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发展策略探究

2021-03-07 14:45王平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吴忠市代表性文化馆

王平

(北方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基于新时代的视角下,对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政策制度、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的保护现状、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以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切入点,从体育文化的视角,借鉴民族学、文化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综合研究方法,旨在于总结好的保护与传承方法,找出所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的参考和借鉴。

1、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制度的保护现状分析

宁夏自2003年启动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建设,制定配套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建档、建立名录体系、建立传承基地、认定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积极探索保护方式,科学管理、规范保护、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的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了国家级—区级—市级—县区级四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制度、代表性名录认证、代表性传承人认证、代表性传承基地或传承点、扶贫就业工坊等方面取得颇多的成果和突破。自2003年以来,宁夏先后制定出台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12个配套政策制度和规定办法,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管理规定,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源挖掘、整理、开发、保护与传承等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条件保障和支持,为宁夏体育非遗依法依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保护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各族人民和传承人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凝练和汇聚了非遗项目的核心内涵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延续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健全社会治理和服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自2003年以来,宁夏人民政府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2年、2016年、2019年批准确定了5批次9大类144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27项,包括:舞狮(海原胡湾狮子、中宁刘庙狮子)、舞龙、踏脚、何家棍、打梭、方棋、南营武术杂技、张家枪、泾源“赶牛”(木球)、武术—鱼尾剑、魔术—仙人摘豆、杂技—飞叉、方棋、黄羊钱鞭、高跷(辛家高跷)、杨氏拳、舞龙、舞狮、打毛蛋(泾源)、吆逐、穆派魔术、踏脚(西夏区)、木球、自然门徐氏武术、铁柱泉张家武术、赵渠舞龙、高崖高跷;其中代表性项目名录20项,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7项。依据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类,代表性项目名录20项包括传统舞蹈体育类有4项;传统体育游艺类有16项。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7项,包括传统舞蹈体育类有4项,传统体育类有3项。从总体来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相对较少,分布区域较分散,优势项目较少,没有形成合力和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特征明显和优势较强的代表项目,如木球、方棋、踏脚、何家棍、杨氏拳、舞龙等项目,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面争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3、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系统全面的掌握着非遗项目的核心技术、技能和技艺,是非遗项目活态化传承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03年以来,宁夏人民政府分别于 2008年、2010年、2013年、2017年、2020年公布认定了 5批次,共249人为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宁夏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6人,传统舞蹈体育类传承人有14人,传统体育类传承人有22人。包括:踏脚项目6人,传承人马荣堂、李光辉、马军文、马晓明、马文付和吴勇,保护区域分别为泾源县和泾源县城关镇园子乡、西夏区兴泾镇回民中学泾源县文化馆;何家棍项目2人,传承人何建功和何金德,保护区域吴忠市;海原胡湾潘家舞狮项目1人,传承人潘登基,保护区域海原县;中卫刘庙舞狮项目1人,传承人刘名滋、中卫市;舞龙项目4人,传承人霍继良、朱兴龙、朱文云和郑国德,保护区域分别为中卫市、吴忠市利通区、吴忠市利通区文化馆和青铜峡市文化馆。打梭项目1人,传承人李成林,保护区域海原县;张家枪项目2人,传承人张洪安和张彦奎,保护区域分别为吴忠市利通区和吴忠市利通区文化馆;鱼尾剑项目1人,传承人王樑,保护区域银川市;飞叉项目1人,传承人张树林,保护区域银川市。舞狮项目3人,传承人分别为李丰春和张正洪,保护区域中宁县,魏银、保护区域吴忠市利通区;黄羊钱鞭项目3人,传承人刘秉国、刘加祥和刘自寿,保护区域中宁县和中宁县文化馆;高跷项目1人,传承人辛昌盛,保护区域隆德县;杨氏拳项目1人,传承人杨文玺,保护区域吴忠市利通区;赶牛项目1人,传承人于明付,保护区域泾源县;方棋项目2人,传承人马金玉和于全明,保护区域泾源县和泾源县文化馆;魔术—仙人摘豆项目1人,传承人杨国强,保护区域银川市。魏家车门舞狮项目1人,传承人魏学祥,保护区域吴忠市非遗中心;南营武术项目1人,传承人牛银侠,保护区域青铜峡市非遗中心;穆派魔术项目1人,传承人马秀云,保护区域宁夏文化馆。木球项目1人,传承人陈学琪,保护区域惠农区文化馆;铁柱泉张家武术项目1人,传承人张文杰,保护区域盐池县文化旅游广电局;

