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佳梁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17
李大钊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国内忧外患最危重的阶段。1913年,李大钊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便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抨击旧传统、旧道德。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极大地激励了李大钊,欧战结束后他接连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演说和文章,赞颂无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后,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更加积极地在中国宣扬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在华传播作出贡献。1917—1919年间,李大钊的思想在时代激荡中向前迈进。本文基于李大钊在这几年间发表的数篇代表性文章,探究此时期其思想的变化。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实际为欧战胜利提供了有利条件。欧战结束后,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然而在全社会庆祝胜利之时,李大钊却在冷静思考战争胜利的本质,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揭示伴随胜利而来的世界新潮流。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一文中对此次战争的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他首先指出欧战胜利并非各国武力或政府的胜利,而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的胜利,是“全世界的庶民”的胜利,人们应该为打败世界的军国主义而庆祝。
李大钊指出欧战主要产生两个结果,一个在政治层面,一个在社会层面。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的失败,以及民主主义的胜利。李大钊指出“大……主义”是专制的隐语,即倚仗自身强大实力欺压他人的主义。人们为抵抗强暴势力,宣扬平等自由的道理,这种道理表现在政治上即为民主主义。他认为这一时期,国内外的战争均是“大……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战争,其结果都是民主主义胜利,也就是庶民的胜利。至于社会层面的胜利,则是劳工主义战胜了资本主义。李大钊就此引出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资本家主导的政府企图通过世界性战争谋取更大利益。俄国等国在此时期发动社会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遏制资本家政府的暴力扩张。世界劳工逐渐团结起来,开启了新纪元的世界改造,于是劳工主义在这场战争中战胜了资本主义。而世人皆可劳动、皆为劳工,此新潮流不可违背。
篇末,李大钊提出面对世界新潮流应有的觉悟:其一,不要逃避创造新纪元的艰辛;其二,新潮流只可顺应,不可抗拒;其三,此次战后的平和会议不可出现“大……主义”;其四,今后的世界将变成劳工的世界,应抓住这一机会使人们成为工人、加入劳动[1]。
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中,李大钊除探讨欧战性质外,还对布尔什维主义进行了介绍。他指出:“Bolshevism就是俄国Bolsheviki所抱的主义。”这个主义是革命的社会主义,将德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克思当作精神领袖。布尔什维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打破资本主义独占利益的生产制度。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掀起世界范围的革命浪潮,形成了二十世纪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无数个人构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从而集中为一种伟大的、不可抗的社会力,这种社会力可以清除帝国主义等一切恶势力。李大钊认为,未来的世界一定遍布布尔什维主义。
李大钊在文中写道:“历史是人间普遍心理表现的纪录。人间的生活,都在这大机轴中息息相关,脉脉相通……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虽然是俄国人创造了“布尔什维主义”一词,但其中包含的精神是二十世纪人类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全人类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2]。
1919年五四运动后,国内兴起学习、讨论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李大钊便在这一时期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该文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刊登于《新青年》第6卷第5期和第6期。此外,李大钊还与胡适进行著名的“问题与主义”探讨,作《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为马克思主义辩护。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文两万余字,该文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了全面介绍。李大钊首先指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源头,然后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唯物史观、政阶级斗争学说、经济学说进行逐一介绍。他分析唯物史观的主旨,是将经济现象视为社会的根本,而社会中由人类意识构建的事物,如法律、政治、伦理等均受制于经济[3]。至于阶级斗争理论,则认为从古至今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所指的阶级,是相互存在利益冲突的阶级,因此双方发生斗争。该文上篇结尾,李大钊阐述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围绕马克思学说中为时人所争论的矛盾点进行分析。他认为“一个学说的成立,与其时代环境,有莫大的关系”,马克思在十九世纪提出的理论并不会与二十世纪的社会情况完美契合,但其中也存在值得时人借鉴的宝贵经验[3]。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篇,则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两个要点,一为余工余值说,二为资本集中说。马克思主义通过这两个要点,揭露了资本家对劳动者进行剥削的行为本质[4]。在论述过程中,李大钊列举公式、归纳表格,这不仅是用科学严谨的手法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更体现了他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理解。
《再论问题与主义》是李大钊与胡适“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一篇文章,在胡适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讲些主义”后,李大钊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自己意见,可以说是在为马克思主义辩护。
该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义与问题”,李大钊认为,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也需要主义来凝聚社会力量;在探讨主义时,也要注重实际。第二部分为“假冒牌号的风险”,指出社会主义被安福系利用的问题。这种冒牌就如田中的杂草毒草,“开荒的人,不能因为长了杂草毒草,就并善良的谷物花草一齐都收拾了”。社会主义被人冒牌利用,就更应该宣传其正义,研究将其付诸实践的办法。第三部分为“所谓过激主义”,他分析社会中对社会主义的偏颇看法,击破相关谣言,再次呼吁将社会主义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部分为“根本解决”,李大钊依据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经济问题的解决,要不断准备,组织群众以积累阶级力量[5]。
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明显地表示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支持,反复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以解决社会问题。此时的李大钊不仅是进行理论探讨,更是进一步思考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领先于当时中国社会普遍观念的进步思想。
1917—1919年,随着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李大钊的思想也在时代变化中得到锤炼。从《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探讨民主主义与二十世纪新潮流,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理问题、寻求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数篇文章记录了李大钊思想在这一时期的迈进。此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流行的时期,当时进步学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热切关注与探讨,就如看到黎明的曙光。而今马克思主义已在中国扎根,再回首当时之起点,愈发明白“不忘初心”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