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准毕业生“三全育人”精准施策初探

2021-03-08 06:47赵亚可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毕业生育人

赵亚可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后勤保卫处,上海 200082)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在全国各高校中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准毕业生实施“三全育人”时所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做初步探讨。

本文中的准毕业生指高职院校中即将面临毕业的大三学生。大一、大二学生在校时学习时间占据较大比重,学习内容主要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主要学习方式为在校学习,在校外实习和工作的时间较少。和大一、大二学生有所不同,准毕业生在校的课堂学习时间较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本都已结束,大三阶段所剩不多的课程主要为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他们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外出实习和找工作,与老师、同学的接触与大一大二时期相比骤减。大三准毕业生的这些特点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在“三全育人”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老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导致的全员育人不到位,在校时间较短且家庭、企业育人工作不到位导致的全过程育人链条断裂、全方位育人有待加强等,下面就具体问题做一个系统分析。

一、“全员育人”队伍力量薄弱

全员育人强调育人工作者的全员参与,关键在于凝聚最大的师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准毕业生与学校联系的纽带主要是辅导员,辅导员负责把学校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学生。而现实况状是一个辅导员要同时负责多个班级、几百个学生,精力有限,不能完全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行为特点,难以最快掌握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由于缺乏对准毕业生需求和思想特点的深入分析,不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态势和实际需求,导致学校所实施的教育理念和政策方针并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个人利益,不能为学生认同和内化。家庭困难的学生群体在毕业时由于物质条件匮乏,缺少在社会上寻找工作阶段的过渡资金,往往迫于生计匆匆就业,不能充分地进行职业思考和选择,阻碍其顺利找到合适、前景广阔的工作。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仅仅局限于课堂,课程结束之后便很少与学生再做联络,任课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也仅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很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和身心发展领域。由于工作对象的差异性,其他行政部门的教职员工与学生的交往更是少之又少。与此同时,各个教师之间不能进行信息的及时沟通,各行其是,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以形成教育合力。除此之外,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数量严重缺乏,不利于全面调动积极性为准毕业生服务,难以对准毕业生的就业困惑和心理问题做出及时、专业、有效的解决。

二、“全过程育人”链条断裂

“全过程育人”强调教育的连贯性,关键在于保证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衔接无空隙、无断裂,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准毕业生最后一年在校时间较少,且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外出实习和找工作。而学校是“三全育人”的主要阵地,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在校外生活期间,在家庭、企业、社会等场所不能及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衡量标准主要考量考试成绩、就业率等指标,缺少对学生道德、兴趣特长的系统培养。部分家长为了使孩子更全面地发展,在校外课余时间为学生安排学习课程或者自行进行辅导教育,并未与学校深入沟通学生的培养方案,导致家庭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错位、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学生为追求更高的自身发展,也会去校外自行寻找辅导教育机构,校外教育机构也未能与学校就育人目标、育人方法等方面进行沟通、协调,为学生提供的培养也仅仅是针对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在育人方面也存在欠缺。家庭、企业、社会尚未与学校形成完善成熟的教育对接,给“全过程育人”增添了难度,很难做到育人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导致“全过程育人”链条断裂。

高校将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点放在了低年级学生身上,对于高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思维,缺乏整体性谋划,也缺乏针对性。

三、“全方位育人”格局尚不全面

“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关键在于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完善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习角度的全面性,做到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辅相成,还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准毕业生即将脱离学校、迈入社会,这种特殊性要求学校、企业、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全方位、全面化的育人格局。目前我国对准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车间实习和自主校外实习,老套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决定能力。线上教学虽有所发展,以慕课网为代表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普及,但是还未形成成熟的线上教学体系,各个高校开发的网上教学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利于教学资源和就业求职信息的共建、共享,难以形成规模教学。

对于准毕业生,学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社会实践也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他们难以在社会激烈的求职竞争过程中突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虽然已有所改善,但是尚未有根本上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融入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育人工作格局还需进一步扩大。

企业缺少对准毕业生的关怀与宽容。准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实操技能和各项工作能力有所欠缺,适应、熟悉工作业务也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在求职过程中却要和已有工作经验的人群同等竞争,很明显地处于竞争劣势。企业往往坚持择优、择良录取原则,很多情况下不会选择准毕业生,使得准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家庭的育人功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大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只关注准毕业生的饮食起居,他们的内心世界家长并不是很了解。加之很多学生由于年龄代沟不愿向家长过多倾诉心声,家长由于工作事务繁忙或者缺乏育人的专业素养,导致家庭不能很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加强对准毕业生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应该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从建设育人队伍、补齐教育链条、融汇教育力量等方面入手,来增强育人效果,完善育人体系。

