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

2021-03-08 01:29许必高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学习动机思政

周 敏,许必高

(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

习近平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人人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即人思想的自动化功能和自组织状态”[2],这一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可从外部激发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并促进其成长,带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教学理念是从外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带动学生产生积极体验,循循善诱学生生成该学习行为的内部心理倾向,增加学习行为的重复发生率。因此,将ARCS学习动机模型运用于思政课,可推动该模型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一、ARCS学习动机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凯勒1983年提出的ARCS学习动机模型具有四个环节。“A”指注意(Attention),“R”指相关性(Relevance),“C”指自信心(Confidence),“S”指满足感(Satisfaction)。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基本过程是:为了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一项学习任务的注意和兴趣;再使他了解完成这项任务与他密切相关;接着要使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从而产生信心;最后让他体验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就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3]。即教师从外部循循引导、刺激学生生成内部学习的心理倾向,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一)引起注意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首先需从外部引起他的注意。教师可通过“知觉唤起”“引起探究兴趣”等措施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形式多变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主动注意或被动注意,唤起学生的知觉意识和探究兴趣。

(二)体悟相关

教师可利用“熟悉化”“目标定向”“动机匹配”等策略使学生体悟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事例、价值等,使受教育者的关注点在课堂上找到价值描述,帮助学生将新学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相整合;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与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相关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某一行为结果能够给自己带来正向价值以及满足某种需要时,行为主体的潜在动机会因需要可能得到满足而被激发。因此,教学过程要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相结合,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有尺度、有原则地向学生学习需求靠拢。

(三)树立自信

信心的维持影响学习活动的持久性,影响学习活动是否能够完成。“期望成功”“正确归因”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重要策略。对自我效能、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即自己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此项任务,是期望实现的前提之一。除了内部期待成功有利于提高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功率之外,教师的外部期待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养成“成功是付出努力的结果,失败是不够努力的结果”的归因方式,避免学生深陷自我能力怀疑的心理漩涡,以激励、维持、强化自信心。

(四)获得满足

“获得自然结果、积极结果”“多元评价”“保证公平”是使学生获得满足的方式方法。获得满足是指学习行为的结果达到了学习者的期望,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某一具体需要,使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自然结果和积极结果;采用多元评价,合理奖励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成就感;在此过程中,教育者需确保评价的公正公开,并及时反馈,利用正强化或负强化引导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ARCS学习动机模型有三个特点: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需求,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其次,细化相关动机理论,整合各学习心理学的优势,系统设计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教学模式。第三,ARCS学习动机模型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和强化,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教育教学的内生机制。

二、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

(一)注意环节的实施

1. 唤起知觉,引起被动注意

唤起学生的知觉。首先,思政教师要“备”学生,广泛参与调研,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倾向,找准学生思想症结,以“对口”的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认知知觉。其此,思政教师要“备”自己,“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以模范行为感染和激励学生。” 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唤起学生的认知渴望。最后,思政教师要 “备”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在逻辑,以教材为中心,广泛搜集思政素材,以多媒体音像、汇报、演讲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

2.激发探究兴趣,引起主动注意

持续引起注意不仅要求课堂导入唤起知觉,还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当的问题,以提问的形式不间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另外,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思修》人生教育专题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情景中的主人公并思索自己面对人生中的一些问题、矛盾时,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从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思政课教师要掌控情景场域,把握方向,为学生现在或将来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以引起学生的主动注意。

(二)切身环节的实施

1.利用熟悉化,匹配学习动机

理论相通、情景相通能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4]。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认知接受规律,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身边人、事的“小道理”升华为思政课的“大道理”,将“高高在上”的思政课转变为“温情脉脉”的人间大课堂,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让课堂上听得到学生的“心里话”。善于运用“熟悉化”,缩小理论与现实的鸿沟,帮助学生将已有的思想观念与新学的知识建立联系,增加学生的相关性体验。

相较枯燥的思政理论,“娱乐化、快餐化、多源化”的互联网信息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此外,教师与学生在信息筛选、信息甄别、信息运用上存在差别,致使思政课学生到课率不足、课堂活跃度不高,抬头率低、获得感不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眼球,需要保持师生之间信息的交互性,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调研搜集、分析学生的普遍化要求与需求,了解学生的个体化要求与需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合理利用学生渴望解决认知、情感等内部矛盾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外部矛盾的需要,将学生的要求与需求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社会性、功利性等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目标定向,增强学生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并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全面进步服务[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之才,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教师要让学生清楚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相关,学生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繁荣昌盛息息相关,从灵魂深处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思政课上呈现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教学情景。另外,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三观”基本确立却还未完全成熟,人生阅历不广,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矛盾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将真理性、学术性的知识转换为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掌握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内化思政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战胜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价值疑惑、理论困惑,指导学生处理成长、就业、社交等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人生价值。

(三)自信环节的实施

1.期望成功,激励、维持自信心

期望成功能够激发学生产生信心满满的情绪,在学生身上上演 “期望效应”。在课堂上,期望成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期望成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认可。二是教师期望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自我期望的成功首先需要对自我能力进行主观判断。依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自我当前发展水平与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最近发展区间”[6]。期望过高,易产生挫败感,错过下一次成功的机会;期望过低,易陷入自我能力怀疑的心理泥潭,降低自我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设置课程任务时,向学生阐明课程任务的要求、设置多层次评价标准。学生自行匹配与自我能力相当的任务标准,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挑战“最近发展区间”的任务难度。

