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飞,肖宗志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奋斗精神是时代前进的动力,它们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现实目标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撑。新时代大学生是希望、是未来、是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一代,培育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是时代所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爱国奋斗精神是爱国精神与奋斗精神的有机融合,爱国精神是出发点,奋斗精神是助力点,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爱国奋斗精神不再只是表达个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语,更多的是基于浓厚的爱国情怀,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兴盛、社会和谐勇于拼搏、团结奋进的精神。爱国离不开奋斗,爱国若不付诸实践,不为之努力奋斗,就只是一句空口号;奋斗也离不开爱国,奋斗若没有爱国这一方向的引领,就失去了灵魂[1]。新时代大学生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爱国与奋斗缺一不可。“新时代”成为爱国奋斗精神的新坐标,为爱国奋斗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与特征,准确把握爱国奋斗精神内涵体系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2]。具体来讲,爱国奋斗精神主要包括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不懈努力的奋进精神以及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家国情怀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儿女内心最质朴的情感因子,从北宋诗人范仲淹在岳阳楼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近代硝烟英雄林则徐,再到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天专家钱学森,“油田英雄”铁人王进喜,“科技疯子”黄大年,“抗疫勇士”钟南山等,他们热爱祖国,心系人民,始终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付诸于实践,这种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是对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的生动诠释和真实写照。新时代大学生唯有秉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怀,自觉地将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奋进精神是一种敢拼精神,是时代所需和现实必要。从长征时期的翻山越岭、喝雪水、吃树皮,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啃硬骨头、涉险滩,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儿女在不同阶段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而努力拼搏、不断奋进的重要品质。一个人没有奋进意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一个民族缺乏拼搏精神,则会陷入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的窘境[3]。新时代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唯有以崇高的理想追求,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才是对祖国的最好报效。
爱国奋斗精神不能停留在响亮的口号上,要践行于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具体行动上,这才是对其科学的解释。进入新时代,时代楷模为培育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高度彰显了其乐于付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90后“排雷英雄”杜富国,出入雷场千余次,面对不明爆炸物临危不惧,奋勇向前,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军人的担当。广西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黄文秀,放弃一线城市的工作机遇,致力于家乡的脱贫工作,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生命。他们都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让爱国奋斗精神在服务社会、无私奉献中得到深刻的阐释。新时代大学生是青年的一代,是奋斗的一代,要学会在危难面前不计较个人得失,冲锋在前,为祖国强盛奉献自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指出新时代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为实现伟大梦想奋发图强。”[4]幸福是在实践中奋斗出来的,伟大的梦想不会自动实现,必须依靠全体人民顽强拼搏,团结奋进。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新时代的广大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为此,要求广大青年必须进一步传承爱国奋斗精神,肩负时代新人的责任与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练就过硬的本领,为华夏民族的振兴强盛而不懈拼搏,努力奋斗,使伟大梦想在广大青年的团结奋斗中变为现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和全体人民共同愿望的集中反映,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大学生投身于实践提供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的价值准则是对个人爱国和奋斗品德养成的基本要求,爱国奋斗精神同样也是鼓励大学生将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付诸实践。为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新时代大学生热爱祖国、不懈奋斗的高尚品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新时代大学生砥砺前行、团结奋进,其奋力前行的动力都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生成要素,是引领中国人民奋力前行的力量源泉[5]。坚持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时代新人。时代新人是指具有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6],能够肩负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新时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也是时代新人的中坚力量,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要具备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具备倾心付出、为民服务的奉献意识,才能担民族复兴之重任。从2020年初春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舍身忘死、勇挑重担的快递小哥汪勇,有以实际行动奋战在抗疫一线的90后小学音乐教师华雨辰,还有默默奉献在护理工作岗位上的应届毕业生董诗熠等,他们以实际行动为爱国奋斗精神作出了科学解读,呈现出了时代新人朝气蓬勃、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然而,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后备力量,只有通过不懈奋斗才能体会到满满的幸福感。因此,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人主观能动性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锻造扎实的理论学识功底,为国家的伟大事业贡献自身力量。
第一,大学生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任,主动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国家相向而行。同时,也要坚决抵制错误思想。自觉抑制来自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坚决遏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新时代大学生一定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珍惜时代机遇,并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奉献社会、拼搏奋斗的过程中书写华丽的篇章。
