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理论下的司马迁军事情结
——以《史记》中的军事家为例

2021-03-07 22:3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兵法司马迁史记

朱 正 平

(渭南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渭南 714099)

古往今来,人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渺小,莫不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探索个体生命之不朽。而早在我国春秋时期的《道德经》《左传》中就有争论不朽的话题。《道德经·三十三章》:“死而不亡者寿。”[1]64意思是说,身死而精神长存的才算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与范宣子就何为不朽展开辩论,举例鲁国大夫臧文仲,“既没,其言立”,才称得上不朽,然后指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1003孔颖达疏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故服以伏羲、神农,杜以黄帝、尧、舜当之,言如此之类,乃是立德也。……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故服、杜皆以禹、稷当之,言如此之类,乃是立功也。……法施于民,乃谓上圣,当是立德之人。其余勤民定国,御灾捍患,皆是立功者也。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记传称史逸有言,《论语》称周任有言,及此臧文仲既没,其言存立于世,皆其身既没,其言尚存,故服、杜皆以史佚、周任、臧文仲当之,言如此之类,乃是立言也。……此三者虽经世代,当不朽腐,故穆子历言之。”[2]1003-1004简要来说,“立德”指道德操守,“立功”指事业功绩,“立言”指的是著书立说。

司马迁深刻思考过人生不朽的问题,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立名者行之极也。”[3]272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3]2735他在《与挚伯陵书》中说:“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伏惟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荷累其名,固已贵矣。然未尽太上之所繇也,愿先生少致意焉。”[4]273以此看来,司马迁认同叔孙豹的“三不朽”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生命追求。

一、司马迁军事情结的形成

司马迁军事情结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糅合的结果,有来自当时整个尚武重功社会风气的社会环境的因素,有来自其荣耀的司马家族的兵学基因及军事素养,有来自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军事、地理、风俗、人文调查和自己扈从武帝、奉使西南夷等深厚的军事素养,更来自李陵之祸遭受腐刑后强烈的生命体验及补偿心理,撰写《史记》“立言”过程中对于战争反思、总结、提炼,撰写《兵书》(现于《史记·律书》中),展现了他辩证的战争思想及军事理论,表现了他强烈的军事情结。

(一)尚武重功的社会大环境

在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朝代更迭,国家兼并,征战频仍,因而在实战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军事家,出现像《太公兵法》《司马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起兵法》等兵法十分普及,广为流传。《管子》书中有《兵法》《幼官》《七法》《参患》《制分》《地图》《九变》等篇涉及军事问题。《荀子》书中有《议兵》篇,讨论治军用兵。《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5]380《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考验张良后:“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5]2473司马迁时代已经普遍流传《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起兵法》,《汉书·艺文志》曰:“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3]1762分为兵权谋、兵形势、阴阳、技巧四类。尤其在司马迁时代,汉武帝开疆拓土,征战讨伐,社会普遍尚武重军,“这是一个崇尚事功,尤其是崇尚军功的时代。……汉初军功出众者不仅荣获封侯之赏,而且在朝廷也掌控权力要津。……在文、景两朝,朝廷亦多武功大臣及其子弟。朝廷的这种权力结构,起了强大的导向作用,‘尚武轻文’风行于整个社会。立功疆埸,或奉使方外,以博封侯之赏,成为几代青年最高的人生追求”[6]22,因而热血青年普遍都有建功立业的军事情结。