(一)加大力量投入,打造各类人才汇聚的育人团队

注重“三全育人”工作的供给侧改革,加大师资力量投入,调整师资结构,打造一支汇聚各类人才的、结构完善的育人团队。育人团队应精准研究准毕业生的特点,针对其思想态势、行为习惯以及工作学习需求来设置育人内容和师资结构。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建立专门机构,成立专业教研室,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导师团队、外聘专家团队,针对准毕业生开设思政课程,课程内容与社会形势、就业规范岗位职责关联,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在管理方面,动员全体行政部门和后勤部门的教职工,深入挖掘服务管理过程中的育人元素,培育一批育人示范岗位,使准毕业生在学校期间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二时期就应开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好人生规划,培养其综合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能力,树立其实现目标的信心,初步培养其理性就业意识。

在就业方面,大三时期应成立就业指导小组和心理疏导小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在此前提下,汇集各种就业资源,为准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就业知识普及和就业信息发布,积极与校外企业联手,组织校园招聘,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心理咨询教师要多与学生联络,及时发现学生在毕业季存在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在第一时间加以干预,保护学生的隐私与秘密,获得学生的信赖,倾听学生的烦恼,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指引,及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毕业季“不慌张、不焦虑”。

教师作为准毕业生育人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教书育人的引导者、学生困惑的指路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必须重视加强教师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并重。对于准毕业生育人团队的教师,每周召开例会,表扬优秀教师,评出“先进个人”,提倡其他教师向其学习,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定期开展教师交流会,互相沟通在“三全育人”工作中所累积的经验和教训,发挥集体智慧的最大效应。编制准毕业生“三全育人”经验手册,在全校乃至更多高校中发放,使得优秀的育人经验得以为更多人所用。同时注重物质奖励,制定完善的激励办法,对于在准毕业生“三全育人”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将其工作成果与绩效、奖金挂钩,使教师有动力进行更加深入的钻研。

(二)填补教育空隙,形成育人链条

如何填补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空隙,应重点关注学生非课堂、非在校时间段的教育缺失问题,使育人形成一个校内到校外完整的链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无声的。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园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同龄人乐学互助、教职工爱岗敬业、校领导关爱学生等全面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优化校园管理,建设环境优美、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例如蕴藏历史文化底蕴的名人介绍、富有青春气息的学生创意绘画墙、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的宣传栏等等,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景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大三学生来讲,在毕业进入职场阶段之后,需要补充大量的工作相关专业知识,但是离开了校园后便无法免费借阅图书和下载相关学术论文,自费购买下载图书、期刊论文成本较大。学校应为毕业后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学习资源和知识获取路径,例如校园卡仍保留可进入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权限,学生的账号保留通过VPN进入校园网下载书籍论文的权限等,为学生补充就业知识技能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准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初入社会所处的环境各种各样,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和诱惑,欠缺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学校应当邀请银行工作人员、警察等部门提供防诈骗讲座,从大一就开始宣传防诈骗的意识,每年定期开展相关知识讲座,提高其辨别真伪能力,增强其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为其安全踏入社会保驾护航。

家庭是学生在学校之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在准毕业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之后的人生阶段,家长和家庭所发挥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视。校外培训教育机构也是准毕业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来源,其影响力也应重视。学校应重视与家长、校外教育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在育人目标、育人方针、育人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商讨,达成一致目标,补齐准毕业生毕业之后的育人链条空缺,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社会应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在人员聚集较多的公共场所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注意应扩大宣传的内容广度和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通过画报、艺术涂鸦、电子信息屏等途径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公共场所的各类工作人员也应该严格自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使准毕业生在脱离学校之后也可以受到良好思想氛围的影响。

(三)全方位建设,做到育人无死角

重视多个教育场域,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还要关注宿舍、家庭、企业、社会,做到教育无死角;不仅要关注现实教育,还要关注论坛、微博、抖音、快手等,做到教育无缺失。

重视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建立学生校外联系制度,包括家长联系制度和企业联系制度,掌握学生在校外期间的思想行为动态,经常与家长和企业保持沟通联系,双向反馈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出现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尽量避免学生产生逆反抵抗情绪。为家长提供相关讲座和育人知识宣传,使家长充分发挥育人的辅助作用,保证学生身处家庭也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应该以思政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探索思政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针对准毕业生的特点开辟新领域,打造一系列针对性强、具有示范性的在线开放课程,向准毕业生推荐观看,使他们能够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去进行学习。为了线上教育的更好推进,应该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定期组织计算机技能培训,用线上育人弥补线下育人的短板,做到育人的全面性。

学校在加强准毕业生基础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提高学生的自身竞争力,保证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焕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邀请优秀毕业生校友回母校开设讲座,分享在职场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和经验教训,为准毕业生踏入社会求职创业树立勇担风险、克服困难的毅力和信心。

定期向企业邮箱发送育人知识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鼓励初入职场的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远大理想抱负,使毕业后的学生在工作场所依然能够接收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融资渠道,由企业、风投机构、社会捐助共同为准毕业生创业提供资金,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鼓励创业政策,优化大学生融资流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融资便利。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校外实训基地,签订育人协议,制订系统完整的育人方案,邀请行业专家进驻校园为学生讲授专业技能课程,同时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参与到实操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使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消除不适应感,更快地融入工作中。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毕业生育人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