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类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学习倦怠现象分析与解决策略

2021-03-08 06:13贾春环刘益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顶层英语课程学习者

贾春环,刘益红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

学习倦怠是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产生学习倦怠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感, 进而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1]。 当前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学习出现了严重的倦怠现象。 该文以IT 类高职院校英语学习者作为研究主体,分析了学习者产生英语学习倦怠的校内、校外环境因素,并简要提出了改善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IT 类理工科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正逐渐步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速运行轨道中,专业课程蓬勃发展。 但是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倦怠甚至抵抗情绪;学生学习积极性极度缺乏;课堂参与度不高;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英语始终难以确定在现实职场和生活中的切入点; 英语无用论在校园内外蔓延,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即使在英语课程中投入的精力有限,最终考核也能顺利通过。 种种倦怠表象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校内环境因素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学习者产生倦怠情绪,与院校内部课程设置、课程定位、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1 顶层设计对英语课程的边缘化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任务或项目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2]。 顶层设计的一个特点是顶层决定性,即无论设计方法、项目目标和核心理论都是从高端向低端展开,也就是顶层决定底层。 顶层设计无论在政治体系、经济决策中都至关重要,教育界同样适用。

合理的顶层设计一定是在考察了足量的底层实际状况之后, 根据具体的项目合理架构不同的解决思路,推动任务逐步实施,最终达成目标。 但是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英语课程开设与否,开设多少学时基本都由顶层直接决定, 英语课程属于被动接受教学任务的一方,英语课程基本没有话语权,已经被严重边缘化。 如果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导致学生学习课时量紧张,顶层首先会削弱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长,其中就包括英语。 根据笔者的了解,现在的IT 类高职院校,6 个学期的课程中开设英语课程的时间大多只有两个学期,相当一部分只开设一学期,还有的院校干脆取消英语课程。 这种顶层直接给基层教学定位的做法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初衷。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这样评论当前教育问题: 专业教育存在着结构性问题,主要是教育体制行政化严重,学校习惯于听命上级指示,产学脱节,没有下大力气研究社会、产业、职场、学生的需求,没有根据这样的需求和自身条件资源准确定位[3]。从查教授的研究中不难发现, 当前教育顶层设计在决策前非常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实地考察。

2.2 课程定位不准确

多年以来, 高职英语教学始终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一直以学科化人文知识为教学目标,始终走不出中学应试英语的影子,缺乏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缺乏实用性。 这种对中学英语课程的无差异化直线延续导致其对专业课程支撑度不高。以IT 类高职院校为例,学生专业课程对高职英语是有一定需求的,且需求点因专业而异,即专业英语。但是由于专业分工细致,数目庞大,目前国内对于专业英语的开发力度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修完高职英语后依然无法读懂专业课程中出现的英文信息,学生顿挫感增加,难以激发持续的学习兴趣,中学积累的英语疲乏感持续强化, 课程进展势必出现一定的困难,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直接放弃英语学习。

2.3 教师知识结构严重倾斜

虽然各界一直强调高职教育要与产业融合,师资力量要多元化,冷静分析一下当前IT 类高职院校的英语师资力量不难发现, 高职英语教师大多还是从英语相关专业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教, 活动场地从一个校园转移到另一个校园, 这部分师资的大学课程设置中基本不包含其他专业相关的学习内容,本身就欠缺各种职业场景下的英语交流机会,进入高职院校从教以后, 对IT 学生学习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应用了解不多,加之相比较IT 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课程, 英语教师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奇缺,积累这方面素材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导致教师自身英语知识结构单一, 知识体系框架严重倾斜,重心仍然在人文知识而非实用知识。教育的教与学双方关注点都不在英语的实用价值上, 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2.4 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现在的高职院校, 课程考核基本采用过程性考核为主、 终结性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 考核难度降低。 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只要按时出勤,按时提交作业, 期末考试都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学习者以极少的学习投入却能够毫不费力地取得较高的学习成果, 学习成效的低下被高通过率掩盖, 这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严重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努力学习的意愿。

3 校外环境因素

3.1 家庭期望值持续低谷

北美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 (Victor H.Vroom)提出的激励理论认为:激动力量(M)=期望值(E)×效价(V)。 在这里,M 指个人积极性及潜力激发强度;E 是根据个人过去的经验判断一定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的把握程度;V 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4]。

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中运用普遍, 放到英语学习中,同样适用。 高职学生家长,绝大多数因为子女中学阶段成绩不佳, 其期望值在子女考入职业院校之时已经有尘埃落定的失落, 此时对学生实现目标的估算概率最小,接近0。 依据这一概率为0 的目标实现概率经验, 家长对学生的期望降低为只要求掌握一门专业技术,顺利拿到毕业证,很少为子女设立各门课程学习目标,对英语学习也基本没有要求。在家庭期望值E 接近于0 的情况下,激动力量值也会持续低迷,学生努力的动力丧失大半,部分学生本来就不求上进或者学习方法有问题, 有了家长可以忽视某些人文学科的默许, 其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上基本处于自由散漫的无政府状态, 更不会在英语等基础文化课程上投入过多精力, 外加课程课时在高职学习期间后两年的被动缺失, 英语学习产生倦怠情绪在所难免。

3.2 职场需求偏差明显

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论基于3 个基本假设,其中一个是, 人要生存, 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 马斯洛需求理论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揭示出人是被自己的需求而驱使的,有了一定的需求才有相应的行为发生和努力过程[5]。