(二)浓厚的家族兵学传统

司马氏家族有着深厚的军事兵学传统,其先祖程伯休甫率领军队平定徐地有功,改主军事,由其官号赐姓司马,开启司马氏领兵打仗、建功立业的序幕,其后人传习兵法剑术,出了好几位名臣武将。司马氏有一支在赵国,“以传剑论显”,应该说剑术本领高超,战国时的蒯聩就是其后人,蒯聩玄孙司马卬曾为武信君(武臣)领兵,作为赵国将领攻取秦国的河内重镇朝歌,多有战功,项羽分封时被封为殷王,定都朝歌。[5]3990-3991司马迁八世祖司马错,曾与张仪廷辩于秦惠王之前,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自豪而又完美地展现了司马错的军事智谋,司马错欲伐蜀,张仪认为不如伐韩。司马错整体权衡,分析利弊,成功劝说秦惠王,最终秦击灭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蜀国成为秦国属国,之后秦国国力强盛富厚。司马错历经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三朝,前后36年,史书记载有其10处军功。秦昭王十八年(前289),司马错与白起攻打魏国,取垣、轵等大小61城。据《秦本纪》《六国年表》《张仪列传》《白起列传》等篇记载,司马错7次出征,为秦西取巴蜀,南夺楚黔中地,东伐魏拓境过安邑,使秦国土地扩大了一倍,取得不世功勋。[7]477司马错之孙司马靳为秦国名将白起副将,参加了秦赵长平之战,之后秦军分三路进攻赵国,白起自率一军定上党,王翰率一军取皮牢,司马靳(或名司马蕲、司马梗)率军北定太原。之后在攻打邯郸时认为不能取胜,与秦昭王诏令相左,并与白起一起连坐被秦昭王赐死。虽然《太史公自序》中说“司马氏世典周史”,但从其家族历代的战功及军事经历来看,其家族有着深厚的兵学基因及军事情结。

(三)司马迁个体深厚的军事素养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马迁壮游各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5]3998-3999详细考察六国灭亡以及楚汉战争的战场与地理形势,有了第一手资料。受时代风尚与家族使命,司马迁刚入仕担任的官职郎中就是武职,郎中是皇帝的侍从武官,日常轮番执戟守卫宫门,皇帝出行则担任车驾护卫,司马迁因尽心守职的忠勤和辩知闳达的才能在众多郎官同僚中脱颖而出,进入汉武帝的视野。“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郡国守相至公卿。”[8]2863元鼎六年(前111),“驰义侯遗兵”“征西南夷”,平定叛乱,同时委任使者司马迁监护驰义侯遗出征,他“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5]3999。“司马迁代表朝廷随军巡视并安抚巴蜀以南新近开辟的五郡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武帝托付的军政任务,而且实地考察了西南夷地区的民族历史、地理物产、民俗风情,以及与周边外国如身毒(今印度)的商贸交通。”[6]24非常勇敢、智慧地完成了这一次军事使命,“追求建功立业以扬祖致孝的青年司马迁,仕途如日方升,不可限量”[6]24。

《左传》只字未提军事家孙武与司马穰苴,但司马迁却非常重视兵学及军事,“在《史记》中不仅第一个大书孙武其人其事,第一个创造性地自觉为《孙子兵法》的兵家名将树碑立传,而且更重要的是司马迁总结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战争历史,特别是战国七雄、楚汉、北伐匈奴战争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孙武的兵学思想,形成了司马迁兵学的‘一家之言’;同时还第一个记录了兵家‘治生’者的开拓之功。从这个意义来说,司马迁是大书‘兵圣’孙武及其兵法的第一功臣,是当之不愧的”[9]2-3。司马迁为司马穰苴立传,高度评价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及申明的《司马兵法》的博大精深。

《史记》中的《律书》“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至“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就被认为当是《兵书》的佚文。在此篇中,司马迁为战争正名,强调战争具有“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5]1480的巨大作用,认为“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5]1481,否则“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5]1481。在《太史公自序》中同样提出了“非兵不强,非德不昌”[5]4011的军事思想,司马贞索隐曰:“此律书之赞而云‘非兵不强’者,则此‘律书’既‘兵书’也。”[5]4011也正因为其辩证的战争思想,司马迁才会对战争叙写驾轻就熟,对军事家的撰写立体而丰富。

