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一 天津中医药大学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不断升温,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推动,汉语和中华文化实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学习汉语已经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兴趣使然,也逐渐成为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对汉语学习需求的增长使得汉语教学专业人才显得更为重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除了培养拥有良好汉语教学能力的学生外,还需要具备能够胜任多种教学任务及对外沟通的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一部分,在准确表达交际内容、减少跨文化交际摩擦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高等教育,绝大多数来自课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制定内容完成,相对能够较全面地覆盖对外汉语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方面的训练。但由于在我国对外汉语领域仍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专业环境、整体规划、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等各方面仍存在不足。其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或由于其在课程体系内得不到应有重视,或由于实践经验少,会面临很多诸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水土不服”等现象。所以基于此背景开展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最终培养出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见得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本专业最终是向汉语教学不断输送人才。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在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综合素质等五个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中文化与交际部分既包含了中外文化内容,又包含了交际意识和技巧,如何将跨文化双方文化吃透理解,加之合理的交际技巧,都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
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和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直接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全方面素质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在日后的汉语教学实践中埋下隐患。
首先,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跨文化意识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意识到与被授课对象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课堂中选取适合学生文化的例子进行实际教学,学生对教师的举例感到亲切的同时,自然会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其次,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有效规避冲突。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在进行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仍会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作为首选,如果这时不理解对方文化背景,很容易产生误会和冲突。如果有充足的跨文化知识及技巧,可以有效规避冲突,完成交流与教学任务。
最后,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融入非汉语文化圈的生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汉办派遣等多种方式,有前往国外进行教学的机会,甚至有人会在国外工作就业。如果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融入当地生活,有效规避因为进入新的文化环境而产生文化休克的情况。
文章在撰写过程中,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使用访谈法调查了国内某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近30余人,根据学生自身有关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设置、实践情况及存在困惑等方面的反馈进行了整理,总结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众参与应用到环境法等法学领域时,必须区分公众与公民的概念。公众中使用“公民”这一概念是有缺陷的。公民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法律概念,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并受该国法律约束和保护的自然人。它显然不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而公众并不一定是一国的公民,居住在一国的另一国公民也可能成为公众。将环境参与权仅限于本国公民,其范围显然过于狭窄,既限制或剥夺了在中国境内工作或生活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的环境居住权,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因此,环境参与权的享有人应是无任何限制条件的自然人。
学生对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一致,在语言类别的学科上,学生表示愿意去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但是对于跨文化类别相关课程,部分学生表示会有“文化课程没有语言课程重要”的想法。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选修课上,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语言本体的内容,认为汉语国际教育重点是教授外国人汉语知识,所以有时间则是会选择选修相关课程充实自身;部分已经选修过文化类别课程的学生则表示,在上课过程中自己是有所收获的,但是最开始的初衷只是为了修够学分,没有做过过多的思考。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的特点。
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的课程,高校各有其特点和侧重,其中包括中华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国别汉语教学、礼仪文化等多个方面。
但因为课程总体设置、师资力量等相关外部因素的影响,尚不能做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全方位覆盖,部分还会出现跨文化类别课程所占比重过少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直接的有效的知识输入,自然在日后的实践中无法进行更有质量的教学输出。
同时,还有不少学生表示,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不够深入外,课后的学习平台信息不通常也会成为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阻碍。
学校课堂提供的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大多停留在对理论的剖析,极少给出可以查阅查找的平台和途径指引。如果能够打通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自学的信息平台,拓展跨文化交际的视野和知识面,会对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很大帮助。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平台不够充足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反映在课程教学的实习方面,同时也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上。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大多数的跨文化交际内容的输入都是来自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准确的信息固然是优点,但长期的教师单向输出会减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能力,同时缺乏从实践到得出结论的过程。因为受到环境的限制,知识技巧无法在实践中实际运用,久而久之会造成恶性循环,学生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类的课程学了也不一定会用得上”的错误观念。
还有部分具有海外实习经历的同学反映出同样的问题,出国后发现由于自己在国内没有或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文化,没有任何实践就要直接面临文化冲突带来的挑战,如果能在上学期间提前得到实践的机会,那么会为海外汉语教师生活会减少很多阻碍。
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就要从学生自身入手,激发学生主动性,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双向交流的意识,意识到汉语教学不单单是语言的教学,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从因为学分被动学习跨文化课程,变为积极主动探寻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技巧,从教师课堂讲授到课外实践,再到国内外实习,形成一个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看,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学校层面进行合理的课程规划,加之任课教师对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正确引导,不断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具体做法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方面开展:首先,无论是处于何种目的,消除文化差异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根本,是需要学生对汉语文化和别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为主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结合教学内容融入跨文化知识的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其次,因为跨文化内容本身非常丰富,想要通过某一门课程就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全部教学很明显是不够现实的,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有取舍地开设不同方面的跨文化内容供学生进行选择,从学生更有兴趣的部分入手,逐步将跨文化交际的整个学习网络通过各个点的教学,实现面的覆盖。
最后,除了课堂之内的教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等方式,推送相关文化知识,内容可以涵盖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节日、生活礼仪等多个方面,还可以定期给学生推荐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外学习的平台,实现跨文化交际内容线下课内与线上课外的有效链接。
创造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实践平台,可以率先从课堂入手,适度取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可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教师负责提供有效的自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的方式完成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探索,专业学生之间交流课题探索内容,往往可以在横向内容扩充的基础上碰撞出新的火花,教学效果可能更好。其次,可以组织外国留学生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定期交流,比起课堂刻意创设的多样化的交际情景,与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直接交流可能更加真实,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达及海外实习奠定基础。
综合上文分析,无论是学校、教师或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本人,都需要重视汉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学生自身意识转变、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和提供实践平台与机会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力争消除文化差异,在实际教学和海外生活、日常交流中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为汉语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