高职英语当前的实际状况是, 职场需求偏差明显。这种偏差首先体现在时间上。对刚刚进入社会的IT 专业高职生而言,职场对其英语水平的需求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即便英语水平不高,对于大多从事服务、维修、售后、施工、销售、安装的IT 类高职生来讲,对职业胜任能力没有过多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毕业生能够上升到一个较高的职场级别,有涉外业务往来,此时对英语的需求最为强烈,但是这部分人所占比例相当小。从信息反馈来看,毕业一到三年的学生, 也就是对英语需求极低的这部分学生与在校生有更多机会进行接触, 更容易把英语无用论散播给在校学生。反向观察,在校生能够接触高级别职场人员的机会屈指可数, 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在不了解英语需求整体状况的情况下,加入英语无用论的大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 英语无用论基调决定了在校生不可能把过多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也不可能为了遥不可及的若干年后的潜在英语需求而努力。

此外, 高职英语的职场需求偏差还体现在岗位上。 实事求是地说,IT 行业部分岗位对英语的需求是有一定市场的,如计算机专业代码、电器维修指令,工科各行业电器故障显示,安装指南等,都有固定表达方式, 这些已经形成画面感的表达方式一经出现, 由于其较高的出现率, 从业者瞬间明白其含义,与学习者真正的英语水平无关,会使学习者产生错觉, 认为只要掌握这些固化了的画面英语就足够了。这些所谓的片面经验,已经形成一种略带偏见的英语学习思维定式, 被毕业生从不同渠道灌输到在校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甚至有些英语教师也受这种思维定式的左右,无形中对学习者产生消极影响,形成倦怠情绪。

3.3 社会交流功能无限期搁置

语言社会功能的发挥以使用为前提是学术界普遍公认的理论[6]。 任何一种语言,因为交流需要而产生,为交流服务并以最终完成交流为目的。没有交流功能的语言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慢慢退化,被潜在使用者淡忘、搁置,直至完全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高职公共英语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这种状态。 放眼日常交流这个区域,英语在IT 专业高职生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屈指可数。 学习者在校期间除了课堂外再没有其他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机会,毕业后这类机会也没有本质上的增加。笔者曾对毕业10-20年的电子专业、 计算机专业部分高职生做过调查统计,在统计的有效数据193 人中,自毕业至今,日常交流经常使用英语的只有3 人,只占统计人数的1.55%。 这个比例对于一门在校期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课时进行教育和学习的课程来讲,实在是让人无言以对。

作为以交流为目的的社交工具, 当其自身交流功能缺乏也不影响使用者完成社交目的时, 这种社交工具就失去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其使用者,即高职毕业生, 有极少一部分人在工作多年之后, 因为身份、环境的变化,可能出现用英语进行交流的需求,其英语的交流功能需要重启,但是何时重启,启用程度如何,都是未知数。可以说,绝大多数IT 专业高职毕业生的英语交流功能将被无限期搁置。长此以往,对教师、学生都会产生负面映射,最终导致师生双方对英语学习重视度越来越低,学习成效无从谈起。

4 解决策略

4.1 建立校内外一体化学习引导机制

为了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必要建立健全校内外一体化学习引导机制,构建家、校、职三方良性互通桥梁,保障学生与家长、教师、优秀毕业生的沟通,给学生一些来自家庭的鼓励, 来自教师的督促和来自优秀毕业生的指引,为学生传递英语学习的正能量,过滤负面言论和情绪,改变现在这种放任自流的学习形式。高职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对于自我管理、学习规划、未来职业发展等仍然需要来自校内、 校外成熟督促机制地高频率、正确引导,才不至于走弯路。

4.2 调整课程定位为实用化、职业化

将高职英语学习定位为协助学习者利用英语完成专业或职业任务,而不仅是了解西方文化知识,也不是完成多少体量的习题。 不能将英语作为一门课程,而要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具来对待,以体现其作为一门语言的最大价值。 同时尽可能为学习者多提供实用的社会或职业英语场景,分解英语任务,循序渐进的提升学习者成就感。

4.3 更新教师知识结构

要想真正改变学习者学习倦怠的现状,IT 类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任重而道远。首先,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课程价值,掌握课程主动权,为顶层设计提供足量的、真实的基础信息,为学习者争取更合理的学习空间。 其次,平衡自身知识结构,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还要了解学习者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寻找高职英语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结合点, 不断更新自身的英语知识结构,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必须走出校园,积累相应的行业从业经验,了解行业对IT 类高职生英语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只有教的一方全方位采取改革行动, 才能期望学的一方学习倦怠有所改善。

4.4 改善课程考核方法

一方面,要提高考核难度,绝对不能为了片面追求高通过率而降低考核标准, 标准越低学习者的积极性越差。 另一方面,要改善考核方法,不能沿用中学的考核模式, 要考核学习者使用英语作为学习工具的能力,将考核内容与专业、职业相关联,而不是简单完成一定体量的卷面题目。

5 结语

学生英语学习产生倦怠情绪是教育界的研究者和教师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也是大部分学生想努力克服但是一直遭遇重重困难的问题, 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从上层决策者到英语教师到学生家长,都需要对当前IT 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进行认真反思, 我们不能一方面投入时间精力加强英语教学改革, 另一方面又眼睁睁看着英语无用论在校园和社会流行。必须从校园内外同时寻找切入点,实地考察英语的用武之地, 带着社会和企业对高职生的英语知识需求折返回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陷入学了不用、 不用也得学的不良循环中。

猜你喜欢
顶层英语课程学习者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加快顶层设计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