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映婷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
语言反映文化并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本土独特的历史、民族和风俗文化。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成为外语教育的主流。学生对外语词汇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其对文化的理解,关系到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该文将针对英语教学中如何就词汇教学和跨文化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展开深度研究。
Wilkins 提出语言学习不能脱离词汇。随着学者们对教育学、认知策略、元认知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外语词汇学习的研究方向百花齐放[1]。Lado 通过开创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式,提出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进而提出了文化对比模式[2]。Allen 提出,在词汇教学中融入社会文化的因素实际上就是增加词汇使用价值的一种方法[3]。Hatch 和Brown 合著的《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 一书中将词汇教学分为有计划和无计划两方面,重点介绍了有计划的词汇教学[4]。
袁晓红,戴卫平的《美语词汇与美利坚文化研究》介绍了词汇及其蕴藏的丰富文化元素[5]。梅立崇在《谈文化与词汇教学》一文中指出,在语言内部的各个系统中,与语音、语法相比,词汇对社会文化的反映更为敏感,接受文化的影响更为充分和突出。因此,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 就意味着接受某一种文化,接受某一套概念和价值[6]。吴世雄在《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迪》中探讨了形象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并提出从认知层次对词汇进行教学[7]。陈燕在《试论词源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词源教学的重要性[8]。
词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基础成分,与文化密切联系。该研究对珠海市150 名高校英语学习者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研究主题为“英语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问卷调查”。由于主要调查现状事实等基本情况,笔者采用的是非量表类问卷,有12 道单选题和3 道多选题。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受访者一致认可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词汇量对提高英语水平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正面影响。无论是听、说、读、写哪一方面,学生对词汇尤其是词汇在语义差异方面的理解存在困难。反映词汇量不足,难以用英语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的学生受访者有362 位,占所有受访者总数的90.5%。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受访者当中,33.0%不清楚英语词汇的具体使用语境,17.0%不熟悉文化背景,12.0%不熟悉词汇的感情色彩。
在英语词汇的课堂教学调查环节中,82.0%的学生受访者反映英语课教师对词汇的文化背景偶尔会做解释;365 名受访者同意教师有在课堂讲解英语国家文化,认为教师很少介绍文化知识的只有35人。而对英语教师的文化教学方式的调查研究表明,62.0%的学生受访者反映教师多使用课堂播放视频的方式,58.0%反映教师会在课堂中穿插渗透英语国家文化知识,12.0%选择了教师开展课外活动,10.0%选择开展专题讲座。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偏重于讲解词汇的音形义,而对词汇文化内涵的讲授不足,结果便是学生在语义差异的理解上容易出现偏误。英语教师的词汇文化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并未足够重视,文化讲解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展开。
中西文化差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学生的词汇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思维不可避免受到母语本族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出现文化定式,因为文化内涵的不同,对外语词汇的理解和认知容易出现偏误。由于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学生容易在实际交际中出现障碍,打击学习积极性,严重时甚至造成交际冲突和误解。
例句1:“How would you like your coffee?”
这是餐厅英语的高频句型。然而,当笔者在问卷调查中测试学生受访者的时候,此句的错误率高达82.0%,70.0%学生受访者选择了错误选项I like it very much(我非常喜欢),误以为此句的译文为“您觉得咖啡怎么样”。例句1 的正确翻译应是:您的咖啡是加糖还是加奶。因为学生缺乏跨文化知识,所以理解出现了偏误。
例句2:“He's one of Hollywood's most celebrated beefcakes.”
笔者在问卷调查以此句测试学生受访者,仅有10 人选择了正确的译文选项。82.0%的学生受访者选择了错误选项,“他是好莱坞最有名的牛肉蛋糕之一”。此句里的beefcake,并不能译成牛肉蛋糕,在英美文化里,beefcake 指的是出现在影视作品和杂志上的健壮男士。例句2 的正确翻译应是:“他是好莱坞最有名的壮男之一”。由此可见,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容易导致错误的理解。
例句3:“The details were given to me under the rose.”
