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文化为载体的高校“以美养德”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2021-03-08 06:13:16张曦崔姗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文创校本美育

张曦,崔姗姗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美育是审美教育, 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8 位老教授回信中提到,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 对文化文艺工作又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 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求满足是阶梯式的,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就需要满足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既需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 也需要得到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情感需求。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在各个时代都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巨大的社会推动作用,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助推剂,同时随着历史的积淀和传承,高校形成的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校本文化,是高校学子寄托情感需求、 提升爱国爱校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1]。因此,在新时代强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扎根校本文化,深挖校本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对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爱国爱校精神的人才十分必要且迫切。

1 校本文化的育人价值体现

校本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 既受到学校在建校兴学过程中独特的历史发展的影响, 又来源于师生独特的教学风格、学习环境、价值认同变迁,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1.1 校本文化符合坚持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

自信原是心理学概念, 是人们在适应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一种心境,是适度的自我肯定,当自信的对象指向文化时,即构成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态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国家和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家国情怀更深层次、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只有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才能在文化发展、社会浪潮中坚定自己的立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以通过强化主体文化情感、引导主体文化行为、提升主体文化认知、彰显客体文化价值等路径实现[2]。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高校理应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传承,独具一格的校名、校徽、校训、校史构成了高校独树一帜的文化景观和文化名片, 在文化自信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 艺术熏陶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高校独特的文化构成,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师生,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教学目标,凝聚了高校师生共同的文化符号,使师生在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逐渐实现认同[3]。 以高校校本文化为载体,构建先进文化传播阵地,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精神,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基础,是高等教育文化价值追求和育人价值的结合。

1.2 校本文化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

“立德树人” 要求高校将育人作为根本任务,探寻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新渠道、新模式,在高等教育深入挖掘育人内涵、积极寻求改革创新的当下,校本文化作为大学文化源起、 发展、 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应主动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去,共同承担育人重担,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实践基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远大理想的创新阵地。

校本文化以大学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作为内在精神动力,通过传承文化传统、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神、传播文化价值四方面内容实现其价值导向功能、 情感激励功能、教育认知功能、素养提升功能等文化育人功能[4]。 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品格,精神传承是我们独特的文化优势,是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3 校本文化再创造符合青年学生的审美诉求

当代青年学子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的20年,性格张扬,活泼洒脱,对审美有自己的见解。 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00 后”的成长受到了更多的审美教育,更具有感知美、鉴别美、欣赏美的能力,而且对美也有更深的诉求, 在日常生活中对美有更高的要求。 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宿舍改造博主受到关注,就说明了当代青年人对美的需求的增长。

此外, 当代青年人的审美诉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还显示出其独特的文化自信要求,如近年来爆红的“故宫文创”,30 岁以下的受众占据了40%的比例,认同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传播方式相结合,受到了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喜爱。

校本文化是高校发展的“文化名片”,其中蕴含了强大的精神意蕴和精神美德, 彰显了对高校历史进程、历史变革的见证,包含高校文化品格,凝聚爱校荣校精神,是实现爱国爱校教育的重要抓手。但是校本文化是基于高校文化内涵的精神意象, 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对其进行外化衍生,让校本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2 校本文化的美育实践路径

美育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丰富情感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从而引导学生的行为和认知,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个体自身、个体和社会和谐全面发展。美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情感是人类情感的物化形态,情感是具有抽象性的,这种抽象性的情感需要物化才能呈现于外。通过物化的审美教育,人的情感得以宣泄,对于欣赏者或者接受者来说,从外在的、物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脉搏,并在欣赏和品味之中和艺术家达到情感共鸣。 美育以校本文化为载体,校本文化通过“美”的形式再创造,与青年学生的审美认知产生同频共振, 获得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发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

