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滕州 277599)
“大学语文”是一门通用基础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门课存在的问题不少。在教材编撰上,现在大学语文教材有数百种,所选文章大多是按文体选编的古今中外的美文,仅仅停留在文学名篇选读的层次上,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的差别和学生的需要;在讲授方法上,老师多沿用中学语文课文精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把本应妙趣横生的高职语文上成高四语文;在教学手段上,部分老师还是采用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上述原因,学生感受不到我国的语言文字之美,更看不到学好语文对今后职业发展所起的作用,部分学生只关注专业技能,认为语文可有可无。
中华文明绵延腾跃五千年,每个地区都有气质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旅游与文化自古以来密不可分,不用说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即便是纯自然的景观同样也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无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还是旅游产品的包装、推销、服务,都必须以历史、文化的人文性、多样性、丰富性为基础。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是服务地方经济的旅游人才,作为旅游人才,既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内涵,又应充分了解各地区深厚的文化背景。大学语文是一门内容深广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将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综合性及所蕴含的史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性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可以使大学语文课堂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更具活力和开放性。[1]
将地域文化融入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可以取得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首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文化积淀,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旅游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最后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自豪感,提高地方的知 名度。
学院驻地枣庄东依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南接徐州,北临孔孟之乡,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既具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兼备江南的灵秀细腻,境内风光旖旎、名胜众多。枣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生于斯长于斯的枣庄人民创造了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优秀的枣庄人民还创造了个性鲜明、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2018年,枣庄市的柳琴戏和鲁班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伏里土陶、山东琴书、滕县松枝鸟、枣庄运河号子、张汪竹木玩具制作等31项传统技艺和民间传说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枣庄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这块神奇的土地还孕育了奚仲、滕文公、墨子、鲁班、贾三近等先贤圣哲。枣庄还是一方英勇的土地,震惊世界的台儿庄大战、名扬四海的铁道游击队、传奇的运河支队,使枣庄赢得了“中国红色经典城市”的美称。2005年,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台儿庄大战纪念地被列入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枣庄市与井冈山、西柏坡、延安一起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重点调度的20个红色旅游城市。这些俯拾皆是的地域文化资源为高职语文与旅游专业的跨学科融合提供了 可行性。
学院所采用的《大学语文》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通识教材,教材中选用的多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人文价值很高,但统一的版本使其很难兼顾各专业的特点,尤其是比重高达50%的文言文,使其与学生的生活稍有距离,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语文课本的编纂,历来有两种思路,一是贴近生活,一是追求久远。”[2]贴近生活最好的方法是引入地域文化,将枣庄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结合,编写生动形象的乡土教材,作为《大学语文》的有效 补充。
目前学院已编撰《诗路枣庄》《抗战枣庄》《古滕新韵话善国》等多部乡土教材。以《古滕新韵话善国》为例,此书共八个篇章,分别从滕州市概况、山清水秀的滕州、人杰地灵的滕州、文化厚重的滕州、非遗璀璨的滕州、舌尖上的滕州、浴火重生的滕州、文人笔下的滕州等方面全方位介绍滕州的地貌交通、山水名胜、历代名人、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特色美食、英勇抗战及古今文人墨客对滕州的吟咏。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实现地域文化与课程文化的和谐融合,既丰富了学生的地域文化知识,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又强化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唤醒故土情结,提高价值认同。
针对高职语文的教学还逗留在传统教育手法层面,疏忽学生主体的感受,较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育内容局限于对作家、著作现况的剖析,笔者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同时从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增补有关枣庄地域文化的教学内容,开展非遗进课堂、专家进课堂等活动,提高语文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度,努力构建既具有专业性,又凸显地方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为例,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外,还可扩展介绍滕州的善文化。战国时期,滕文公施行孟子的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使滕小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课上还可以介绍程冠军撰写的《善国·善政·善治——古滕国与中华善文化探秘》等文章,播放任志宏配音的《善国·善政·善治》专题片,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同志与滕小国、孟子与滕文公、善治与和谐社会等关系。