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

2021-03-08 06:13:16周海亮岳亚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校训育人大学

周海亮,岳亚娉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2.大连瑞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辽宁大连 116000)

1 当代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

1.1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建制以来, 文化建设一直是大学各项建设的重要一环, 文化建设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的动力,是一个大学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体而言,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教育学家睦依凡说,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身份证,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从哲学上讲,文化是大学的本质和内涵, 是其成为自身而区别于他者的特有属性。 二是文化建设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以文化功能为核心, 以科学研究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为依托, 通过对大学的办学理念、校产资源、人力资源、学科建设的整合而使大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1]。三是大学文化是大学的价值取向,彰显着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根本理念;哈佛大学坚持“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以真理为友”,体现了探求真理和知识作为大学的价值取向和信念追求。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体现了学术思想的兼收并蓄和追求自由的价值维度, 也体现了秉持开放的博大胸怀;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体现了对真理追求与探索的与时俱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勤以为学,信以立身”体现了崇信尚勤,养正毓德的价值追求。

1.2 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

从范畴上讲, 大学文化主要包含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三者构成了大学的文化系统,三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2]。 具体而言,大学的物质文化是大学系统的物质实体, 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指大学的文化灵魂和精神追求。在大学文化的构成中,精神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 是在漫长的大学校史演变中,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而形成的精神力量,代表了师生的共同精神文化选择, 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载体[3]。 大学的制度文化是指协调、组织大学运转与发展的规则,是实现大学三大功能的必要条件。

2 大学文化建设的主线

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构建适合和促进当代青年成才成长的空间环境、办学环境、育人环境、情感环境和治理环境,其核心是要建成围绕大学形象设计、大学品质塑造、大学精神弘扬,大学文化传承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系统, 围绕文化因素,优化文化结构,树立文化品牌,培育人文气质。

2.1 围绕校训文化建设充分阐发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蕴

大学文化是学校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 其中校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心, 校训文化是大学校训精神和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 校训文化不仅包含着文化学、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上的理论底蕴,而且还蕴含着社会伦理维度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校训 “勤以为学 信以立身”。 “勤以为学”既是一种理念阐释,也是一种精神追求。一方面科学地阐释着“勤”与“学”的文化意蕴,“勤”是指“勤奋、勤恳”,“学”是指“为学、治学”。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谚语云: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农民种地如此,学生为学亦如此! 另一方面也哲学地阐释“勤奋”与“为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勤奋”是“为学”的主观前提,“为学”是“勤奋”的客观体现,“立身”是“勤奋”与“为学”的终极目标。

古人云“信”乃诚信,诚实,实在。 孔子云:“言必信,行必果”。 又说,“人不信不立”。 司马光也说:“诚者天下之道”。 从广义来讲,“信”要突出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追求和道德归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大学以培养兼具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战略目标, 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开放,契约精神已是国际惯例,人才的诚信品质必然是立身之本。从狭义上来讲,“信”要凸显信息时代乃至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学校特色,即是突出办学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人才特色。围绕信息技术,狠抓特色学科建设,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培养信息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大学校训文化顺应主流社会文化的发展态势,遵循社会交往伦理的规律, 是推动社会精神品质和改善社会精神面貌的风向标。 校训文化建设促使青年学子从主观上实现了对校训文化理念和文化本质的认同。

2.2 围绕大学精神不断培育现代大学的文化气质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过80 余年历史传承和精神沉炼,逐渐形成了“笃信、崇学、开放、超越”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办学宗旨的体现。 8 个字既蕴含着学校传统与现代的交叠,也传递着历代信息科大人的艰苦奋斗与开拓创新精神。

笃信, 在本质上包含知识信仰体系和政治信仰体系。一是要建立学校的文化认同系统,倡导科学主义,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二是要建立青年学生信仰系统,涵盖共产主义信仰、民族文化信仰,要把人才培养与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统一起来,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崇学,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大学的社会功能。一方面,树立学校尊师重道的校风,注重道统和学统的传承,把传播知识和探求学问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上,注重科学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坚持办学特色,发挥办学优势把主干学科和专业培育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

开放,诠释着办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学校面对信息化高歌猛进, 审时度势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秉承开放的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 坚持取长补短、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建设。

超越,从其哲学意蕴来讲,超越是对传统的批判和扬弃,是对现代的追赶和引领,超越也是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最好诠释。超越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精神。于个体而言,即是要超越自我,扬弃自我,老子《道德经》有言“自胜者有力,胜人者强”[4]。

坚持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 务必要牢牢抓住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自由精神的弘扬和实践, 必须从大学精神的内涵建设出发,厘清内涵建设的要件,夯实内涵建设的根基,推进大学精神的落实。“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如果没有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大学精神, 就不会有良好的校园文化,而没有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就无法实现。 ”[5]

3 实现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文化认同,作为一种自身的文化定位,“认同” 是一种对个体身份“归属”的情感,其终极目的在于以文化为手段塑造意识形态,形成政治认同,提升青年群体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度。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培塑文化认同

