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显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江苏 南京 210000)
上世纪末,在我国政策支持下,科研人员与运动队的结合逐渐紧密,“训练科研一体化”进程加快,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经过不断积累和发展,同时也为了在北京奥运会中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国家体育总局结合实际,正式提出了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概念。在国内的运动训练中,多学科联合攻关这一培养模式被视为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前身,在各种大赛中证明了其训练效果的有效性,但是该类训练模式下主要问题存在于运动训练实践与科学研究联系不紧密,联合攻关效果不佳,导致国内竞技体育发展与创新的驱动力不足。
通过观察,对美、俄、德、澳等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进行相关研究,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各国都在不断加大对训练和科研投入的力量,有效提高了科研人员与教练员的合作效益。主教练的观察力和专业性是各国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合作的基石,这就是人们常提及的“科隆模式”。
复合型训练团队涵义众说纷纭,但是对于复合性训练团队的构成因素,影响因素以及团队的运行和动力机制等内容,业界的标准已经趋于统一。此外,复合型训练团队要想形成一个学科概念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提出,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为了把教练员团队、管训科医团队此类传统训练的模式区分开,复合型训练团队强调在主教练的领导下,利用多种类学科人员的专业性,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比赛成绩。由此,可以将复合型训练团队定义为: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结合不同专业人才的专业相关性,探索各种竞技运动项群的发展规律,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更加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比赛表现能力的复合团队。
复合型训练团队的训练模式可以理解为是运动队的管理模式。责任分工明确。该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目标明确;团队成员,承担不同的工作,由主教练进行专业融合;团队的运作过程实际也是运动训练科学性提高的过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复合型训练团队人员构成包括:项目中心领导、外聘专家、总教练、领队、科研人员、教练组人员、和医务人员以及实际运动训练人员。在项目中心领导下,外聘专家主要负责运动队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咨询;科研人员主要负责生理生化、运动心理、生物力学、营养补充、疲劳恢复等科学研究内容;总教练直接领导教练组成员,进行运动员选拔、训练计划制定、训练实践、设计运动员参赛、对运动队的资源信息整合等;医务人员作为运动训练的辅助人员,承担运动队医务监督、负责运动员的伤病恢复以及负责兴奋剂检测等任务。领队是运动队的日常事务处理者,其工作内容包括制度建设、思想教育、后勤保障、宣传外联、项目推广、市场开放等诸多方面。他们的主要负责对象都是运动员。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在比赛中帮助运动员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科研和教练两个团队是复合性训练团队的基石。在复合性训练团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这两个团队的人员结合各自的工作内容,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修改调整,而不是将两个团队分离各自为战。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主教练应发挥其纽带的作用,而且需要主教练具有优秀的观察力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扮演两个团队中间人的角色。科学研究与运动训练有机融合,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运动训练效益才能够达到最大化。
科研团队和医务团队在为运动队服务的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和训练成果进行监督,总结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各方面数据,得出专业性意见。科研人员将得到结果再与主教练汇报探讨,主教练及时对运动训练计划进行调整,最后训练团队根据主教练意见进行实际训练活动,达到训练目标。
“还原论”是目前研究复合型训练团队的结构和功能的最重要的观点,这种思维方式往往把整个信息系统分成若干部分(子系统或元素),然后用线性方法解释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改进整个系统。效率是通过提高要素的功能和局部结构的高度来实现的,但如果系统要素按照特定的结构和运输方式处于协调状态,则其功能大于要素的总和。复合型训练团队不仅包括许多内部因素(团队规模、团队管理、不同成员等),还受到不同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影响。复合型训练团队内部工作流程的因素有:团队规模、团队领导能力、成员多样性等。同时,由于复合型训练团队的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信息交换意向”。例如,在团队建设的早期阶段,基于相互信任的能力相当薄弱,复合型训练团队中的个别成员会出现沟通障碍,导致团队的合作效益不能最大化。复合型训练团队成员往往会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误解和不信任,进而导致信息不对称。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信任的措施,改善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现代运动竞赛的激烈促进了复合型训练团队的生长和发展,复合型训练团队发展与运行的动力机制来源于外部竞争压力、团队整合效应和科技水平3个因素的交互影响。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实践的主导者,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运动训练实践的把握不够全面。而在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驱使管理者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吸纳不同专业人才,以完善训练实践的控制和把握。这种外部压力越大,对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渴求度越高。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对运动训练的渗透越来越强,科技水平的提高是复合型训练团队的保障和支撑;因此,外部竞争压力越强,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团队整合效应、科技对运动训练的渗透和贡献组成复合型训练团队的三维动力模型,这3个因素越强,复合型训练团队的运行动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大。
对于复合型训练团队来说,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训练优秀队员。岗位分工后,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岗位决策权。比如运动员在运动员身体出现不适时,医务人员可以决定运动员是否继续参加训练或者比赛;运动员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后,领队可以选择运动员在赛场和训练场的去留;在比赛中,进攻端或防守端出现问题,进攻教练和防守教练的意见可以完全贯彻到赛场上。在管理过程中,将决策的权利和责任的承担细化到每个人,战略的制定,目标的选择,任务的分配等。管理制度的制定务必详尽,团队运作应做到标准化、程序化。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默契,协同发力,要求管理制度从制定到实施到激励都有完善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复合型训练团队才能真正发挥出对运动队的积极影响。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的若干意见》,针对国家队和国家集训队组建和队员选拔办法做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其中,运动成绩将作为选拔运动员进入国家队的唯一标准、国家队面向全社会敞开。主要还是考积分制的,用选拔赛积分来选拔运动员,是最公正和透明的,但缺点是一旦名将发挥失常,就将失去参加比赛的资格。为了提高后备人才选拔的成功率,必须制定专业的选拔体系,从而降低培养专业化人才的社会成本。建立专业的选拔体系,要求制定者拥有专业的观察力,可以全面准确地把握本队伍的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第二,评价标准的设置要符合选拔体系的要求以及保证科学性;三是要注重选材方式,在选材过程中必须注意评价后备人才的全面性,有长期观察的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人才引进政策,给予后备人才成长的空间,此举还有助于运动队获得不同的风格后备人才;第四,对于运动队来说,较多的资源配置并不只是为了培养优秀运动员,在竞技体育的系统内,运动员的培养量也有一定的要求。优秀运动员需要激烈的竞争环境,才能发挥最大潜能。科学保证运动员数量,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队内的竞争氛围。
我国的体育管理中心会定周期的对训练工作进行评估,但是评估的激励效果欠佳。在既定环境中,起不到评估原有的作用。本文针对运动员和教练的评估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1)将运动员和教练的成绩审查内容数字化,可以减少主观评价的内容;(2)制定合理的项目统一考核标准,将统计数据及时反馈给当事人,达到激励作用;(3)增加对运动员和教练的评价内容,做到评价全面立体,客观公正。
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在科学力量的作用下,世界体坛已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复合型训练团队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在赛场上取得预期的运动成绩团队训练、科研、医疗、恢复、教育、管理、保障等一系列工作主要是围绕这一中心目标而开展的。复合型训练团队作为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应合理利用其训练的科学性,管理的直接性助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应深刻认识到主教练在复合型训练团队中的枢纽作用。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团队协同发力和科技水平3个重点相互影响渗透组成了复合型训练团队运行的动力机制。复合型训练团队这一组织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将会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继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