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承健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量的快速扩张,质的提升方面则出现了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教育重知识、轻素质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教风、学风有待净化;党对教育领域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1]。甚至已有学者提出,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占据一定地位的就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反腐败工作[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由此可见,高校不仅是教书的重要场所,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场所。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守纪观、廉洁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高职院校已进入提质培优的“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时代,在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对学校的廉政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清廉校园”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实施“双高校”建设的关键稳定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抓全面从严治党、抓正风反腐、抓精准监督、抓干事创业等方面落实,进而把高职院校建设成为新时期立德树人的高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实上,教育工作历来是人民群众高度关心、极为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系统的清廉建设是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高职院校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清廉校园”建设任重道远。当下,高职院校必须持续深化、拓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范围、内涵,进而有效带动和实现党风、政风、师风、学风、校风的有机统一,确保学校全面从严治党的各个层面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同频共振,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反腐败没有选择,必须知难而进。廉政建设更是一所高校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校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推动力[3]。廉政建设稍有松懈就很容易前功尽弃。建设“清廉校园”的过程,有助于梳理高职院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廉政风险及防控措施,理清各类“小微权力”清单;有助于规范教育、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权力的运行,建立公正合法、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有助于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校、提升师生廉洁意识、杜绝腐败现象产生。同时,也能够为高职院校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进而有效提高全校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汇聚强大的智慧与合力,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班人,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代。在高校学习成长起来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学生群体,其所具备的品行素质和工匠精神必将长期影响到他们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不仅是建构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时期,也是拥有较高可塑性、集中精力提升自我的绝佳阶段,更是诚信观、守纪观、廉洁观养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一所高校是否拥有风清气正的育人大环境,将直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是否能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这就对推进“清廉校园”建设、净化校园生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院校对落实“两个责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仍有个别高校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常常表现出重业务、轻党建,且基层党组织弱化等现象。而这类情况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学校党委对履行管党治党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而导致压力传导不够到位,出现层层递减的情况;甚至还存在部分党员教师游离于教书育人主业之外,存在“创业创收者”的错误心态。归根到底,是这些高校党委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没有真正把“清廉校园”建设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也没有及时出台有效政策引导和纠正这种不良的教风和学风;没有重点关注“一些校领导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不力,‘关键人’‘关键事’‘关键处’‘关键时’等存在脱管、漏管”的问题。有的高职院校纪委监督执纪能力不足、发现问题不精准,甚至存在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等问题,反映出来的更深层次就是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不强的问题。
加强制度建设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但个别高职院校由于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其一,有的制度在制定和修订时未能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仅仅是为应付上级考核或检查,造成的制度内容过于繁杂,原则要求过多,留痕程序少,权力分解少,可操作性差等。其二,一些制度或是完全没有随社会形势和时代发展及时完善,或是因学校主体缺少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使得不同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之间产生矛盾,导致与实际情况不匹配的制度在腐败现象面前毫无约束力。其三,一些制度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却因人为的执行力度不够,尤其是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一些重要领域、重点环节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真正落实,也会影响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4]。如某高职院校招生考试中个别考生携带手机入考场,相关管理人员没有严格进行考前检查,没有再三强调考场纪律,从而导致泄题事件。还有的高职院校对人才引进、招生考试、专家抽取等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缺少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很多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种形式、面向教师群体的廉洁教育,包括警示教育、理论学习、廉政纪律学习等。但是,这些活动却大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把向纵深推进,未能对腐败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根源性的剖析,使得廉洁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够扎实和完善,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一些学校二级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好,民主集中制落实不到位,重形式轻内容。一些学校对廉政教育宣传不够深入,导致不少党员教师对“清廉校园”建设的重大意义缺乏深刻系统的认识。同时,高职院校近年来抓“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力度还不够精准,未能调动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对专业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要素进行充分地挖掘与运用,对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关注不足,不够接地气。此外,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文化结合时,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致使校园廉政文化和氛围不够浓厚,校本特色的校园廉政文化品牌很少且不成体系。