新时代党和国家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放在一个极端重要的地位。 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筑牢青年群体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其他涵盖党和国家的政治实体和政治制度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文化认同教育指明了路径[6]。“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3 个层次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体思想[7]。 因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始终把引领在校大学生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建设和实现认同的必然路径,在现实实践中通过开展主题宣传、专题教育等手段实现青年学子对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入行、学懂弄通做实。

3.2 专题教育强化和巩固文化认同

针对高校文化认同教育, 当前普遍较适用的是开展专题教育。首先,通过系列专题教育来塑造青年群体的精神世界。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春秋开学季实施新生入学专题教育,旨在实现对校史、校训的文化认同; 同时还注重以党和国家重要节日为契机,开展红色专题教育,例如,每年紧紧抓住“五四”爱国运动纪念日、“七一”建党节等重要节日的时机,培育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文化认同。其次,学校大力深化“思政课”和“课思政”的改革力度,强化理想信念专题教育,培育和牢固共产主义信仰文化认同。学校党委武装部还适时开展国防专题教育, 通过学校的军事爱好协会的组织功能和退伍大学生的朋辈教育功能, 推进青年学生对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意识的文化认同。 当然,目前不少高校基本围绕上述主题,借文化建设的路径,建构一个多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实现政治认同终极目标的指向下夯实文化认同的基础。

3.3 整体环境建设彰显和体现文化认同

在学校整体环境的建设上,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提出了“五大环境建设”的全环境建设理念,从教育学和组织行为学上来讲, 全环境建设理念是教育场域理论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的扩展和深化,突出了每个场域特定的文化育人功能,5 个环境建设各有侧重又统为一体,全环境育人理念有机地融入学校整体环境建设中。一是空间环境, 大学文化建设的空间环境维度直接彰显着一个大学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底蕴。 从文化学角度而言, 文化符号等文化标志是文化心理和文化情感的纽带, 是文化建设通向文化认同的桥梁。 因此,空间环境建设中,在不同类别的建筑物上可以直接体现学校的文化符号,如校徽、校训、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学校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努力挖掘空间网络文化;二是办学环境,通过建筑标识突出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办学类型等,建设有利于学术发展、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环境,让全体教职工沐浴其中,因人而彰;三是育人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融为一体, 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说:“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四是治理环境,建设和谐稳定、有序活泼、公正公开、依法治校,充满民主与法治精神的治理环境,始终要贯穿学校的治理哲学和治理文化,凸显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五是情感环境,不同的环境因素可以激发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 学校积极致力于建设崇尚勤信、宽容善意、相互欣赏、团结协作,倡导成人之美、充满人文精神的情感环境。

3.4 社会实践检验和形成文化认同

与课堂教学实践相比, 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整体模块。从哲学上讲,高校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是一种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检验知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性、并促使知识结构深化的重要步骤。 通过社会实践实现对知识的检验,把零碎的知识转化为系统性的文化认知,是深化文化认同的关键一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学生寒暑假期间,围绕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发展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几十个主题组成百余支社会实践团队远赴全国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4 大学文化认同实现的机制探索

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学校文化认同, 机制探索是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4.1 文化建设的理念定位

文化理念或者文化意识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因素, 文化建设的理念定位是一个大学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生, 是伴随着大学发展过程不断调整和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理念的确定既要考虑传统因素,也要融合时代特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文化建设的理念定位上,由校训可以窥见一斑,“勤以为学,信以立身” 一方面体现了学校文化教育和知识传播的社会功能, 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价值导向的文化功能。

4.2 文化建设的制度导向

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总体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建设发展规划中都明确规定文化建设的任务和内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十三五规划”中,单列文化建设的子规划,为学校文化建设构筑了顶层设计,涵盖了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建设原则等系列规定。 规划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把握着文化建设的实施原则、实施方向和实施效果。

4.3 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

高校党委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决策部门和实施者,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以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一方面成立文化规划和建设的组织机构,明确决策机构(领导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实施机构的职责,细化分工,强化功能。决策机构组织协调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学校成立了发展战略规划处;研究机构就文化建设的过程进行论证和对策性研究, 并提出阶段性的实施方案,具体由学校高教研究室落实。实施机构就领导决策层及研究机构的蓝图和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基建处、新校区建设办公室进行物化性落实。

4.4 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

文化建设既需要软条件的支持, 也需要硬条件的支撑, 学校文化建设的资金在整个教学资源的投入中要占到一定的比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财政上保证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 并安排有专项资金来确保文化建设实施, 资金的支持力度直接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效能度。

5 结语

从当前国内高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 不少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反思, 一是大学文化建设还没有被足够重视, 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尤其是中国经典文化, 以及新时代优秀文化对当代青年学子在人格上的浸润作用和塑造功能。 二是大学文化在建设内容和形式上呈现趋同化的现象,趋同化就是无文化。三是在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上, 不少高校仍处于“应时之举”的状态,尚未恒久应对之策,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系统化工程还需不断地投入。四是在大学文化建设的机制上,还不够成熟,许多高校尚未形成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校训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44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 00: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