(四)遭受李陵之祸后在撰著《史记》时强烈的生命体验

司马迁在其父司马谈临终受命,三年之后继任太史令,自己的人生目标由“立功”而发生“立言”转折,“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当仁不让,承担起接续《春秋》完成《史记》的伟大使命。李陵之祸后,更深刻地感知到“立言”的重要性,幽于缧绁,身毁不用,隐忍苟活,专注于撰著《史记》,也就是“成一家之言”,以“立言”完成生命的存在。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认为,当个体的意向和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消解和归宿时,内心会出现失落感和悲观不平衡感,“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此时个体必然会采取某种措施来补偿心理上的缺憾,从而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心理平衡和心灵的自由。[10]76这种补偿心理有积极、消极两种类型,他认为补偿心理是不断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具有鲜明“司马迁式”的心理补偿特色,在立德、立功路径堵塞之后,在撰写《史记》时,会转换心理补偿视角,“司马迁通过发愤著书将个人情感隐于形象塑造中,还在此基础上将自我人格理想进行重建,并且由这一阶段又过渡到更高境界”[11]31,倾注全部心血与激情,浇心中块垒,撰写出充满主体性、抒情性的《史记》。因而《史记》虽然是一部史书,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立言”之作,更是补偿心理下司马迁“立功”“立德”的隐喻表现,更是司马迁军事思想、军事情结的集中展现。从补偿理论来看,正是司马迁从人生的“立德”“立功”路径转折之后,以“立言”的形式在《史记》中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那些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风采,而司马迁饱含深情、激情褒赞的这些军事人物,往往都寄寓着他自己“立德”“立功”的生命追求,有着自己无法到场、无法实现的军事梦想与悲剧情怀。

二、《史记》中的军事家体现着司马迁 补偿心理的军事情结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一部波澜壮阔、最为完备的战争史。据相关研究统计,《史记》记载战争的篇目有82篇,较为重要的有58篇[7]459,大大小小的战争779次[12]33,其中重大战争22场[13]12-16,更是塑造了形形色色、主宰战争的军事首领294人,其中有事迹可查的119人,司马迁为其单独立传的有38人,占其人物传记的39%[14]5-7。在《史记》中有31篇为军事将领立传,其中涉及38人。

《史记》中军事人物丰富多彩,个性鲜明,司马迁以自己的补偿心理有意识地赋予人物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不同类型,“立德”即“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是那些创世定制、开天辟地、泽被万民、恭敬仁爱的道德至上者;“立功”即“勤民定国,御灾捍患”,是那些力挽狂澜、建功立业、智勇双全、善于用兵者;“立言”即“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是那些总结升华、理论撰述、传习思想、功成名就者。根据司马迁的“三不朽”补偿心理来看,这些军事家大体可分为“立德”型、“立功”型、“立言”型三类。

(一)“立德”型军事家

司马迁提出的“非兵不强,非德不昌”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极强的战争正义性,就是要施行仁德。他既看重军事家的军事功绩,更褒扬其人的仁善德操,谓之“上圣”。

1.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的乱世,与炎帝三战于坂泉之野,“遂禽杀蚩尤”于涿鹿之野,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因其“功化之隆,惠利万世”的伟大功绩,被奉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吕尚(又名吕望、姜尚、姜子牙)从征伐犬戎族、密须国、黎国、邗国、崇国,直到辅佐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史记·齐太公世家》曰:“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5]1791吕尚其谋略重在治民为本,重农强兵,笼络人心,巩固边陲,对商王朝采取韬晦之计,最后一战胜利,他被后世尊为“兵家之祖”。吕尚辅佐文王、武王建立周朝,而且建立各种制度,“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发展社会经济,让老百姓获得好处。

秦始皇虽然是一个暴君,杀戮征伐,焚书坑儒,但他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实施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孟祥才评价:“秦始皇首先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的军事家,更确切地说,他的定位应该是一个战略家。”[15]174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消灭秦军主力,之后入关分封诸侯,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他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在揭竿而起推翻秦王朝暴政的疾风骤雨中厥功至伟,司马迁为其写传,按照“帝王”体例写入本纪,足见司马迁在道德上对项羽的肯定。《史记》高度评价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5]428

黄帝、吕尚、秦始皇、项羽都是在乱世之中,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拨乱反正,立统创制,惠施民众,是司马迁极力褒奖的军事统帅,是光耀千古的上圣。

2.重名护誉,德操至上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多次引述重名之言辞,《伯夷列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5]2588《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5]2352