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观滕国故城和滕文公台遗址,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与滕文公和善文化有关的诗词文章,鼓励他们讲述对善国文化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加深了对景区和善文化的了解,又培养了善德、善言、善行,提高了人文素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学习《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文的过程中,除了介绍戏曲之祖——昆曲,引导学生赏析青春版《牡丹亭》作为拓展延伸外,还可引入对地方戏——柳琴戏的学习。枣庄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拉魂腔”就是柳琴戏,现有《樊梨花点兵》《张郎与丁香》等传统剧目200余个,《墨子》《芳林嫂》等新创剧目300余个。乡音、乡情、乡土气的柳琴戏是鲁南人的主要精神食粮,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推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柳琴戏的艺术魅力,笔者除了在课上播放《墨子》《走娘家》等剧目演出视频外,还邀请“柳琴戏”传承人王传玲等老师进课堂,通过专家的现场授课让学生由衷地热爱地方文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和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地域文化因独特的地理性和人文性而具有珍贵的教育功能,“将地域文化资源纳入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新型的多样化的地域文化特色语文课程框架,进而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势在必行”[3]。结合枣庄地域文化资源,学院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多种层面的探索和设计。
1.枣庄经典诗文朗诵会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感怀于枣庄厚重的文化遗存,流连于枣庄旖旎的自然风光,以其如椽巨笔撰文赋诗,或凭吊滕薛遗迹,或品评风流人物,或吟咏山川胜景。笔者将学生分成“怀古”“人物”“山川”三组,让他们分别搜集研究吟咏枣庄历史遗迹、先贤圣哲和山川名胜的诗篇。活动分为三个环节:①搜集诗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图书、报刊、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的诗文。②走进诗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地探察文人笔下的历史遗址和秀丽山川,真切感受古诗文中的意境。“盛德今安在?唯余长夜台。苍茫空陇墓,憔悴古松槐。” 名重一时的孟尝君和他的千秋功业早已化作了历史的烟尘,徒留苍茫的青冢、憔悴的松槐,让人低吟嗟叹;“谷城山好春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几百年恍然而逝,李流芳笔下的梨园依旧繁花满树,如银胜雪;“湖中何所有,千顷秋荷花”,初秋的微山湖依然水光潋滟,荷香满湖……③升华提高、引导学生对这些涵泳风雅、陶写性灵的名家诗文进行鉴赏交流,并开展“诗韵枣庄朗诵比赛”。
2.踏着烈士的足迹
红色旅游方兴未艾,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 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将红色旅游打造成常学常新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堂,加强统筹规划,引导社会参与,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活力。”依托枣庄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学院开启红色文化之旅——“踏着烈士的足迹”。活动分为三个环节:①走近英烈。组织学生阅读《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书籍;观看《小小飞虎队》《血战台儿庄》《滕县保卫战》等红色影视作品;重唱红色歌曲,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②瞻仰英烈。参观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听抗战老兵和导游讲述抗战故事。③缅怀英烈。举办以“抗战热土 红色枣庄”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传承红色圣火,继承先烈的遗志。
另外,还通过专题研究的形式,设计一些研究性课题,如墨家文化、运河文化,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实地考察、撰写报告,并采用分组合作、项目教学、创设情景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了解历史、亲近自然、传承文化,赋予语文教学浓厚的地方色彩和趣味性,拓宽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应用文写作能力是职业技术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对旅游专业来说尤为重要。导游词、旅游广告、旅游线路、旅游市场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既是语文课的内容,又是专业课的范畴。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双师教学,语文老师负责从语言、文字、写作内容的角度教授学生,专业课老师负责从旅游实践的角度教授学生,两位老师通力合作、相互补充。比如,滕州市每年八月举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语文老师教授学生“红荷节”导游词的写作方法,避免学生大段大段地抄袭景点介绍,指导学生根据游客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撰写有针对性和新鲜感的导游词,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筛选能力和文字组织建构能力;专业课老师教授学生导游词讲解的语气、语态和互动技巧。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旅游语言技能 ,两位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景区观摩优秀导游的导游方法,并通过仿真实训、模拟带团,身临其境地让学生练习导游词,学会与游客沟通,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对于承担实施母语教育、传承优秀文化、构筑精神等重要使命的大学语文而言,地域文化可谓一座教育的富矿。”[4]高职旅游的语文教学应将视野扩展到广阔的天地,树立大语文观,充分利用周边丰富的文化资源,就地取材,将地域文化中内在的人文因素、情感因素服务学生的成长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深化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实施体系的改革,使枣庄地域文化更好地融入教学环节,增强教学的多样性、应用性、实践性,重能力、强素质,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语文教学,适应现代旅游业综合性、文化性和个性化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