从整体来看,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人较少,本家族人较多、外姓人较少,传承人数量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代表性突出的传承人,如木球、踏脚、鱼尾剑、何家棍、杨氏拳、舞龙等项目,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方面争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4、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基地的现状分析

在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中,传承基地或传承点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化、实践化、生活化和操作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自2003年以来,宁夏人民政府共建立了7批次110个区级保护传承基地或传承点,其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基地或传承点有9处,包括:包括:银川市西夏区回民中学《踏脚项目》、吴忠市郭家桥乡《武术张家枪项目》、泾源底沟村《“赶牛”项目》、吴忠市文化馆《杨氏拳项目》、青铜峡南营武术学校《南营武术杂技项目》、中宁县第三中学《黄羊钱鞭项目》、中宁县第八小学《舞龙、舞狮项目》、石嘴山市惠农区回民学校《木球项目》、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村《黄羊钱鞭项目》保护传承基地。从整体来说,代表性传承基地数量较少,分布区域不均匀,资金有限,场地器材设施不健全,传承实践能力有待加强,没有形成集体效应,需要进一步鼓励和培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基地和传承点,实施奖励和考核机制,以奖代补、以赛代补、以评代补,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考核等方式,充分发挥传承基地的作用。

5、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5.1、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多部门联动协作,加大传承与发展力度

宁夏各行政部门、文化馆和非遗中心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要重视和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制定不同类别的保护政策,强化工作人员对体育非遗项目认识和申报评审能力,提高专家对体育非遗的保护和评定能力,建立体育非遗专家库,成立体育非遗评审小组,保持和增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

通过文化旅游厅、非遗中心、各市县文化局、学校、科协以及各协会组织进行多部门联合,积极争取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资金,尝试与企业、学校、社区进行合作,举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讲坛、趣味比赛、展演以现场互动体验活动,增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和实践力度。

5.2、基于“互联网+”理念,不断扩大体育非遗的宣传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达到9.4亿人,普及率达67%,其中手机网民人数达到9.32亿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使用电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为28.6%、37.3%、31.8%和27.5%”,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理念,发挥新媒体“三微一端”的作用,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微信、微博、微视频及客户端,制作相应的微视频、微文档、公众号以及微游戏等,从而加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力度,提升传播的力度和速度。

5.3、积极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建立体育非遗项目体验基地,激发体育非遗活力

“2018年宁夏接待国内外游客3344.70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335.88万人次”。通过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模式,借助旅游的人数多、参与强、影响力大等特点,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域旅游进行融合,在宁夏各旅游景点中合理设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VR虚拟体验区、趣味活动区、竞赛活动区以及儿童活动区等内容,开发旅游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虚拟仿真技术让游客情不自禁的参与和融入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进而激发体育非遗的活力。

6、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融媒体、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对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可以通过借助新媒体、互联网和客户端等平台,形成“互联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元传承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手机、VR虚拟现实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方法,发挥新媒体“三微一端”的作用,融入微信、微博、微视频及客户端,通过体育非遗传承人的展示和展演,展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推进体育非遗与互联网、与旅游深度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吴忠市代表性文化馆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
吴忠市农民合作社发展 大事记
吴忠市韦州矿区韦-井田的煤层气资源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