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舒琪,彭红松,刘力源,朱琳,侯梦娇,许妮宁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到,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儿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因此培养生态保护意识、亲环境行为应从儿童抓起,首先就要加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但因为父母的工作以及对儿童安全的考虑,父母鲜少允许孩子独自接触大自然;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接触到手机、 平板等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对于儿童来说,能够接触并体验自然的机会少之又少。 然而,在认知形成过程中,“自然”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儿童需要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学习和探索,培养自己的感官和知觉,完善各方面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仅仅在学校或者家里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的输出。 与自然分离会导致儿童对自然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亲环境行为。
目前,国内尚缺乏关于儿童的自然接触、自然联结与亲环境行为的研究。 因此该文结合国外量表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列出儿童自然接触、自然联结、亲环境行为3 个维度,并进行大量调研,尝试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研究儿童自然接触对自然联结和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希望引起社会对于儿童自然接触的关注,借力传统文化,让儿童能够更好地拥抱自然。
中国古代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倡导的就是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发源之地、 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1]。而国外的“生物亲和本能”理论也是大同小异,提出人类天生有亲近自然的本能,而这种本能也决定了儿童天生对自然感到好奇, 引发儿童对自然的美好向往, 想进一步地接触自然。 自然敬畏感(Awe)和亲近感(Closeness)便是儿童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情感。其中,自然敬畏感是当我们面对自然奇观时产生的惊异的情绪体验, 是旅游体验中的高峰体验,通常伴随着敬畏或强烈的幸福感,尤其容易出现在自然旅游地[2]。 在古代,人们对于上天怀有敬畏戒惧之心, 才会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3]。自然亲近感则是表述个体与自然旅游地强烈情感连接的心理学概念, 基于情感认知和行为的一种联系[4]。
从与自然的认知关系上看, 自然联结(Connectedness to Nature, CTN)是指人们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统一感,个体对个人归属于自然关系的认可,以及把自我纳入自我认知表征中的程度。 马克思曾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的产物。”儿童本就源于自然,其成长离不开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不可分割[5]。 然而在现代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儿童与自然的联结被迫“断裂”。
基于不同理论背景, 学术界对环保行为的称谓不同, 刘贤伟将其称为亲环境行为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6],强调其是积极的、正面的环境行为。 又例如,武春友及孙岩则认为亲环境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 指个体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并对环境问题付诸实践的行为”[7]。儿童亲环境行为除了受到环境知识的影响, 还受环境认知的影响[8]。 而环境认知则是儿童在与自然接触、并与自然建立联结时获得的。
纵观已有研究探讨, 旅游者情绪与环境责任行为关系的文献较少,但近几年学者陆续指出,个体情绪的重要驱动作用不容忽视。 已有学者在理论层面上阐述个体敬畏情绪,可能导致地方依恋的产生。如王建明和吴龙昌认为个体情感对亲环境行为往往有更重要的驱动作用, 增强对积极情绪与环境责任行为关系的研究力度大有裨益[9],周文君的研究证明了自然关联性能显著预测个体亲环境行为。还有,自然关联性高的农民, 表现出更强烈的意愿来保护当地植被。
因此我们提出3 个假设: 儿童自然接触对自然联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儿童自然联结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儿童自然接触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该次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问卷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除基本信息外,还收集了出游类型;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测量儿童自然接触、自然联结和亲环境行为3 个变量。
2.1.1 自然接触
我们关注日常自然接触和自然旅游接触两类自然接触。
日常自然接触:儿童被要求回答两个问题。 “你每周访问家和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如草地、花园、绿道)多少次?”“你觉得你家和学校周边的植物或动物种类(如小草、花朵、树木、小动物)有多少”。
自然旅游接触:儿童被要求回答两个问题。 “你每年到大自然中旅游(如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大海、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多少次?”“你觉得这些大自然的景点中(如小草、花朵、树木、小动物)有多少种植物或动物? ”均采用李克特5 点量表。
2.1.2 自然联结
儿童自然联结包含情感态度和认知信念两个方面,分别使用自然联结指数(Connection to Nature Index,CNI)和自然纳入自我(Inclusion of Nature in Self,INS)量表测量。 前者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对儿童享受大自然的感觉、对生物的同理心、合一感和责任感4 个部分进行测量,并引入了“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理念,面对野生动物主张平等、仁爱;后者利用简单易懂的两圆相交阴影面积表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2.1.3 亲环境行为
8个改编自Collado、Staats 、Corraliza 和Barrera-Hernández 等的题项被用来测量亲环境行为。所有题项均用李克特5 点量表测量。
该次调查以城市儿童(6~12 岁)为研究对象,调研地点是中国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和红山森林动物园。调研团队于2020年11月14日在南京市玄武湖公园进行了前测(有效样本100 份),针对儿童和家长的反馈与建议对部分不适用和存在歧义的问卷措辞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调研团队一行9 人于2020年11月21~22日、12月5~6日和12~13日进行分组正式调研。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展开,正式调研共包括460 名儿童,删除回答不完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问卷后, 共回收有效问卷436 份, 有效率为94.78%。
样本男女比例较为均衡, 分别是男生53.9%和女生46.1%。调研对象集中在一至三年级(低年级),占比65.4%,其中三年级儿童占26.4%。 调研对象中有99.5%的常住地是城市, 其中大部分的家庭月均收入都是处在5 001 元及以上,占比85.8%,父母学历大部分是在本科及以上,占比84.8%。在两地的调研中, 大都是父母和儿童出行或父母中的一方与儿童出行,占比83.3%。
此次调研采用以下分析方法。
(1)问卷信效度分析: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整个调研结果的可靠性。
(2)基础统计分析:揭示中国城市儿童自然接触、自然联结及亲环境行为的基本特征。
(3)回归分析:控制人口统计特征变量,探索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