高职院校纪委坚决履行好监督职能,一以贯之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对于加快推进“清廉校园”建设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然而,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发现,现有的学校监督力量还较为薄弱。一是很多高职院校设置的编制内专职纪检干部名额过少,而以兼职形式加入的监督人员,多数因业务不精、能力不足、经验缺乏,在实际工作当中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一些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和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之间缺乏组织协调,思维方式、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也未能适应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的需要,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调查手段限制等原因,许多监督执纪任务都只是点到即止,无法深入开展,很难完全落实到位。这些情况正好反映出学校有效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即使学校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人才引进、财务管理、职称评审等重要环节,以及“管人、管事、管物”的关键岗位没有开展有效的监督检查。专兼职纪委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制止腐败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也是“清廉校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第一,要提高责任担当。学校党委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为此,学校在开展党的政治建设时,要坚决扛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第二,要深化“四责协同”机制。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纪委监督责任,进一步深化党委书记与班子成员谈心谈话制度、纪委书记与二级学院党委书记约谈提醒制度,以及学校和二级学院之间“两级联动”的科学工作机制。制定各级党组织“两个责任”个性清单,抓好任务分解、责任分工和监督检查,构筑起主体明晰的落实机制,压紧压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第三,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聚焦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双创”工作,包括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行动,探索一系列将党务干部承担的党建工作纳入总体工作量的核算办法,打造党员业绩排行榜和党支部先锋堡垒指数,可持续地完善党建工作激励机制,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依赖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尽锐出战、善作善成。
要想真正地把客观上的“不能腐”、主观上的“不想腐”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讲还是得依靠制度。第一,加强制度的建设完善。高职院校要加强对重大事项、重点领域腐败问题的规律性研究,从体制机制入手,有针对性地补齐制度短板、堵塞监管漏洞。全面梳理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小微权力清单,实现常态化地开展制度漏洞排查,有效健全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工作制度,确保能够科学有效地配置学校内部权力,扎紧制度的笼子。第二,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管。尤其是要加强对“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党委议事规则等民主决策制度及职称评聘、干部选拔任用、教科研经费管理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严格落实问效问责机制,努力使制度“有用”“管用”起来,确保制度的刚性约束。如制定《“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痕迹管理实施办法》,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和责任化。第三,加强信息公开的落实。要重视全面落实信息公开制度,抓好部门和各学院信息公开专栏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引进、职称评审、项目建设、科研经费、困难师生帮扶、招生考试、评奖评优、干部任用、基建工程、后勤管理等信息公开,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畅通师生监督和投诉举报渠道,确保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督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学校层面应以明政风、正师风、新学风、净校风为载体开展“清风工程”,全面帮助师生提高思想认识,营造清正廉洁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清明政风行动,常态化持之以恒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开展主题教育,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引导党员干部忠诚于党,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师层面,要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业教育,每月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高度重视“以案说纪”的警示作用,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教育党员教师明规矩、守底线,在思想上自觉抵制腐败行为。开展清正师风行动,严格教师从业标准,加强新进教师政治审查工作。完善教师队伍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工作制度机制,实施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更好地规范教师言行举止,严明师德红线。举办“守牢师德底线、争做‘四有教师’”等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倡导师德师风教育平台的效能,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学生层面,要构建三年一贯制的大学生思政工作体系,积极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课程和思政教育品牌,有针对性地融入清廉、守纪、诚信、礼仪等内容,让“德高为范”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开展无监考教师的诚信考试、学生诚信创业教育、作风建设学习月等活动,树立学生重品德、讲诚信、守纪律、爱校园榜样,加强自我约束,厚植廉洁根基。开展清净校风行动,利用微信、微博、宣传栏、校报校刊、一院一品等清廉阵地,积极开展“教育+清廉”工作。一些高职院校每年开展清廉文化建设月,作为加强廉洁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注重对区域清廉文化的深度挖掘和运用,使清廉阵地既带有地域特色,同时又能提高师生的认同感,真正做到了将清廉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让师生接受沉浸式、场景化的清廉文化教育,共同为营造清风拂面、清气满园的校园环境而不懈奋斗。
按照全员覆盖、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要求,实行“定岗、定人、定则”,构建学校层级化网格,将校内所有行使公权力的教职员工和所有在校学生,按党团组织架构隶属关系,构建扁平式管理的监管网络[5]。第一,健全完善的监督体系。把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支部日常监督、党员教师民主监督、学生纪检委员班级监督、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的专项监督等结合起来。还要加强纪检监督、巡察监督、审计监督、投标方监督、师生监督等,在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主体上实现全覆盖。如金华地区有两所高职院校成立了巡察办,综合运用“一听二测三谈四访五看”工作方法全面开展校内巡察,强化整改落实,着力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第二,加强人员培训。学校可邀请纪检专家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纪检业务专项培训,同时在提升执行力方面,必须发挥巡察前哨作用,加强对各部门、二级学院的巡察监督,强化巡察整改报告制度,推动问题整改与建章立制、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强化巡察成果运用。第三,加强审计与数字赋能。加强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的统筹协调,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深化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经费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等工作,发挥审计监督服务作用。加强“数字赋能”,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纪检监察网络,把大数据技术深度植入正风肃纪之中,对大数据监督的工具、模型、算法等技术不断进行迭代升级,探索构建微权力云监督平台,把党务、政务、财务、职称评审等信息在校内办公钉钉群内公开,提升监督体系和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