司马迁最为同情、悲悯的英雄人物可能就是飞将军李广,他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身经70余次战斗,骑射高超,武艺精湛,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忠心不二,在多次恶战中展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与军事天赋,匈奴为之胆寒,却得不到封赏。晚年随卫青出征,虽然担任前将军,但卫青并不给机会,只让他东路策应,因迷路错过会师时间,“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司马迁在其传赞中对其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给予高度评价:“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5]3478“李广难封”成为一种时代悲剧,李广为了维护其部下及清誉,免受刀笔吏的审问,自刎而死。

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重名惜名,成就人的清誉与令名,但过度重名就会走向极端。魏国的名将吴起,惜名如命,“欲就名”,少时在卫国“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5]2636,在鲁国时为担任军事统帅杀妻求将,就受到道德的否定。秦将白起“宁伏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16]1064,多次抗命不战连同自己副将司马错被赐死。

3.忠心耿耿,保家为民

在西汉与匈奴的长期战争中,涌现了卫青、霍去病两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列举:“将率则卫青、霍去病……皆有功迹见述于世。”[3]2634卫青奇袭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远征漠北,七战七胜,无一败绩,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5]3558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位极人臣,封长平侯,后人留下“君不见匈奴多系颈,至今犹说卫将军”的诗句。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最骠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5]3562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追谥为景桓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成为爱国热血青年的豪言壮语。齐国田单在乐毅统帅的五国联军攻下70余城只剩即墨和莒两座城池的危难之时,挺身而出,采取火牛阵,大败联军,成功复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救国图存,始终是时代的最强音,卫青、霍去病、田单也因此成为历代壮士效法的楷模。

4.体恤士卒,率先垂范

春秋时代齐国的司马穰苴,在晋军南侵、燕军北扰、战争连连失利之际临危受命,担任将军,他严明军纪,斩杀景公宠臣庄贾,与士兵同甘共苦,体恤士卒,“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5]2626。

李广爱兵如子,《史记》多有记载:“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5]3472“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11]3472

魏国名将吴起军纪严明,赏罚分明,爱兵如子,同甘共苦,他能为害痈疽的士兵吸取脓血。《史记》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11]2636

赵国名将赵奢与部属关系友善,他夫人言:“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5]2965-2966赵国名将李牧收来“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厚遇战士”,“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5]2968-2969。

卫青爱兵如子,与士兵同吃同住,身先士卒,对部属关爱体恤,犒赏求封,“大将军(卫青)为人仁善退让,以柔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5]3556。

项羽的祖父楚国大将项燕也爱护士卒:“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5]2366吴广平时爱护士兵:“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5]2368“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闲,尽散饮食飨士。”[5]2975

5.恭敬仁爱,礼贤下士

军事家攻城略地,两军搏杀,死亡伤残,业已平常,但军事家中那些恭敬仁爱、尊老重士者特别受后人钦佩。魏国公子魏无忌在善养士的战国四公子中特别礼贤下士、急人之困,他延请礼遇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隐士侯嬴、勇士屠夫朱亥,为了救赵国邯郸被围之困,窃符救赵,夺取晋鄙军权,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倍受称颂。

以奇计火牛阵名扬天下的齐国名将田单,在冬天过淄水时,见到一位老人坐在沙滩上,被冻得奄奄一息,“单解裘而衣之”[16]366,这就是有名的解裘救人或者解衣衣人的故事。赵奢在阏与之战中两次接受许历的良策,打败秦军。

6.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在吴越争霸中,越王句践不听范蠡意见,执意出兵,被吴军团团包围在会稽山,迫不得已接受范蠡卑辞厚礼、屈节合议之策,句践与范蠡入吴为奴仆三年,句践委曲求全,取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赦释回国,范蠡又在吴国为质两年,之后辅佐越王励精图治,治国整军,“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勠力,与句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5]2113。在越王称霸之后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浮海出齐,变姓名”。

