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揭阳市揭东区龙砂族的“竖灯竿,升彩凤”民俗文化为例

2021-03-08 07:34:57曾星耀庄哲煌黄嘉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技艺

曾星耀,庄哲煌,黄嘉瑜

(韩山师范学院食品工程与生物科技学院,广东潮州 521021)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埋没,这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潮汕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里,多数至今保留着较完整的祭祀文化体系,其中揭阳市揭东区龙砂族的祭祀文化独树一帜。该民俗活动虽然在2011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当地以外地区知名度不高。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其传承发展境地愈发艰难,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1 “竖灯竿,升彩凤”的历史起源

“竖灯竿,升彩凤”民俗背后所蕴含的是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思,传扬了先祖的爱国精神,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信仰。

该民俗源于纪念龙砂族江氏先祖江万里,至今已有700 多年历史。江万里,南宋爱国名相,江西都昌县人,字子远,号古心,谥号文忠。他一生忠君爱国,正直刚毅,以其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流芳百世。公元1275年,元兵直入中原,蒙元侵略军进攻饶州城,江万里带兵镇守,与元兵血战,从容坐守,宁死不屈,因敌我兵力悬殊,饶州最终失守,其弟江万顷被杀。城破之时,江万里誓死不降,舍生取义,带家人投止水池,为国殉难。宋亡后,万里公次子江铸、三子江镗继承忠烈,和叔父江万载随文天祥、陆秀夫等扶宋帝入闽,转战闽粤。其家属为避元兵追杀,先避居于福建洪水桥汤坂里,后迁至广东潮州开元巷,直到元天顺元年,江万里之孙携子江恬息自潮州开元街移居揭阳龙砂后,思念先祖江万里,但因元朝统治者灭南宋后,追捕南宋抗元将领后裔,族民不敢公开纪念。后想起万里公生平喜凤,古时说“帝为龙,相为凤”,加上江万里的江西故居,前有凤池,后有凤山。因此,子孙们以“竖灯竿,升彩凤”习俗来纪念先祖,表示不忘家国。

此外,龙砂当地江氏传十一世祖时,族人在榕江北河发现一对真凤栖于竹林中,不久,又在同一地方发现吕洞宾的画像后来吕祖师请来铁拐李祖师帮助族人除妖,从此龙砂族合族平安。乡民为感念吕、李祖师保佑之恩,决定每十二年为祖师重塑金身,庆典之日古庙也“竖灯竿,升彩凤”。至此,他们将纪念先祖江万里与尊奉吕、李二祖师重光庆典结合举行。

这一习俗由江氏族人代代相传,成为龙砂特有的民俗文化。

2 “竖灯竿,升彩凤”保护以及传承的意义

2.1 为展现龙砂族文化魅力提供平台

传统的祭祀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与精神产物的总和,在向外界展示本民族特点与魅力的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竖灯竿,升彩凤”是龙砂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魅力,展现龙砂族独特文化和龙砂族人的精神面貌,为社会了解龙砂族提供了重要平台[1-2]。

2.2 满足龙砂族人对祖先爱国忠贞精神缅怀的需要

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独特精神世界的表达,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寄托。传统祭祀类文化“竖灯竿,升彩凤”是民族文化信仰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盛大节日,在表达对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生平事迹其爱国忠贞的情怀的敬畏之心时,更承载了龙砂族族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2.3 加强龙砂族凝聚力

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民族信仰,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着无可替代的整合和导向作用。“竖灯竿,升彩凤”的祭祀活动,颂扬先祖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以达到加强本民族人民的交流,让龙砂族人民有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3]。

2.4 促使经济进步

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可以更好地展示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每十二年举行此大型活动时,都会吸引外来游客来此观赏。当地用“竖灯竿,升彩凤”文化为元素,在村落的古建筑墙壁上绘画彩壁,为村落建筑增添秀色,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拍照留念,促进了文化传播。通过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旅游业进一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连锁反应,促进本地区的经济事业的发展进步。

3 “竖灯竿,升彩凤”的保护与传承调查思路及方法

因“竖灯竿,升彩凤”作为地方氏族独有的民俗,活动受众面积小。故该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旨在尽可能全面了解当地民众对该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

我们选择揭东区龙砂乡港畔村的普通居民和周边居民,采取随机调查、整体抽样的调查方法,以个人为单位、无记名的形式,进行全体的调查分析,了解他们对该民俗的认知及认同程度和对该地方特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的看法。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并回收166 份,有效问卷155 份,有效率93.37%。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走访当地“彩凤”制作工艺师:彩凤制作技艺传承人江吟羽先生。观看以往的采访视频和升彩凤的盛景,了解彩凤制作过程,访谈内容以传承与保护为主题,探讨这一项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建议[4]。

基于“竖灯竿,升彩凤”民俗的资料零碎而且缺乏系统性,我们通过期刊、论文、杂志及网络百科等多方渠道,搜寻相关文献资料,查阅该民俗的历史发展变化、彩凤制作工艺研究、新闻纪实等与该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汇总整理,与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的结果相结合,辅之以国内外视听和文献资料,较全面地了解此民俗的现状。