第二,大学生要锻造扎实的理论学识功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正确认知形成的基础。一是结合新时代特征,大学生需系统掌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体系,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实质、价值等。二是结合自身对爱国奋斗精神的认知,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学习,升华对爱国奋斗精神的认知,从而形成正确的爱国奋斗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个人的影响是最为持续和深刻的[7]。在培育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的过程中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树立德育先行的家庭教育理念。长期以来,大多数父母在子女教育上过于注重智力发展,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不利于子女的全面发展。因此,父母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将爱国、敬业、奋斗、奉献等积极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训,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第二,要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思想与行为。家长要当好子女的模范,就要将爱国奋斗精神践行于实践中,培养子女热爱祖国、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二是要加强日常交流,积极正面引导。家长要结合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性格特征,采取有效的方式同子女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第三,家长要注重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家长可以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开展爱国奉献教育实践活动。如劳动节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清明节开展瞻仰烈士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活动,国庆节观看升国旗仪式等。在平日里,也可以和子女一起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唱爱国红歌等,引导子女在实践活动中厚植爱国情怀,践行奉献精神。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新时代大学生汲取知识、锻造品德、增长才干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进行爱国奋斗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高校要科学合理设计思政教材,打造思政精品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融入爱国奋斗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厘清爱国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爱国奋斗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二是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采取紧跟时代、丰富多样、接地气的方式,让思政课程“活”起来,思政课堂“跃”起来。如运用“抗疫精神”等正面教育与“香港暴乱事件”等反面教育相结合,在线慕课教学与“面对面”线下教学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显性教育与灵活多样的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8],真正做到将爱国奋斗精神入脑入心,渗浸骨髓。此外,还需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理念,确保非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作战,拓宽爱国奋斗精神教育的渠道,加大爱国奋斗精神教育的比重。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凸显教育者在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中的引导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是强化个人师德师风。高校教师在传道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明道信道,自觉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发展相融合,作爱国奋斗精神的践行者。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知识储备量。可以组织高校教师参加理论学习、实地考察等培训活动,从而增长有关爱国奋斗精神相关知识,为学生进行授业解惑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视。高校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师地位,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在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中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自觉践行于爱国奋斗教育中,实现爱国奋斗精神育人的价值。
第三,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对爱国奋斗精神的情感认同。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因素。只有将爱国奋斗精神融入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才能持续绽放,永葆活力。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硬件设施,厚植大学生爱国奋斗情怀。可以在学校宣传栏上张贴先进模范优秀事迹,长廊上增设英雄模范挂图,或定期组织大学生观看爱国奋斗相关主题的视频等,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可以利用校园官网设置爱国奋斗精神学习专栏,并提供高质量的爱国奋斗题材文艺作品和影像资料给学生学习,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洗礼。也可以利用高校微信、微博、抖音等公众号,宣传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让爱国奋斗精神更形象、更具体,引导学生感受模范的力量,让爱国奋斗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9]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明确了社会担负着青年成长成才的重任。为此,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培育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一,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新媒体要充分挖掘图书、报刊、影音等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爱国奋斗精神。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奋斗缺失现象,要及时遏制并做好正确引导。二是做好先进模范宣传工作。宣传媒介应积极传播民族英雄和时代楷模的爱国奋斗事迹,触动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引导大学生树立浓厚的家国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决心。
第二,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发挥政策制度的规范作用。政策是行为的指南和准则,往往能够规范和约束个人的言行。如制定爱国奋斗实施纲要,制定爱国奋斗先进人物的奖励政策,制定爱国教材的编写制度,保证爱国奋斗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5]。二是完善舆论监督机制。通过严格的信息审核制度,阻断与爱国奋斗精神本质要求不符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内容,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