而伺服原理则阐明了在形成协同效应的过程中,主宰这一演化进程的是系统中的序参量。自组织原理则揭示了在外部作用下系统自发向时间、空间和功能的稳定态演进的必然性。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将思政教育工作地位提到全新高度。同年8月,中央办公厅等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在思政课程之外,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着力解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具体指导,其中创新地提出要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并指出要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2020年9月在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又将“四史教育”等教育内容加入到思政内容体系中。在这些国家政策文件中,体系、融合、协同等关键词频繁出现,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内关于课程思政问题的讨论始于2014年,在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理念。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频繁出台,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日益丰富。主要研究方向分为两类,一类主要研究顶层设计,包括明确目标定位、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强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健全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搭建协同平台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等方面。另一类主要研究具体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包括修订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但是,学界对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落实、落深、落透。因此,开展高职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侧重于以教师“教”为核心,较为忽视学生“学”的过程。虽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制度中展现过良好效果,但是对于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来说却是“地不宜,法不当”。因此在2010年8月人社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搭建以职业标准为准则、以工作任务为指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文件下发后,全国职业院校开启了一系列工学结合的试验与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中的广泛应用与职校生源的学情特点密不可分。职校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动手能力较强,动脑能力较弱;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意愿强烈等特点,而理实一体化正是一种以“学中做、做中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满足市场及岗位需求为长期目标,在每堂课中突出教学任务和目标,以项目式、任务式、工作场景式为主要驱动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方法上新增了如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实践课特有的方法,在评价环节,将技能、能力与知识考察融为一体,重点评价学生能否熟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职业院校广泛开展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但从实施效果来看,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仍是思政教育融合的洼地。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理论层面,现有研究多数停留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结合”层面,对两者“融合”机理的研究薄弱,基于协同论、人本主义学习论等理论的路径研究不足,选择策略研究不足,政策保障机制研究欠缺。二是实践层面,课程思政融合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尚不完善、思政目标不够明确、教师能力有待加强、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教学过程有虚化的倾向。
专业教学可等效为一种复杂系统,包含目标子系统、方法子系统、内容子系统、保障子系统以及评价子系统等。目前提倡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可分为“挖掘-融合-协同”三个阶段:挖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避免子系统内部排斥以及相互之间的冲突等情况;融合解决“做什么”,让子系统内部及外部充分关联形成盐溶于水的物理反应;协同解决“怎么做”,从协同角度出发为融合研究提供新工具,推动子系统相互配合。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软件、通信等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学习其它工科课程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编程基本思想和能力。在本科教育中一般作为理论课程教授,而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以项目式为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面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探索融合的路径,以期能够形成范式,推广应用到其他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中。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目标体系包含专业群建设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项目目标以及课堂目标等。思政目标融入目标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重定位、轻落地”的问题,不能仅将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等思政内涵简单的写入各种方案,而未能在课堂中清晰地围绕目标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要避免“重经验、轻实践”的问题,思政目标应在教学目标之上提炼而出并贯穿课堂,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不应由教学内容推导出思政目标。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课堂目标由思政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构成,三者在课堂教学中一以贯之,相互融通。
示例:在第二项任务-模拟ATM机功能时,教学目标是掌握变量、常量的定义及使用,继而提炼出“数据”这一贯穿课堂的知识点,与之相匹配的思政目标有很多,这里选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确定思政目标后,围绕这一目标和知识点有充足的案例,这里选取“人类历史上最贵的烟火——1996年欧洲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发射失败”作为反面案例:由于火箭升空程序中一个变量类型的选择失误,造成数据溢出火箭升空失败的严重后果,导致3.7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说明了数据类型选取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包含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授法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法。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单一的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及师生间的互动,设置有项目式、任务式、情境式、工作过程式等组织方式,也有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演讲汇报等特色的实施方法。课堂思政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在时间(包括任务介绍、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归纳总结、拓展提高、课后练习等环节)、空间(包括教室、车间、实训室、虚拟仿真基地等场所)维度上与专业教学方法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的目的。
示例:在第三项任务-学生成绩统计中,学生学习了选择结构语句,并在实践环节完成最高分输出的子任务后,教师首先使用讲授法介绍1997年美国 “深蓝”(Deep Blue)超级计算机战胜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大师以及2016年阿尔法围棋与世界冠军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而大比分获胜的故事,之后进一步讲解两代超级计算机在算法的升级引出“选择产生进化”的思政主题,最后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举一反三思考生活中因选择结构产生智能应用的例子,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师生之间交互传递的信息及素材总和,包含知识、技能、观点、思想、行为等等。内容体系是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有四个特点:一是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包含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知识为技能的基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内容的平衡,既不能单方向灌输教学内容,又要避免过度淡化教师作用使教学效率降低;三是根据学生学情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要重点关注在专业内容快节奏转换的课堂中融入思政内容的匹配度,形成互融而非互斥的关系。
示例:在第四项任务-录入职工信息中,根据教学设计,首先学习了一维数组及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引用方式等相关知识,在之后的实践环节,可以依据一维数组队列的特质,融入“数字励志公式”,用循环语句对一个365位长度的数组填入数字,使另数组后一位数字是前一位数字的1.01/0.99倍,阐述了量变产生质变的进步思想。
这里所说的教学保障,指的是课堂层面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项保障措施,比如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材、教具、学具、设备等用具,使用线上教学辅助平台,或是搭建产业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平台等训练环境。虽然职业教育在教学保障上投入较大,但是思政教学融入保障体系的进度明显滞后,暴露出课程思政形式单一、实施生硬,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应充分挖掘专业教学保障体系,拓展使用范围,为教学保障的使用设计“前因”与“后果”,使其能够服务于课程思政的实施。
示例:在第五项任务-教务系统设计时,需要学生掌握函数的定义及调用,并且体会模块化设计的优点。可以在课前通过智慧职教发布此次项目要求,模拟项目申报让学生自由组队参与项目建设;课中将实训室布置为圆桌会议型,以项目组为单位对程序进行设计与分工;项目完成后由项目组负责人进行展示得到相应分数;课后通过智慧职教向学生推送拓展资料——软件能力成熟模型标准CMM。这样通过专业教学的各种工具,有效融入思政教学的内容,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评价是对参与教学主体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这里主要谈到的是将课程思政融入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评价考核时,加重了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和考核比重,如课堂考勤、互动表现、实践成绩、课后作业等都纳入了评价体系。期末的考核也增加通过设计模拟岗位的工作任务来进行考核和评价。思政教学融入评价体系不应只是生硬地加几道题、背几段话,而应作为评价的一种补充,启发学生感悟及思考,真正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评价体系。
示例:在课程中加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思政评价。首先,在学期开始阶段开展生成性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学生思想情况进行摸底,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了解情况、职业生涯规划情况以及对岗位职业道德的理解。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过程性评价,每学习完一个章节后安排学生形成小组对所学内容、应用进行延伸,并轮流在课堂进行演讲或演示。最后期末的考评中,除了常规的试卷及编程测试外,增加了学生理论与实践两份学习报告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课程价值、专业发展、岗位需求以及产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