4 调查结论

4.1 发展情况

由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可知,彩凤之乡的当地和周边居民对“竖灯竿,升彩凤”民俗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和支持,但人们的了解内容都较浅显,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该活动作为当地文化招牌,没有引起当地居民和政府足够的关注度,其宣传力度仍有待加强。且此民俗活动囿于区域和氏族观念的影响,活动参与度较低,其推广受到限制。此外,当地和周边居民虽有意识地将该民俗活动背后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族团结观念传递给下一代,但教育力度不大,仍有待加强。优秀彩凤制作传承人凤毛麟角,潜心学习该技艺的青年人不多,导致技艺人才出现断层。

4.2 保护和传承

该活动在“文革”时期被中止,自1994年活动恢复以来,族民便采取了措施促进该民俗的发展。他们积极参与该民俗活动,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以彩灯、霓虹灯进行装饰;对外来人员耐心解答相关民俗内容,以开放的心态传播当地文化精神。虽活动举办时间间隔长,利润空间小,但彩凤制作技艺者仍细心琢磨,创新制作技术,将彩凤做得更加活灵活现。同时,他们有意培养技工传承人,将彩凤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同时,组建龙砂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会,专门研究并保护此民俗; 港畔村还建设家庙,保存许多关于此民俗的相关资料和彩凤展品。

政府前后共拨款80 万左右给传承单位。在知名度方面,灯竿彩凤尝试以文章、微信推文、新闻等网络形式多方报道宣传。2016年时,各大电视台、国外摄影大师大卫·克拉克、女记者纪蔓佳相继来此采访;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先生、国家文化中心副主任赵书波先生专程从北京赶来观看该民俗活动。该民俗的名声慢慢从当地传播开来,这些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5-6]。

5 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5.1 “竖灯竿,升彩凤”民俗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彩凤制作技艺传承人较少,且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一代对彩凤制作一知半解,技艺断层严重,制作的传承问题亟待解决。而彩凤制作技艺传承范围和力度小。主要在家族内、本地间传承,使彩凤制作技艺无法大范围传承,格局亦受到限制。

其次,文化活动宣传力度不强。当地人对该活动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尤以青年人为最;龙砂族民以外的人对其知之甚少。该活动具有典型的氏族性质,在文化输出过程中受制于地域和宗族观念影响,无法大范围流传,陷入文化传承和发展进退不得的尴尬境地,因此在全面传承的基础上,也难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最后,制作一只彩凤耗时长、耗力大、成本高;而且活动成本高达1 200 多元。因此,应时创新是该项民俗在传承过程面临的紧要问题。

5.2 针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5.2.1 政府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支持

对制作彩凤技艺传承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与保障措施,并为相关民间保护组织提供优惠政策。相关民间保护组织要准确落实政府的支持政策,实施相关保护措施。

5.2.2 加强宣传力度,传承“竖灯竿,升彩凤”民俗活动

打破其固定的文化表达方式,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实质,引起各区域人民的情感共鸣,找到文化共性,扩大范围传播。加强教育观念,在家庭中,长辈主动向晚辈传授该民俗活动的相关知识,在学校开设地方课程,形成家庭与学校一体教育的体系。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宣传。如广告、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等,使更多的人了解该活动的由来、意义等,达到较好的文化宣传效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提升乡村新文化定位。

5.2.3 注重培养民俗工艺制作技艺的继承者

传承人是民俗工艺制作技艺的继承者,在发展过程中,应避免人才断层现象,注重人才培养,如开展彩凤制作公益学习班,打造学习基地,使更多愿意学习该技艺的人加入。

5.2.4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有关单位应善于利用当地资源,巧妙利用民俗文化元素,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融入特色民俗文化元素,开发旅游业,建立特色古建筑、主题文化广场、历史博物馆、特色民宿等。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带动文化发展,使该民俗能更频繁地出现在百姓的生活中,使其特有的文化精神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5.2.5 加大力度研究创新制作工艺

相关人士应该加大力度研究创新制作工艺,延长彩凤保存时间,在不影响效果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队伍及规模;在活动其他方面做到物尽其用,不铺张浪费;融入时代文化元素,将活动举办得更多元化,与时俱进。

6 结语

“竖灯竿,升彩凤”是揭东区龙砂族所独有的祭祀民俗活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活动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挖掘,体现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关注民生的要求。但在现代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发展动力不足,在不同年龄层间出现文化隔阂,特别是青年人,更追求所谓新潮的现代文化,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

该调查研究通过对该活动背后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家族观念的阐释,加深人们的家国情思,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让独具民俗特性的“彩凤”能够走出揭东、走出潮汕、走出中国并走向世界。同时为当地人民对该活动的传承保护问题提供方法借鉴,以缓解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困境,寻找到符合其文化特点的发展道路。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及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技艺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中国篆刻(2016年11期)2016-09-26 07: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