2.1 立足校本文化再创造激发内循环育人体系

广义的校本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 它既包含一所高校常规的视觉识别系统,如校名、校徽、校色等,还包括理念识别系统,如校训、校史、办学理念、办学愿景等,以及校园风景、校园建筑、校园独特的文化资源、科研成果,师生的创作作品等。此外,还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一所高校传承的情感蕴含,如一句“学在华理”的口号、一块“华理红烧肉”的情谊、一个独特的路牌等。 这些物质和精神意蕴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大学文化,依托已有的校本文化研究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让校本文化通过“美”的形式再创造,形成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育人模式,发挥育人实效。

“文创”是现在一个比较热的词语,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博选择与“创意”相结合,通过传统文化再创造的模式,使得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文创”受到热捧, 与我国经济实体的强大以及青年人文化自信的增强息息相关,传统文化是青年文化自信的基础,正是对传统文化由衷的赞赏、自豪和崇拜,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渴望、认知和传播。

校本文化再创造也可以借鉴文博“文创” 的形式,将史、物、情相融合,借助文创产品再创造取得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功效。通过摄影、绘画、建模等手段对校本文化进行外化呈现,从故事性、文化性、教育性的角度入手, 赋予校本文化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配色、纹样、形式的角度入手,赋予校本文化产品“美”的展示形式。基于校本文化的再创造,是挖掘校史文化、凝练教育品格、传播育人理念的过程,也是树立高校文化形象、传播高校教育理念、弘扬高校精神的新途径, 对加强师生校友群体的凝聚力、提升高校传播力、弘扬爱国爱校精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5]。

内循环育人体系依托校本文化本身, 以文创产品为载体,以高校大学生为教育主体,在德育中结合美育的专业知识,促使德育与美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支撑力。

2.1.1 情感渲染加强文化接受

高校校本文化在文化接受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高校学子在高校就读期间,生活、学习皆在校园内,校园是情感渲染的天然场域,校园里的课堂、风景、建筑、广播、食堂、文娱活动时时刻刻都在发挥情感渲染的作用[6]。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的这一天然优势,注重挖掘校园文化亮点,将校本文化文创产品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融合。 如文创产品的配色采用典型的校色:清华紫、华理蓝等;文创产品提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亮点,如路牌、典型的花草、食堂里最受喜爱的一道菜甚至一句善意的自我调侃等, 这些日常受到青年学子认同和欢迎的小亮点, 反映成文创产品就是喜爱与参与。 成功的将校本文化的精神意蕴与物化的产品创新融合, 从情感共鸣的角度把握青年受众的需求动机,先引起其“喜爱”,再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取向的引导。

2.1.2 形式多样丰富文创产品

以校本文化为载体的文创产品, 顾名思义就是校本文化+创意+产品,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或者精神内涵加上文化创意, 皆可成为一件富有文化意蕴的创意产品。可以是将固有的校园风景外化成产品,也可以将校本文化进行内涵式的糅合,但是,如果得到一件形式上受到欢迎的产品,是文创产品最大的困境。

很多人都有在旅游区购买旅游纪念品的经历,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各个旅游区纪念品形式的高度重合,以及产品的粗糙、高价、不实用。如一看到动物园就联想到其衍生产品为大熊猫或者老虎玩偶,一看到丽江就联想到各种花花绿绿犹如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摆件, 目前各个高校的文创产品也存在高度同质化的困境, 市面上的高校文创基本上以高校校名+文具的形式呈现,如钢笔、笔记本等,或者就是大量贵重而不实用的摆件, 与青年学子缺乏情感共鸣,也无法得到广泛的传播,缺乏育人实效。

如果校本文化的表现形式过于传统化、规范化,就会在文化的传播中产生情感隔阂,使受众产生“古板”“无用”“千篇一律”的感受,因此,要切实发挥校本文创产品的传播度, 必须要在其创造形式上下功夫,光靠高校出版社、宣传部门等进行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必须发挥广大青年学子的创造力,只有消费者用心投票才能抓到青年学子真正喜爱的点。 可以通过举行校本文化相关的产品征集大赛, 让文创产品与时俱进,贴合当代青年学子的审美需求。

