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业,雷 云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126)
习近平总书记近来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指示时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我国高职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整体水平和实力仍落后于发达地区,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短板”。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不甘落后、奋起直追,但发展同质化、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不足和社会服务能力弱等诸多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将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理念带入高职教育领域进行创新研究,构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实现路径,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目前对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理论流派,且多从产业经济的视角入手,研究对象以企业居多。
1.静态持续竞争优势理论
静态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有产业结构决定理论模型、资源基础观和核心能力观等三种观点。静态竞争优势论立足于企业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但随着全球一体化市场的深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产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静态竞争优势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2.动态持续竞争优势理论
在静态理论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之后,动态持续竞争优势论开始出现。动态持续竞争优势,是指从一个非均衡的优势到一个完全被仿制的均衡,进而又发生非均衡新优势的不断循环更替的过程[1]。动态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新经济日益盛行,产业环境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快,静态理论已经无法完整合理地解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问题,更无法用来指导现代企业实践,企业必须不断地调整战略,通过持续性创新来提高产品及服务差异性,从而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推动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化,在不断突破原有的均衡中持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2]。
从知网调查来看,国内与持续竞争优势研究相关的各类论文,已公开发表的接近17万篇,其中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约7000多篇,但与高职教育相关的只有不到500篇,其中从核心竞争力视角研究的居多。另外从年度发表论文数量来看,2013年前后对高职院校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较热,近三年研究热度稳定中略有下降。另外,与高职教育持续竞争优势相关的专著类成果,已公开出版可查证的较少,研究视角也几乎都是从核心竞争力入手[3]。总体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1.理论研究较少,缺乏实证研究
从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可看出,理论层面研究较多且雷同, 应用层面的研究往往以核心竞争力为主,研究思路几乎都是将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提出的核心竞争力先行抛出,然后将其作为主体思路,结合高职教育的某些活动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关对策。
2.宏观研究统一而论者较多,微观研究大多是孤立的单项研究成果
目前对高职院校宏观的发展对策研究统一而论者偏多,微观方面针对专业建设、资源整合等具体业务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多是较为孤立的单项研究成果,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偏少。另外,结合区域特点的深入研究成果偏少,尤其是结合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更少,对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进行研究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供应链上相关节点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化,降低供应链的整体成本,增强供应链的整体效能和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实现企业的长效发展[4]。供应链源自于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F·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概念,并最终演变为“供应链”[5]。自供应链概念被提出来后,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认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思想在制造业和零售业中有很多成功的实践案例,后来逐渐延伸到公共卫生、服务业、公益事业等非盈利组织的管理实践中。
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教育行业的研究与实践应用近些年才出现,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方向主要是尝试借助供应链管理的“协同、共享”等强强联合的理念,构建高职教育供应链,通过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系统性、科学性、职业针对性和灵活适应性,提升竞争力。目前国内有关高职教育供应链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在知网公开可查的论文仅有不到200篇,主要是关于高职教育供应链的结构特性、供应链的构建以及供应链下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就业模式以及高职教育机制改革、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等主题的研究。这些文献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大多是针对高职教育某些特定业务的单链研究,缺乏对各项业务所形成的网状供应链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如在学生发展方面主要针对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供应链进行构建,而没有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终身教育以及社会培训服务问题等。
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结合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学生成长和用人单位“双需求”为中心,构建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供应链实施路径,弱化因协同不足、信息交流不够带来的“牛鞭效应”,提高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确保供应链战略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内能够顺利推进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品结构往往具有可分解性,能为其他企业成为某种零部件的供应商提供机会。高职院校在整个高职教育供应链中发挥着带动及凝聚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供应链的核心组织应该是高职院校,合作伙伴成员应该包括教育资源供应商、生源学校、学生及其家庭、其他兄弟院校、人才服务机构(人才市场等)、用人单位、行业协会、政府、新闻媒介等在内的人和组织。高职院校作为核心组织,应按照供应链运行流程和标准设计准入条件,对合作伙伴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评价,并借助签订合作契约、构建协调平台以及人员交叉挂职等多种供应链协调机制,使供应链成员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的核心理论,它是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力量,难以轻易被模仿。因此,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不断根据环境变化,精准识别和持续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价值分析法等技术工具,对学校潜在的和已经具备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进行识别,如优势专业(群)、优势技术和优势服务资源等,将学校主要精力放在关键业务(核心能力)上,使核心能力更加突出;二是遵循专业化分工的原则,按照“强强联合”的模式,将学校非核心业务如宿舍、餐饮等外包给合作伙伴完成,借助“资源外用”的方式有效降低和控制供应链的总成本,使作为供应链核心的高职院校能够节约资金、时间和精力成本,同时分散风险。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对核心竞争优势的识别和打造,并不能帮助其实现一劳永逸的发展,实质上它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持续整合各方资源,尤其是对信息、知识和创造力等关键资源的整合,使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始终处于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中,才能使其具有持续性发展优势。
高职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类型,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重要目标,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协同运行”等理念可为实现此目标提供对口的解决办法。
一是高职教育供应链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实现及时、充分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是链上合作伙伴之间能够实现高效协同的基础。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更应创造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校内外合作伙伴之间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从而提升学校运行效率和水平,实现与链上其他合作伙伴的高效协同[6]。
二是高职教育供应链要加强对链上业务流程进行再造,这是链上合作伙伴之间能够实现高效协同的关键。高职教育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主要包括链上各个合作伙伴的内部业务流程整合和链上各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流程对接。高职院校作为链上核心组织,基于业务流程再造对自身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有利于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链上其他合作伙伴实现高效协同;而通过对供应链各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流程对接,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与链上合作伙伴之间协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协同深度往往只是处于实习实训合作的初级层面,需要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产学研结合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使链上合作伙伴实现“多赢”局面;协同的方式有很多,如多方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培养师资、开展“订单班”以及借鉴PPP模式多方联合建立开放共享的实训中心等[7]。
供应链始终会体现出动态性的一面,需要采取措施使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行。在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供应链中,企业可能会倒闭,学校也可能会实施战略转向,从而使合作中断,导致供应链呈现动态性特点,但产业/行业会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因此高职教育供应链的稳定性研究,应多考虑在宏观上与行业/产业层面上的接轨,在微观上与企业/岗位进行对接,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成长效机制。
传统高职教育供应链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教育体系,它使得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不能及时与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交互信息和协同响应,对市场和学生的需求无法及时做出反应,而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存在“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问题,导致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因此,通过采取弹性学分制、教学计划模块化等措施提升高职教育供应链的敏捷性和柔性,增强其对市场变化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利于提升高职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和职业针对性。
总之,以高职院校为核心,构建起人才培养全过程所涉及的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高职教育供应链,通过基于流程的系统化思考,从科学务实的态度出发,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运营,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高效响应,有利于提升欠发达地区高职院的内涵式发展水平,缩小高职教育和合作企业之间的利益诉求差异,有效解决因“牛鞭效应”导致的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提升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使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借助供应链管理理念获得持续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