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梅 李海龙 赵瑞超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 253034)
目前升学竞争激烈,借助艺术类专业考试这个跳板考入大学,已经成为一种常规途径。有些家长不管孩子是否喜欢艺术,是否具备艺术表现力或者艺术潜能,一窝蜂地在艺术这条路上拥挤,不少考生仅仅是通过考前特训后进行报考,有些考生根本不具备这种潜质,更谈不上有什么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基于这种现状,导致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差,文化水平低,设计的思维无法打开,从而使作品缺乏生命力。目前全国有太多的艺术相关专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时代化的艺术人才是各大高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以人的情感和想象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结构。
现阶段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艺术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艺术人才培养并不是单纯的培育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一方面,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能力,提升欣赏品位,陶冶情操,使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不仅限于在审美层次上的提升,诸如让学生能够发现美、认识美,提升审美能力等,还要在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下,培养学生的情趣,即情感和兴趣,带着这种兴趣,促进学生在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提高。时代的发展需要推动学生在自主、多元、开放的理念下不断健全审美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艺术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提升艺术修养、陶冶审美情操的重要方式。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审美、陶冶情操,提高想象力和增强创新力。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更加喜欢艺术、热爱艺术,并把艺术带到学习和生活当中,让学生开放思维、拓宽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艺术的实践能力。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性、高尚的品质、一定的审美修养等等,这些综合素质的养成离不开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分辨美丑、善恶、荣辱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艺术情操,并通过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提升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充满活力;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艺术兴趣,从而增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创造能力,提高创新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艺术教育开展越发深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通提升。
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教育大体有三个大的变化。
第一,逐步由边缘学科走向热门学科。这从高校艺术学科的发展便可以看出,艺术以前是一个比较小、比较窄的学科,而现在的发展涉及领域越来越宽。目前该学科下面有众多的专业方向,从基础艺术教育到各种应用型艺术教育,可见发展之迅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对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时代赋予的一种机遇,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需要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敢于创新,做好艺术教育人才培养 工作。
第二,艺术发展逐渐走向中国特色化。艺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广大艺术工作者也逐渐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其实就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善于吸收有助于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促进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第三,艺术教育走向多学科交叉的状态。就如音乐和美术的结合,音乐是动的,美术是静的,这一动一静的结合形成了立体三维的艺术效果,这在学科综合发展的形式下迎合了大众的艺术需求,越来越被大众喜欢和接受,体现出艺术的时代化发展。
“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高频词,随着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的出现,共享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器。在高等院校的艺术人才培养中,“共享”这一理念对于艺术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目前艺术教育体制改革中,“共享”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因素,提升高校和学生的“共享”意识,才能更好地推动艺术人才培养、增强艺术人才培养效果。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人掌握的资源必定有限,而资源共享则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如共享图书馆、共享课堂、共享实验平台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从而更便捷、更高效的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元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课程的美育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 发展。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的一大特色,诸如迎新活动、文化节以及各式各样的比赛等等,这给艺术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多样的平台,学生们可以将艺术融入各种实践活动中,既丰富校园文化,增强校园艺术氛围,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深刻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学习动力更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也要与时俱进。做好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与时代接轨,不断创新,能够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微视频大赛、新锐设计竞赛、学科技能大赛等等,这样既能丰富艺术教育形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发挥艺术教育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带动经济上扬,社会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找到一条适合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经济与文化是互相衬托、互相渗透的,为了更好的发展艺术教育,就要注重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大多只是重视绘画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对文化专业素养的重视。没有文化专业素养的铺垫,与文化创意要求的创造力培养目标就会相去甚远。如今,世界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艺术教育应当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国外先进的艺术思想和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之路。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高校应该加强文化素养课程的比重,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推动相关学术平台建设,并通过举办相关知识竞赛、微拍大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化 修养。
2.以文化创意为根本,注重学生实践创新
依托文化创意的背景,将实践教学进行创新转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与渴望,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实践的教学内容要从单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以培养创新思维为前提,将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学生多方位的吸收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
其次是教师的角色转型。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要做相关方向的领路人,利用课堂互动的机会,把最新的设计趋势及美感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多去探索和实践。
最后是创新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在就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大家庭,高校教育应当多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多实践、多创新,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基础上,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
3.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格是作为人的基本行为规范,高校的艺术教育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有道德心,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胜任自己承担的工作,并且具有高度的创造力。高校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感动人性,改善心智,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具有艺术感、创新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4.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审美力、想象力、创新力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永续发展的时代必需和根本要求。
培养审美力是艺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文化创意人才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注重审美力的培养,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最基本的一步,提升审美力,才能做出完美的创意方案或者创意产品,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想象力是伟大的,它是一切创新的开始,在各种发明中,想象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唯有脑洞大开才能打破现状,冲破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和思想。异想天开能给生活增加一分不平凡的色彩,世界只不过是让我们发挥想象力的一张画布,通过想象力我们可以想象出各种创造性的画面。这种想象力不断增加人类的求知欲,从而推动着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目的就是要激发他们的思维,使思维具有跳跃性、非线性,从而打破常规,迸发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意。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力是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唯有创新才能行稳致远。大学生目前正处在各项身体机能发育成熟的高峰期,感觉器官相对敏感,他们对新鲜事物、社会奇异现象比较感兴趣,加上艺术教育的合理引导,可以高效提高其创新能力。
5.艺术与科学并行不悖,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
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也需要艺术,艺术与科学是互为补充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艺术形式变得多种多样,新的表现方式不断出现,这些新方式的出现依托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正是因为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才不断涌现,推动艺术向前发展。同样,科学也离不开艺术,例如,随着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除了考虑它的科学实用以外,还非常重视它的外观设计,甚至很多情况下,一些产品都是先以外观颜值打动消费者,仅凭艺术性的高颜值就能被销售出去,可见艺术的重要性。特别是文化创意产品,则更需要把艺术与科学融合在一起,既要做到科学性、实用性,还要做到设计的艺术性,实现由以往单纯注重实用性向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方向过渡,推动艺术与科学的共同进步。
6.艺术人才培养要与市场互动,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深化对接数字创意设计产业链需求的教学改革,以建设高水平专业群为重点,构建“工学服一体化”项目制课程,创新“工学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使学生掌握创新本领,实现创业回报”的模式,加强在教学改革、课程标准研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重点投入,实现艺术教育整体内涵的提升,以适应智能时代下人才发展的新业态与新需求,创造新价值,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并走向世界。
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权衡“教”与“育”之间的矛盾,应该是每个艺术教育者需要进行思考的,在艺术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再教育学习能力和深层次的表达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艺术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要懂得艺术与形态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社会文化档次,从而去影响更多人,进而提升国民整体艺术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