2.1.3 专业教育深化文创内涵

设计是一门专业,文创的设计,光靠丰富的想象是无法将设计作品进行实物呈现的,因此,必须引入专业教育,从配色、结构等方面加强文创产品的专业性。高校就如一幅浩瀚的画卷,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情一意都徐徐展示在画卷上,如何提取色彩,如何将美学进行物化,如何进行产品造型,这些都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 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二课堂的形式开展校本文化创作讲座, 对造型赋予、 流行元素的添加、创意思维的运用等进行指导,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在日常的学习之外得到美学的教育, 还可以将这些艺术创造性的思维运用于理工科的学习。 梁思成的建筑画稿不仅具有缜密的逻辑和严密的标注,更是范式美学的典范,以校本文化为亮点进行美学教育,既生动活泼富有青春活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校荣校教育,是很好的课程思政模式。

2.2 搭建校本文化宣传平台构建外循环育人体系

除了激活以校本文化再创造为立足点的内训化体系外,高校应充分立足本校资源,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连接,扩大媒体宣传度,建设对外展示窗口,构建外循环育人体系,发挥校本文化以美育德、涵养思政教育的功能。

2.2.1 形成文化育人品牌

高校应着重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品牌,通过文化品牌的树立、实施、推广等,将校本文化融入学生美育、德育育人体系,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扩大宣传面, 使校本文化文创产品不仅在在校青年学子中广泛传播,更在校友中、在社会上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甚至在招生宣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要形成文化品牌, 就要增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接触点”,要了解青年学子、社会公众的客观需求,将无序传播转化为有战略性的有序传播, 将单项传播转变为双向交互传播,运用植入式、个性化的传播策略,在恰当的时间节点进行有计划的宣传。充分利用“爆点”因势利导地宣传文创作品的历史、人文、品牌意蕴,以点带面地树立品牌形象。

2.2.2 形成高校文化联盟

各个高校都有独特的校本文化, 高校之间应形成合力,在文化产品的创造上互通有无,互为补充,在文创产品的宣传上集合力标签式的推动高校文创产品品牌的形成。打破封闭育人模式,增进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 互相学习各高校在校本文化建设方面的发展优势,在一定区域内整合高校文创资源,进行高校文创产品的巡展、联展,进行联名设计等。 如各高校曾以“校名拟人”的形式在微博上相互“喊话”,一度引起广泛关注。

2.2.3 构建文化展示平台

构建高校文化展示平台, 为文创产品提供一个展示空间, 同时为在校学子提供文化创新的学术交流空间,不仅能展示高校文化内涵,传播高校文化影响力, 还能增强学生创新力与想象力, 提升交际能力、营销能力,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此外,通过设计者与参观者面对面的思想碰撞, 文化展示平台还兼具了思想引领的作用, 价值理念以文化传播的方式传递给参观者,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凝聚力。

以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为例, 万林艺术博物馆的建筑外形“藏”于校园的自然环境,内涵思想则契合了武汉大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氛围,同时在展厅的设计上面向全社会开放, 吸纳优秀的学生策展,增加互动性设计,举办文化交流等学术活动,在美育、德育等多方面发挥了极具校本文化特色的思想浸润功能。未来的文化展示平台,可以将文创产品孵化空间与创意学术交流空间相结合, 成为校园文化打卡新地标。

3 结语

校本文化凝聚了一所高校最核心的大学精神,集聚了大学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 以校本文化为载体,传承高校精神,以文化创新的形式,赋予高校文化新的价值内涵,使校本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以美养德的出发点、 落脚点最终都落于它的受众——广大青年学子, 符合文化自信和新时代青年学子审美需求的校本文化创作作品将以其独特的精神感召力,将优秀文化与思政育人相结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协同育人作用,为高校文化育人提供新途径。

猜你喜欢
文创校本美育
陶溪川文创街区
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 05:55:34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不落灰”的文创
当代陕西(2019年20期)2019-11-25 09:24:50
铧芯文创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