在上课之前,思政教师既要向学生明确思政课的教学期望,还要表达希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期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面对困难自信削减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情绪,适度重复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期望,鼓励学生培养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品格,帮助学生维持自信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期望不完全一致,思政教师不能完全被学生 “拽着走”,当思政教师的高期待转变成学生的自我要求时,更有利于学生升华人生境界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又不能忽视两种期望之间的差异。在坚持教学内容的原则下,有步骤地向学生期望靠近。

2.正确归因,强化自信心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后进行归因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会增强或减弱其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可控”的因素,则会产生自豪、开心、高兴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附有积极情感体验学习行为的重复发生率增加。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可控”的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争取下一次获得成功的好胜心。不恰当的归因,会产生自卑、侥幸、生气、失望等消极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考核、结业考核后,思政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强化正确归因行为,将成功源于努力和能力的观念植入学生心中,适当刺激部分学生不够努力的“痛点”,强化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四)满意环节的实施

1.多元评价,收获结果

获得满足感是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最后环节,也是学生开启下一任务的情感准备。首先,增加学生的获得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可以分为自然结果和积极结果,即习得新的知识、技能与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思政教师要静下心来“备”学生、“备”自己、“备”教材,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真理性满足。其次,制定多元评价标准。学生在思政教学中收获是多元的,或是掌握了思政课的知识要点,或是提升了人生境界,或是升华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运用小组汇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由于小组成员分配的任务是不同的,每个成员的收获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思政课教师可要求小组提交成员责任清单,既注重小组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小组成员个体成就也给予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多元评价标准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在心理上都获得满足感,符合学生多向度发展的成长规律,维护差异性公平。

2.正确强化,保证公平

强化是指反应行为的结果促使“刺激”增加或减少反应行为。人因某种行为受到强化有两种情况,一是行为本身带来令我们愉快的结果,一是该行为使他受到别人或社会的褒奖而感到愉快[7]。思政教师运用愉快的结果来增加学生学习行为与“刺激”的重复发生次数,利用厌恶的结果来减少或终止消极的学习态度和错误的思想观念。首先,学生的知识漏洞、价值疑惑、思想困惑在思政课中得以回答、解决,上思政课这一行为本身将给学生带来真理性满足和有所收获的情感体验。其次,令人愉快的结果并不完全指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行为,思政教师要对行为本身进行价值判断。“90后”“00后”的大学生多为互联网居民,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化、市场化时代的弄潮儿,大学生的三观趋于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信息鉴别能力有待提高,易受腐朽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思政课教师要严把价值关,对符合价值判断的行为给予适当的褒奖,对错误和腐朽思想进行恰当的惩罚,采取批评或说服教育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最后,保证公平,维持学习动机。课堂公平不仅包括评价标准、过程、结果的公平性,也包括背景平等、差异性公平、发展性公平。思政教师既要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性,又要对学生给予公平性的情感关注,让每一位学生在课上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期在“注意、切身、自信、满足”的不断强化过程中,善诱学生生成思政教育的内部心理倾向,增加学习行为的重复发生率,使学生愿意上思政课。

三、运用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教育价值

通过ARCS学习动机模型“引起注意、体悟相关、树立自信、获得满足”四个环节在高校思政课的运用,可得出该模式具有动机激发、个体关怀、结果增益的教育价值,增加大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强化大学生思政课堂的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获得感,达到思政教育目的。

(一)动机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堂兴趣增加

“学生思政课学习动力是个老难题。”[8]教师教得再好,学生不愿意学,思政课堂上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成效也会大打折扣。高度概括、抽象的理论与丰满、复杂的现实存在鸿沟,思政教师未能准确捕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特点,以及思政教学的内容、方法等导致学生兴趣不足。同时,一些学生认为政治理论对以后从事的工作未产生实质性的帮助,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燃眉之急,学生的内部学习倾向减弱。ARCS学习动机模型聚集于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引起注意、体悟相关、树立自信、获得满足”四个环节循循善诱引起学生的主观注意,以身临其境的相关性留住学生,以期望效益、正确归因激发、维持、强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在公平的前提下采取多元评价机制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思政课上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取向。该学习模式由外部兴趣、压力引导学生生成内部学习心理倾向,提高学生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二)个体关怀:大学生思政课堂主体地位强化

传统思政课中,思政教师知识的单线传递、师生情感交流闭塞、分数决定式评价机制等致使学生主体地位的弱化。课堂是“能量”双向互动的教育场域,知识单线传递抑制了双主体头脑互动、碰撞产生的“新能量”。教师的课堂热情需要学生情感支持,教师的情感鼓励能帮助学生向上发展。师生情感交流闭塞不利于支持性课堂的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思政课的教学成果是通过思政内容整合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外化来进行判定,分数决定式评价机制只能评价所教内容是否被学生所认知,未将思想外化纳入评价内容。ARCS学习动机模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原则,主张走近学生、亲近学生、关怀学生。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运用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营造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师关注、回应学生个体情感,帮助学生激发、维持、强化自信心。采用多元评价机制,承认学生个性差异,为个体发展营造公平的课堂环境。教师用对学生的个体关怀来提升思政课的“人情味”和“温度”,强化大学生思政课堂主体地位。

(三)结果增益: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提升

大学生思政课到课率不高、抬头率低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不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学生在思政课堂上获得“自然结果”或“积极结果”以致需求得到满足和期望得到实现而产生的一种积极主观感受。ARCS学习动机模型聚焦学生,了解并回应学生的需求。模型的运用将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的原则性,坚持价值引领的初心,结合时代,结合学生,有原则有尺度地将时代热点、学生关注的焦点注入思政内容,使学生价值疑惑、理论困惑在思政课上找到价值描述和理论支撑。思政课堂上,思政教师以真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思想,以真知灼见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坚定的信仰填补学生成长徘徊时期的目标空窗,多方位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思政课学习动机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