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 邓佳文 程斌
摘 要:时代发展下随互动媒介的技术更迭与受众参与,粉丝亚文化的研究范式中不乏双向影响的传播样本,cp文化即为迷群认同下的狂欢典范。本文从cp文化传播策略切入,探讨其在群体心理、社会环境以及社交媒体三方面的理论起源,并结合实例分析cp文化在当代传播的优势以弊端。
关键词:粉丝文化;cp文化;媒介亚文化
回顾近几年的各种网络舆论和传播策略,“组cp”正成为一种新的传播热潮。无论是主流媒体的搭档组合,还是网络阵营的跨界合作。cp组合成为现今的热门传播策略,也体现了cp营业比单人的更吸引眼球。人们不再被动接受官方cp,而是自己主动地选择或是创造cp,并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cp文化。
一、cp文化的理论溯源
cp是英文character pairing的缩写形式,属于网络流行文化中隶属于粉丝文化范式的新潮亚文化,最早是指同人圈作品中存在恋爱关系的角色配对,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cp的定义逐渐向现实世界扩展,其内涵也不再局限于恋爱关系,而是用来泛指一切人物配对关系或亲密联系。因此,大众会将一些互动礼貌,但彼此之间未必认识熟悉的人组成cp,只因他們符合了大众心中cp的定义。
cp文化发展到如今这一步,离不开群体心理、社会环境以及社交媒体等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社交媒体与参与式文化传播理论。参与式文化最初由美国传播学家Henry Jenkins提出,是以Web2.0网络为平台,全体网民为主题,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样式。其特点主要有艺术表达和公民参与的门槛相对较低,对于创造和共享有着强有力的支持,用户相信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能有所贡献,用户能从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与他人的社会联系,具有强烈的创造、分享欲望。随着大众的社交软件越来越多,粉丝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社交软件上发布自己的看法,尽管他们的观点只是简单的“好甜”、“我磕到真的了”。同时,当他们在磕cp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糖点”时,便会通过创作视频或文章与群体中的其他人分享。不仅如此,他们也会在一些软件上制作一些有趣的表情包、明信片抑或是一些周边产品为群体磕cp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参与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二,粉丝的好奇心理和虚荣心理。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增长。他们在看到cp的互动时会产生疑问,求知欲会让他们不断地探索下去,而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如果有了新的发现,那这即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又可以在同他人分享并得到认同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同时技术革新使得满足好奇的成本逐渐降低,信息的同步化与即时化使得受众可以更加迅速地找到与自身兴趣相同的族群与社群,生成自己的圈层规则,用共同的文化符号达成文化共享①。
第三,消费市场主导下,事物的符号化。如今,人们消费商品不再看重基于事物本身的功能,而是根据符号价值进行选择,cp本身便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虚拟的符号和价值取向。首先,对于消费者,cp为大众构建了一种理想化的爱情模式。例如影视剧cp,两个长相优秀、气质出众的人在一起谈恋爱往往会让人赏心悦目,影视剧的情节也大多波澜起伏或是甜蜜至极,这些都是大多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无法体验到的。于是大众会将自己带入到cp中,将cp具体到一种生活状态或是一种恋爱方式,满足自己对另一种人生的幻想。其次,对于消费市场。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的抵抗风格产生以后,支配文化和利益集团不可能坐视不理,它们会对亚文化进行不懈的遏制和收编”。cp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其自带的威胁因素和商业因素在引起支配文化和利益集团注意之后,后者一定会想办法将这种亚文化折换成对自己最有力的利益。不止是cp文化,还有很多其他的亚文化,都在消费市场的主导下附上了更多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最后,对于被组cp者。cp营业是一种符号化的营业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用这种方式增加自己的商业价值,提高了自己的曝光度。
二、cp文化传播策略的优势
cp文化发展到如今这一步,必然有着它的发展规律,也符合着时代的背景,其所带来的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cp文化从内涵上体现了受众与传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角色间的自有组合关系。cp狂欢的首要特性要属真正平等开放的话语权,狂欢仪式下的内在感受所包含的精神之一——对话与交流的自有和平等的精神②。这种关系有效拉进节目生产制作与观赏消费的距离,受众不再局限于官方给出的角色匹配,有了更多的互动感与参与感,并反向推动人气提升与商业价值重构。
另一方面,cp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如今,娱乐行业发展较快,竞争也较为激烈,受众对媒介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因此,传媒为了经济利益,想要快速吸引受众、抢占市场,就需要从受众的需求出发,考虑他们的喜好偏向。而cp组合在感官和情感方面对受众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媒介选择便能够吸引眼球的内容、制作cp,全方位地挖掘卖点。基于此,cp的商业利益被发觉,cp经济也应运而生,媒体为观众建构一个美好的“景观世界”,从而被大众消费。而受众对cp文化的接受与消费,让媒介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外,也反过来促使媒介继续投入与营造cp文化。
品牌方的“植入剧情,内容营销”模式,将品牌通过剧中人物表现出来,这是品牌借助cp营销的起步。仅植入剧情,很难维持热度,于是品牌方抓住粉丝心理,利用合体代言,让cp粉买单。除此之外,品牌方还主导“售后营业”——cp合体互动,让粉丝重温甜宠热度的同时,购买其品牌产品。
三、cp文化传播策略的弊端
一则,媒体力捧cp文化易使大众审美异化。米德认为,群体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会最终促成自我的产生,个体是社会的个体,个体脱离了他人就不可能成为自我。③泛cp时代,人们在享受着大众媒体提供的“审美盛宴”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自我认知消解的危机与挑战。文化速食环境下,快节奏、浅薄化的审美趣味,让受众越来越失去美感、深邃和想象力,变得苍白、乏力,审美失范、审美趋同等异化现象正在挑战着大众的正常审美。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泛娱乐化时代人们对于娱乐体验的过度追求,使得大众在审美方面出现异化。一些cp粉沉浸在磕cp中无法自拔,幻想与现实的界限被模糊,一旦回归现实,巨大的落差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究其根本,是人们的审美标准在潜移默化中被大众媒介所归训。
二则,cp文化从小众娱乐到过度娱乐狂欢化。与cp粉对立的粉丝群体即唯粉,这两大阵营间的粉丝观念不一样,每次以群体出现时,都有“狂欢”的仪式感。cp粉和唯粉大战是饭圈争斗经常可见的事情,只要和自己观点不一致都将成为“开撕”的敌人,大众对饭圈的印象也多是一种非理性群体。
三则,cp文化过度商业资本化。现在大多数的cp,过多注入了商业思维,cp文化逐渐成为消费主义和传播媒介贩卖的一种商品。媒介和制作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越来越迎合受众需求而主动创造cp,cp的打造就像批量化的流水线产品一样,不再单纯是观众的喜好,而是制作方为迎合观众的新型营销工具。对于cp粉来说,他们无法分清cp之间是真情流露还是按剧本制造营销的。cp文化成为赚钱的工具,而cp双方被榨取利用完后,双方再无互动。
参考文献:
①李思瑶.耽美迷群在网络社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D].暨南大学,2017.
②巴赫金著,刘虎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66-172.
③李美辉.米德的自我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04):66-69.
作者简介:
1.张治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新闻学。
2.作者邓佳文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新闻学。
3.通讯作者程斌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人文系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