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民族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初探

2021-03-08 07:52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1、前言

目前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正经历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旨在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适应相应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学位类型。为了满足社会对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对体育高层次人才进行分类培养。

民族高校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为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体育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138所招收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校,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共8所民族高校设立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占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高校的5.8%,国家民委隶属有6所高校,分别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其中只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三所具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本文以这3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部委民族高校在培养体育硕士高级体育人才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由于尚处于招生培养的初步阶段,缺乏自身特色优势,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因此培养具有民族特色与国际接轨的体育人才,本文通过横向比较达到完善民族高校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目标。

2、部委民族高校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问题

2.1、招生选拔方面

招生选拔环节是培养质量的重要源头,然而却是当前的薄弱环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6年)中只规定:“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高等院校大学专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运动实践经验,并具有运动健将以上运动技术等级者,也可以报考”。全国体育硕士指导委员会要求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考试强调生源入学前的实践能力,目前只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三所高校获有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且这些高校招生简章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跨专业考生不能报考,因此在招录过程中,会招录少量的非体育专业(本科)第一志愿上线考生,这部分跨专业考生由于缺乏专业积累,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以上3所国家民委隶属高校近三年招生规模最多40人,最少12人,且招生专业方向紧局限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及民族传统体育4个方向,由于招生宣传不足及社会认可度等原因,民族高校体育硕士招生规模还有待扩大。

2.2、培养方案设置方面

各高校体育硕士培养方案设置仍然遵循教育部学位办及体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下发的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6年5号文件),由于该项指导文件近十年以来尚未更新,因此相对滞后,3所民族高校的体育硕士培养方案也依据此指导文件来制定,且未充分结合民族高校资源优势,形成自己体育专业特色,由于缺乏规范的实施细则,当前我国民族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对市场所需求的体育人才类型和素质要求把握不准,定位比较模糊。

(1)培养方向设置单一。

体育硕士的培养方向应该依据体育职业市场需求来制定,目前体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只规定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4个方向,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体育硕士专业都确定了 “体育教学”与 “运动训练学”2个培养方向,西北民族大学除了以上2个培养方向外增加了 “社会体育指导”与“民族传统体育”2个方向,仅一所高校凸显了民族体育人才特色培养。

(2)课程设置定位模糊。

西北民族大学均按照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和“民族传统体育”四个不同方向的培养目标分别设置了4门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及16门专业选修课程,区分方向进行教学管理,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因招生人数较少等原因分别按照“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2个培养方向区来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以上2个方向并没有明确区分相应的方向课程,学生需要笼统的学习2个方向的全部相关课程,造成培养目标宽泛化,无法突出专业方向特色。由于未建立体育组织或体育类企业参与专业课程设置的制度,因此民族高校体育硕士课程设置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应用型特色模糊的问题。

实践环节安排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及针对性。这3所高校一般要求学生毕业之前参加一定次数专业学术讲座并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习,通过调研,由于民族高校专业师资的局限性,举办专业讲座的场次少、规模较小;且最后一学期实习一般采取集中实习方式,由学校统一联系实习基地,一般多集中在中小学校担任实习体育老师,或者是组织各种体育赛事或者担任体育比赛裁判等工作。实习形式比较单一,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

以上3所民族高校目前尚未开设体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由于该类课程的缺失导致体育硕士研究生对体育职业认知不明确。

(3)培养方式方面。

3所国家民委隶属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都采用三年学制,教学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授理论为主,学生仍然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辩证性、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仍然有待提高;其次,体育专业型硕士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不足,被动机械地接受的学院培养方案,导师和体育硕士联合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仍未达到理想状态。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不足、实践教学的职业特征模糊和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缺乏致使全日制体育专业型硕士综合培养质量内在结构不均衡。

2.3、培养师资方面

通过访谈调查发现,3所高校不完全都采取的是“双导师制”指导模式,“双导师”机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校外导师参与程度不高,甚至有的高校并没有聘请校外兼职导师。因此,校外导师无法发挥体育职业一线的特色职业能力,校内外导师两者无法形成合力培养体育硕士生的体育职业核心竞争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导师评价制度偏重学术化。现阶段,由于体育教师职称晋升及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及考核仍侧重学术成果,体育硕士导师侧重专注于对体育理论性知识的探究,导师更多追求的是自身学术型成果产出,但从体育人才市场需求来看,市场需要有较高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高级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竞赛组织人员、体育职业经理人、体育经纪人等,而体育专业型硕士导师普遍拥有一流的学历,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把握体育学科的前沿动态,如何将其科研能力和体育运动实践进行无缝衔接,是提升体育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

3、部委民族高校体育硕士培养的几点建议

3.1、抓好招生环节,稳步提升生源质量

部委民族高校体育硕士的教育质量首先取决于招生录取生源质量,在初试环节,通过设置入学初试体育硕士专业考试的题库,充分挖掘考生的职业潜质,洞察考生的专业潜能;在招生调剂环节,除了考察初试理论成绩外,还要注重筛选具有关资质等级体育专项特长的生源参与复试;在复试环节,将有关体育职业素养、专项技能、专业理论等多方面内容融入到复试考察体系中,全方面地考察生源潜在的综合体育职业能力。未来3所部委民族高校在体育硕士招生规模扩大后,总体可以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确定录取标准”的考试模式,保证生源质量的最优化,为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教育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2、优化课程设置,凸显民族体育人才培养特色

课程设置是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教材改革和课程设置调整势在必行。依据体育行业职业需要,筛选具有时效性和应用性的体育硕士教材,开设符合体育行业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的课程,突出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学分设置上加大实践课学分比重。导师在培养过程侧重运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模拟专项训练等创新方法,激发学生解决应用问题思维方式,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各部委民族高校要围绕课程设置改革,深挖自身特色资源,分析自身办学优势,创新出能凸显民族体育教育特色的课程。

3.3、完善导师队伍结构,提升师资教育水平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完善并落实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一方面,鼓励校内导师到体育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进行挂职、兼职锻炼,不断获取最新体育行业前沿资讯并提升自身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依托部委民族高校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让更多的具有职业资格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职业经理人、体育经纪人、运动康复专家等体育人才走进学校,建立校外导师专家库,落实聘请制度,明确校外兼职导师职责及考核制度,通过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来提升体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3.4、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评估体系,抓住自身发展机遇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评估是衡量专业学位点办学质量水平的手段。2020年12月底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已启动新一轮专业学位点评估,围绕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职业发展质量三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以及15-16项三级指标对2015年12月31日前取得体育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进行分级评估。部委民族高校要深入了解分析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评估指标体系,落实评估数据上报工作,为后续专业学位点建设发展明确办学方向,以此次评估作为契机抓住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