“Under the rose”,学生容易直译为“在玫瑰花底下”,把rose 玫瑰花和浪漫联想起来,误认为这是一个褒义词。笔者在问卷调查中以此句测试学生受访者,错误率为92.0%。“under the rose”这一习语来源于罗马神话。古罗马人把玫瑰花当作沉默或严守秘密的象征。在古代德国的宴会厅、会议室以及旅店的餐室,在天花板上常画有或雕刻着玫瑰花,用来提醒在场者要守口如瓶,严守秘密。例句3 的正确翻译应是:“这些细节是有人私下告诉我的”。由于受访者对英语词汇和短语蕴藏的西方文化内涵了解程度不高,出现理解障碍。
由以上调查可知,文化在英语课堂的渗透不足会导致语言学习者对词汇理解出现偏误。教师若忽视了中西词汇跨文化内容的对比,英语学习者难以在两种语言间构建联系,由于学习者深受本族母语文化思维定式的影响,容易对英语词汇出现错误的文化理解。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教学法作为中西文化内涵对比学习始终融入词汇教学的参考策略。
Etymology(词源学) 一词出自希腊语Etumologia,研究的是每个单词、短语和术语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大部分的英语单词是根据词根和词缀这些构件组成的,再经过演变、排列组合衍生出更多的词汇。词根与词缀构成了造词的方法。每一个词根和词缀的起源、发展、演变都与当地的历史、民族和文化息息相关。词源学是词汇学的一个分支,探索英语词汇起源史,教师还需要了解其文化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展开词汇教学。据统计,现代英语词汇中超过70.0%的词汇是外来词,如来自拉丁语、希腊语、法语等,有的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宗教信仰、文学故事等。这些词源故事对现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语言、价值观、宗教、艺术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以希腊罗马神话为例,当讲解geography(地理)这个词汇的时候,教师可以解释其词源是与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母该亚Gaia 相关,Gaia 在希腊神话中是超原始神,是众神之母,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是大地的神格化。从盖亚(Gaia)的名字产生了表示“地球”的词根geo-,从词根geo-产生了许多与地球、大地有关的单词,如geography、geometry、geology、geothermal、geocentric 等。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英语词汇的起源和发展,不但能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单词的词义,还能增加词汇记忆的趣味,甚至举一反三,增加词汇量,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除此以外,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使用英语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了解英美文化历史, 能够客观地看待和包容文化差异,更顺利地展开英语学习和文化交流,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建构主义者的观点: 认为学习者的知识获得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通过意义的建构而得以实现的[9]。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提倡情境式教学[10]。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态度体验,辅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11]。情境教学法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和交际性。在高校英语词汇教学中实践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高度仿真的语言情景,体验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积极应对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增强其跨文化意识。具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有简短音视频导入法、故事情景导入法、角色扮演、职场模拟导入法等。比如,对于主题对话部分的词汇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课堂小品剧”的活动,创设仿真跨文化交际场景,鼓励学生把相关的词汇表达学以致用,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学会使用地道的英语。以笔者所在学院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程为例,课程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很多有关生活场景和学术场景的词汇,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材料, 设置具体的情境。例如,当涉及食物和烹饪主题时,教师可创设情境,或者结合真实的厨具、食材、实体用餐地点,引导学生亲身感受whisk、mingle、stew、simmer 等系列词汇, 使有关饮食和烹饪的词汇建立起有机的网络结构。学生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词汇, 而是把词汇学习与真实情境相结合, 记忆效果明显,文化理解也深刻。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鼓励探究式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教师依据教学需要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组协作学习,建构知识体系[12]。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采用四步教学模式: 发放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13]。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提出方案来解决问题。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跨文化知识贯穿于全过程, 利用任务型模式并从跨文化视角来开展教学。比如,在介绍Food and Culture 食物与文化时,教师可以结合中西方饮食文化给学生设计和发放任务,让学生分组搜索资料,了解中西方的饮食观念、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口味、饮食环境等,列出主题词汇。第二步,学生可分组合作,利用各种渠道去搜索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汇总意见,形成报告。第三步,学生在课堂上做主题汇报,把了解到的相关知识分享给其他学生。第四步,教师不仅就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做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良方,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加学生的跨文化应用能力和拓宽国际化视野。在英语课程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中西文化内涵的对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