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文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生130 周年了,他告别这个世界也已经75 年了。但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依然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延长线上。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等精辟的教育观点,就像是针对当下的教育问题提出的,与当今党和国家提倡的“双减”等素质教育举措不谋而合。结合当下的教育现状,我们的教师仍然可以从陶行知教育思想中获得直接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教师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主张教师要始终把建设理想的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牢记自己肩负着改造国民的大责任。教师“必得有个理想的社会悬在心中”。教师的胸怀决定了教师的格局。如果只看到自己眼下的空间,就不会觉得教师职业有什么价值,这样的教师必然是走不远的。相反,教师如果有足够开阔的视野、足够远大的理想,有改造社会的勇气,他就会看见教育的未来,就会为此而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最终造福于儿童和国家。“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所以,我们的老师不要眼睛只盯住分数,那样的格局就小了,那样的教育,方向就错了。
教育的非功利性决定了教师要有奉献精神。陶行知先生有一首四言诗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从早到晚都能够快快乐乐地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不抱怨、不烦恼,把教育的每一天变成阳光灿烂的日子。
“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陶行知先生认为要保证每位教师的收入能够“足供生活之要求”,足以过体面的生活。但这与倡导教师的服务精神并不矛盾,只有教师的服务精神才是真正的“教育的命脉”。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基本品质,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他认为,“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力的长进”,要保证教材教法的“一天长进一天”,不能够年年“卖旧货”,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的读书、做事、做人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偏废。他认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而不是只会坐而论道的书呆子。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仅仅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也要甘心情愿地向自己的学生和老百姓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把教师“思想的青春”留住,从而“永远不落伍”。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是教师的伟大之处,也是教师快乐幸福的源泉。所以,最好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教师。教师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教师。教师与学生一起彼此成就,共同成长,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