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婉莹 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线上汉语课已成为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线上汉语课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课堂互动性不足、输出内容有限等问题。因此,文章从活动理论角度,对汉语线上课提出以下建议:以线上汉语课堂为活动单位,师生共同搭建学习活动客体,教学相长;组织线上学习社区,形成汉语学习共同体;活用线上资源,助力学生将汉语应用于真实情景。
线上汉语课已成为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效果都难以保证。而活动理论中活动、共同体、中介工具等概念为线上汉语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活动理论的概述
活动理论经由维果斯基、列昂节夫等学者发展为独立“活动”的理论体系,以芬兰学者里尔·恩格斯托姆为代表的第三代活动理论提出“拓展性学习”的学习机制,将学习作为一种“创造”,重新建构了活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并分析了活动系统及其演化过程。吕巾娇引用恩格斯托姆的“学习者集体”和“高级学习网络”打破了学校中学生独立活动的封闭性,使得活动互相连接形成更大的活动系统。中文教育中也存在这样的活动,因此,本文试图利用活动理论构建线上汉语课的整个系统。
目前线上汉语课的问题
受益于科技的进步,线上汉语教学发展迅猛,以网络孔子课堂的在线慕课、微课和各类视频网站上的汉语教学视频为代表,前者传授汉语知识满足了现代人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后者以热门话题和灵活的方式成为常规教学外有益的补充。但正如曹东云指出远程学习存在对学习目标认识不足而学习失败的风险。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反思,本文关注汉语线上教学的课前、课堂到课后的全过程,并比对高若瑜的传统汉语课堂活动的三点问题,认为目前线上汉语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线上汉语课未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受空间阻隔、网络技术等影响,线上汉语课常有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动操练的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呈现方式单一,图文及视频展示为主;线上课堂活动单调,以师生问答、一对一的对话或听写为主;课堂展示及课后作业形式简化,减少了学习者汉语输出的机会。
(二)课堂的互动性不足
线上汉语课师生及生生的互动性较为不足。国内常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钉钉”“中文联盟”“腾讯课堂”等,大都具有直播、视频或语音会议等模式,便于老师创建课堂。进入课堂后,可使用白板、屏幕共享、聊天等功能。这些功能尽可能地为师生模拟了虚拟的线上教室,师生可以通过文字、语音、视频多方式交流。但实际中,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操作远远多于学生,使得学生自主互动的可能性和时间被大大压缩。如会议模式下,每位同学都可以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但受限于网速技术及人数等,仍以师生互动为主,生生互动较少;互动中以机械操练为主,自由地运用和非言语交际较少,交际真实性较低。
(三)学生的输出有限
线上汉语课中,学生与教师、同学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接触方式变成了线上语音或者视频,日常接触时间也减少,由此学生的汉语输出时间、类型都有所减少。传统课堂常用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很难照搬到线上课。在组织线上课堂活动(如你猜我画、情景模拟)时,也常常出现学生“独角戏”的情况。这些活动虽然保证了学生一定的语言输出,但是学生间互动和理解受限,教师对学生输出的监测和反馈往往不足,学生难以实际应用于生活中。
三、活动理论对线上汉语课的启示
在活动理论下,线上汉语课是由若干汉语学习活动组成的,其中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课堂教学内容,共同体由学生、教师、家庭成员、社会成员等参与者组成,学习工具是学习中使用的物品,学习规则是课堂中的要求及规则,分工是共同体分别负责的工作,结果是学生的汉语输出。据此,本文提出以下线上汉语课的设计建议。
(一)师生共建学习活动客体,教学相长
活动理论下,活动成为线上汉语课的最小设计单位,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以增强学生在汉语课上的主体性地位。由此,不仅要求教师自身有更高的教学设计能力,还需要教师能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把“备课”的环节由教师独立完成转为师生共同参与,在课前增加“话题预热和目标设立”的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课前告知学生课程主题,学生据此提供一份“学习心愿清单”,提出1-3点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学习目标,可以是具体的语言点,也可以是相关的言语交际目标。这一过程,可以根据线上学生人数,设计为学生单人完成,或者由学生分组合作。二是教师结合学生提供的“学习心愿清单”组织具体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迫切希望掌握的交际技能确定合适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学习目标,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借助线上短视频等网络资源实现“翻转课堂”。李欣曾建议使用“短小精悍的视频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权。教师可以广泛搜索并灵活选取时下热门的短视频资源来辅助教学,这一搜索任务也可以加入到预习环节,师生共同完成。由此,学生在正式上课前,不仅明确了个人的学习目标,提高了学习动力,同时也调动了已有的语言储备,完成了课前预习热身。
(二)线上社区化的汉语学习共同体
从汉语课到真实的交际活动往往还有一段距离。活动理论指导下,不仅要保证学生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获得,还要关注学生作为学习团体的一员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团体中各有分工的参与者。这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能力差异,给学生合理分工并组织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学习意识。例如,在课堂上,鼓励语言水平较好的学生作为领头羊先使用新的语言点表达;社交能力强的学生作为课堂连接者带动其他学生参与活动;课堂活跃度低的学生作为监督者,检查和纠正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使用情况。正如刘佳琪认为在互动小组学习中,汉语水平稍有差距的成员会互相帮助,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课堂活动中,每位学生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还实现了目标下真实的言语交往。
同时,借助活动理论,将汉语课由单一线上课堂延伸到全平台。以“钉钉”平台为例,建立“班级群”及“圈子”。“班级群”和“圈子”分别对应课内互动和课外共享的语言社区平台:“班级群”主要负责教师发布教学通知、课程安排、课堂内师生及生生的即时互动;而“圈子”用于课堂外的师生及生生的实际语言运用,既可以由老师引导进行相关语言实践成果展示,如文字或视频作业,也可以由学生用汉语分享个人的生活。因此,学生在课堂内外自然真实的语境下丰富和拓展了其语言输入,并得到更多的输出和反馈。
(三)活用线上资源,应用真实情景
线上汉语课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不受时空局限地使用丰富资源。线上汉语课可以更灵活地使用线上资源: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堂情况,在线搜索和调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拓展;另一方面,可以灵活设计学生的作业等语言输出形式,增加语音、短视频等作业形式。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同时还能将这些语言输出成果转化为其他学生的学习资源,借此搭建学生自己的汉语学习资源库。
活动理论无论是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在线上汉语课的教学设计,都仍处在探索阶段。本文仅提出了现有的一些突出问题及教学设计建议,仍有诸多教学难题未解,期待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