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靖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影响校内师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并且会给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运行和安全等造成一定的损害。比如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传染性疾病等突发事件都对学校、家庭及社会产生不良影响。高职院校内人员相对集中,校园内空间有限,如果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缺少预防和管理的正确理念及方法,那么极易对在校师生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影响高职院校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分析并给出预防和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出现了极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变化、饮食结构的改变、作息规律的紊乱等等都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在大环境的改变下,高职院校内师生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人口、空间、体质、预防、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可能给高职院校内的公共安全带来隐患。因此,近年来,校园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增加趋势,成为了威胁校内师生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高职院校内学生人数众多,再加上任职人员,上课、就寝、集体活动、办公等日常学习生活的空间有限,人与人之间必然密切接触。在相对限制的空间内,高密度的人群频繁活动,本身就是导致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重要诱因。
当前全球自然环境改变,高温、化学污染、传染性疾病等影响日益明显,人们的体质和免疫力都受到了来自于环境的挑战。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正是需要加强锻炼、强健体魄的时候。但是,很多学生作息规律颠倒,未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缺乏坚持锻炼的概念和意志,造成体质和免疫力下降。因此,当高职院校内出现公共卫生事件时,部分学生的身体应对能力不足。
近年来,高职院校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影响,逐步开展了公共卫生及安全的宣教,但是由于专业人员的不足、课业安排的限制,所以健康宣教的形式和内容大多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而且,大多数学生工作目标明确、所以仅仅对专业学习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往往忽视了身心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在校学生大多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了解比较少,缺乏防护、应急的知识,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常常不能积极地配合学校开展公共卫生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容易造成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能及时地做出积极的应对。
在高职院校,师生日常工作和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封闭校园即可减少社会的影响,所以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对应的预防及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都有积极开展晨检,但是受到缺勤、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晨检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不能及早发现问题。此外,很多高职院校没有配置公共卫生及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员,或者专业人员的综合水平不足,因此在日常预防工作实施中,容易出现落实不到位的现象。针对出现的事件,如果不能接受专业指导及处理,加上部分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度很低、文化教育程度有限等因素,配合程度较低,都会导致学校的隔离管理不到位,实际的防控不能及时落实[1]。
高职院校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对学校的公共卫生及公共安全情况及时地进行监督和检查,根据当前监督阶段的具体情况,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管控要求落实,通过各项对策的及时落实之后,可规避风险[2]。高职院校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需要逐级的进行汇报和处理。但是,容易出现各级部门在防控过程中认知度不一致,衔接不到位,没能及早、及时予以上报和处理,不能及时地遏制突发事件的发展。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几率相对较高,扩散较快,在具体的管控阶段,要求各级部门引起高度重视,落实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管理形式,此外在不同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中,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其他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的促进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管理机制的落实[3]。
高职院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传染性疾病是影响较大的一种。由于传染疾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容易对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依法落实管理机制和流程。比如,结合现有实践内容可知,针对容易感染的人群接种疫苗,可最大程度地预防传染性疾病。建议在财力、物力及政策上对高职院校师生疫苗接种工作给予倾斜性支持,通过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之后,能提升疫苗接种的效率,预防传染病的出现[4]。
高职院校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管理中需要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各个学校要严格的贯彻和落实晨检、定期体检、流调筛查等工作。针对已经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及时地控制和处理,避免在师生中扩大影响范围。日常工作中要注意保持校园内教学环境的干净、整洁、规范、卫生和安全,定期教育、监督和指导学生清洁清扫宿舍内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做好定期消毒和灭菌等工作,及时切断扩散途径。通过各项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日常管理到位、积极预防到人,从而保障大家的自身安全。
高职院校需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向广大师生和家长进行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知识的宣讲和指导,并告知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具体方法。通过讲座、征集意见、预防演练以及宣传册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宣教,从而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教务部门进行合理化的指导和安排之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增加公共卫生相关知识课程,从而提升全校师生的自我防控意识;也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及具体情况加强对校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从专业管理部门、专业人员队伍、公共卫生物资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断地扩大效益规模队伍,通过合理化的日常管理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上级公共卫生管理部门需要实现合作,强化对各高职院校公共卫生事件比如传染性疾病、集体中毒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如果出现疑似事件,必须及时和政府管理部门联系,得到正确、统筹的指导和处理,并取得帮扶。可定期的开展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商讨会议,就当前公共卫生安全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相互交流、总结经验。通过合理化的管理之后,规避风险。此外接受社会监督,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情况,及时处理,不断地强化自身工作能力。
高职院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到了明显的主导作用,及早发现苗头、及时处理初发事件、全面控制影响范围。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迅速地开展防控、救治工作,并做好师生的思想准备工作。从组织、技术和物资等方面入手,不断地落实各项对策,从而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要定期对各院系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业务能力。及时到位的应急处理是重点和关键,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学校需要在短时间内通知教育主管部门,对预防控制等措施及时处理,也要做好校内的应急处理工作。学校接到所属政府、上级教育部门、卫生局以及疾控中心的预警之后,按照所属区域的管理情况,积极的开展卫生行政部门的对应管理方案[5]。针对突发事件,上级部门要求指挥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和督查,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应急预案启动制动,要开展统一化的管理,到达岗位之后按照流程处理工作。依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应急措施,报请上级政府,根据行政管理对策进行管控[6]。在医疗卫生方面,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学校统一进行指挥,校医务室要立即对突发事件涉及到的患者进行现场救治,如果医疗救护力量不足,请求上级部门给予支援[7]。
针对高职院校公共卫生及安全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及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日常管理、加强教育、积极预防、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全面控制,提前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机制,避免事件发展至难以遏制的状态,以确保师生的卫生安全。高职院校要注意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结合高职院校管理的具体要求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要求,及时控制事件的扩大。要从社会发展的现状、国家政策方针的要求入手,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现有的管理对策,实现整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