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佳俊
目前我国运动员在中长跑项目中的整体成绩,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系统总结中长跑运动员耐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并围绕中长跑运动员耐力素质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我国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一定的可借鉴思路,促进其耐力素质和竞技水平的持续提升。
本研究梳理了耐力素质训练的有效方法,为中长跑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的优化提出具体策略,具体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为中长跑训练相关研究提供了比较新颖的思路,有助于相关研究体系的完善;从现实应用角度看,本研究的建议符合中长跑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的实际情况,能够为其耐力素质提升提供较为清晰的思路,促进其耐力素质训练体系的优化改进,进而提高其耐力素质,使其取得更理想的比赛成绩。
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对于中长跑耐力素质的提升表现出更高的重视程度。宋丽娟(2020)指出,在中长跑耐力训练中,部分教练员的执教观念相对陈旧,为了尽可能降低运动员的受伤风险,一直严重相对传统的耐力训练方法,而很少尝试新型的耐力训练法,导致训练效果的提升并不明显,限制了运动员耐力素质的发展。葛林娜(2020)指出,中长跑运动员能否有效提升其耐力素质,固然与其自身努力存在密切关系,但是受到教练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程度也比较大,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对中长跑教练员的教育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升其执教能力,促进运动员训练效果的提升。
对于中长跑耐力素质的提升,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Scoot(2020)指出,相比较于仅在体育场内进行训练,适当让中长跑运动员到高原、丘陵、山坡等地形中进行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而且显著增强其腿部力量,阻碍其耐力素质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围绕中长跑运动员耐力素质的提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究,并且得出丰富的研究结论,为本研究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不过现有研究的视角大多比较局限,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梳理,还需要进行不断的补充与完善。
以如何提高中长跑耐力素质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中长跑耐力素质训练的常用方法,分析讨论提升中长跑耐力素质的有效策略。
(1)文献资料法
在确定研究题目后,通过图书馆借阅的方式,阅读了大量与提升中长跑耐力素质有关的报纸、杂志、书籍;然后利用爱学术、维普、中国知网等网站,以“中长跑”、“耐力素质”作为关键词,下载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期刊、专著等文献研究成果。另外利用百度、搜狐等网站,了解与中长跑耐力素质训练有关的新闻动态,为此次研究的完成,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理论依据。
(2)逻辑分析法
在对中长跑耐力素质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加以整理后,利用归纳、类比、推理、分析等逻辑方法对其加以深入分析,从中找出有助于此次研究的内容,并将其作为依据,总结归纳中长跑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及提升策略,确保此次研究结论与建议的逻辑性。
持续跑训练法源于欧洲,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训练方法,具有时间长、强度低的特点。运动员需要保持不停歇的跑步训练,实现心肺功能的增强,达到更高的有氧运动水平。由于训练总量,持续跑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强的意志力,运动员通常需要进行至少5分钟的热身训练,然后再正式投入训练中,持续跑训练的要点在于,运动员需要坚持以恒定速度跑步,提高其最大摄氧量、运动量的上限,因此一直以来,持续性训练法都是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内容。
间歇跑起源较早,是增强运动员速度耐力素质的常用方法。事实上间歇跑中的“间歇”,指的是间歇性的休息,因为在该训方式中,运动员并不能进行完全的休息,而是在运动员尚未休息充分、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亟需投入到下一次练习中,这对于运动员身体各部分器官都是较大的考验,但有助于加快运动员的身体代谢,促进其供氧机能水平的持续提升。整体来看,能够使运动员血液中的碱储备含量增加,从而更有效的应对乳酸堆积的情况,更快的排出过多的乳酸,防止运动员过早出现机体疲劳的情况,促进其下肢爆发力和耐力的显著提升。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非洲运动员在各种中、长距离项目中做出优异表现,获得了很多奖牌,成为长距离项目的最大赢家。此后很多国际性5000米、10000米比赛、马拉松比赛中,冠军频繁被非洲籍运动员收入那中。当处于高原环境时,不仅人体内血乳酸浓度更高,而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如果在高原环境下进行间歇跑训练,需要为运动员提供更长的间歇时间。长期的高原跑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发挥更显著的功能,以便于更好的适应比赛节奏,在比赛中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
马拉松比赛不仅全程较长,而且比赛跑道与其他中长跑项目有所不同,会给中长跑运动员带来不同的训练感受,20世纪60年代开始,澳洲中长跑运动员开始通过马拉松式跑进行训练,并且在提升其耐力素质方面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果。具体来看,马拉松式跑主要就是改变传统的中长跑训练环境,让运动员在山路、公路等多元化的地形上开展马拉松式的跑步训练,具体包括日常训练、事前训练等多种形式,需要教练员在不同情况下,根据远动员具体情况为其设置不同的训练方案,另外在跑步训练之余,还要做好对于运动员腿部、核心区域、脚踝等部部位的力量训练,促进运动员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无氧耐力训练中,运动员的训练强度相对较高,需要利用肌肉无氧酵解来提供能量,组织运动员进行时间短、高强度的冲刺训练,对于提升中长跑运动员比赛成绩具有较高程度的影响,不过从科学角度出发,在运动员进行低乳酸无氧训练时,冲击训练时间应当控制在10秒以内,每两次训练之间的应当保持30秒以上的间隔时间,以保障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得到适当的恢复,避免对运动员的健康造成损害。
中长跑运动员机体产生乳酸的能力,能够密切关系到其对于乳酸的耐受力,进而影响其比赛成绩,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当中长跑运动员重复进行5次1分钟内最大强度跑,相邻两次之间间歇4分钟,大约可以将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提高至31.0mmol/L以上,使运动员的机体得到很大程度的乳酸刺激,使其最大乳酸耐受能力得到比较显著的提升。通过乳酸耐受力训练,应当使运动员体内的乳酸含量保持在11~13mmol/L的范围内,在此范围内,运动员机体能够更好的适应乳酸水平的提升,使运动员的成绩持续进步。
虽然运动员的性格与心理素质具有先天性,但是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策略予以改变或强化。较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中长跑运动员能否更进一步的关键。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不仅需要做好运动员身体素质、跑步技术等方面的训练,更要注重其心理素质的训练。训练后,使运动员可以及时调整观念、走出误区,以更饱满的状态参与训练。另外在比赛结束后,对于比赛成绩不理想的运动员,教师应当及时予以开导和鼓励,使其能够愈挫愈勇,拼得更好的成绩。
中长跑耐力训练的方法,是随着中长跑运动发展而持续改进的,而且每种训练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实际的耐力训练中,在保障训练总量的同时,减轻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使其循序渐进的增强耐力素质;在参加比赛前1个月左右,可以组织运动员就近选择海拔高度和安全系数都比较高的地区,对其进行高原跑训练,促进运动员呼吸、心血管功能的改善,使其耐力素质可以高效提升;在比赛前1周左右,可组织运动员进行重复跑训练,使运动员提前适应比赛节奏,克服长时间训练产生的疲劳感,提升其竞争状态,进而使其在实际比赛中有更好的发挥。总之,训练方法的选择应当灵活且科学,以确保其实用价值。
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不同于健身爱好者的体育锻炼,不仅运动量很大而且训练强度较高,因此大多数运动员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运动损伤,在无氧训练中,应当将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控制在比赛负荷的90%~110%范围内,如果运动员在完成该负荷训练后仍保持良好状态,再循序渐进的提高训练强度,避免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的情况。另外,如果运动员在训练中感到呼吸困难,应及时对其心率指标加以测量,如果运动员自我感觉较差,应及时停止训练或送医诊断,尽可能避免损害运动员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