孙武虽然在阖闾称霸过程中战功赫赫,柏举之战,以弱胜强,助兄伐弟,巧夺都城,北威齐晋,之后脱然高隐,急流勇退,终老吴地。[17]16

秦国大将王翦在灭赵、燕国之后,在李信攻楚失利之后始皇“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时就嗅到功高震主的危险,向始皇几次三番索要“美田宅园池甚众”,“为子孙业耳”,以解始皇的猜忌。传说他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在文种、韩信等功高震主、被构陷而身死的反面事例之中就能感知范蠡、孙武、王翦、张良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的可贵。司马迁对忍辱负重、复仇雪耻的伍子胥、孙膑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将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孙膑马陵道计杀庞涓的快意恩仇表现得酣畅淋漓。而对那些遭妒被间、含冤受屈的司马穰苴、吴起、乐毅、穰侯、白起、蒙恬、李牧、韩信、周亚夫等凄惨悲剧,融入自己受凌辱的遭际,浇胸中块垒。

7.知错能改,胸怀宽大

赵国名将廉颇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却嫉妒依靠口舌外交而受封的蔺相如,当听到胸怀宽广的蔺相如自言“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时,他知错能改,负荆请罪,书写了“将相和”的佳话。

(二)“立功”型军事家

1.乱世豪杰,一统天下

司马迁除了不吝赞语项羽“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5]428,褒扬项羽的灭秦之功,也客观褒奖刘邦的立国之勋绩:“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5]494“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5]4008

2.奇谋秘计,善于用兵

孙膑是因为被同窗魏国大将庞涓陷害受膑刑而得名,他装疯卖傻,最终成功骗过庞涓被接到齐国,而展现他的谋略小试牛刀的就是田忌赛马,之后担任齐国军师,在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中大败齐军,受到齐王器重。13年后,魏国、赵国联合进攻韩国,韩国求救,孙膑计定后救,韩国五败后孙膑再一次采用“围魏救赵”之策,进攻魏都大梁,庞涓这次吸取教训,命令魏国回内与回撤两军夹击,孙膑采用“减灶之计”,伪装败退的假象,诱敌深入,在马陵道设下埋伏,万箭齐发,庞涓重伤自刎而死,魏军落荒而逃,一败涂地,齐军乘胜攻破魏都大梁,俘虏魏国太子,孙膑一跃成为继孙武之后卓越的军事家。

乐毅率领的燕赵五国联军大败了强敌齐国之后,攻下70余城,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两国军事力量强弱发生变化,齐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齐国不知名的小吏田单得到支持,在即墨防守战中,先是采用离间计解除乐毅兵权,再利用当时迷信心理稳定人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故意纵敌行暴,“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敌人劓齐卒、掘祖坟,导致齐人同仇敌忾,“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对内加紧修筑工事,对外做出无力抵抗的样子麻痹燕军,又假意让人出城投降,最终采用火牛阵奇袭,大败即将全面胜利的燕赵联军,“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田单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在即墨之战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智谋过人,连环计环环相扣,尤其是奇思妙招火牛阵的最后一击,堪称完美。司马迁高度称赞田单的军事指挥艺术:“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5]2976

公元前270年,秦将胡伤率20万重兵讨伐韩国,还包围了赵国紧靠韩国的重地阏与,韩国告急,朝中君臣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因为赵国几次与秦国交战都以失败告终,包括相国蔺相如、大将廉颇与乐乘以及平原君赵胜都认为难以救援,但赵惠文王最后把目光落到了田部吏赵奢身上,奢挺身而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5]2963就这样,赵国君臣将国家命运交给了一个毫无军事经验的税务官员手中,起兵5万救韩。面对秦军武安的牵制之敌,赵奢离开邯郸30里即坚壁不进28天,严令劝谏者斩杀,制造出作壁上观而毫无救援之意。就在秦军放松警惕之时,赵奢率领1万前军日夜奔袭至阏与,两次接受许历意见,击退偷营之敌,又据守北山,“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阏与之围。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辅佐汉王刘邦,先是平定三秦,继而东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陈仓打败章邯,又利用废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城旁的河水水淹城池,横扫关中。之后韩信进攻魏王豹,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计策,在夏阳以木罂缻渡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奔袭到魏国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魏军惨败,魏王豹投降,韩信军占领魏地。之后,先大破代军,俘虏其相国,然后进攻赵国,他提前在赵军侧后方埋伏2 000余名带着汉军军旗的士兵,再沿着绵蔓河边部署1万精兵,然后在攻击时假意失利诱敌深入,在绵蔓河边与部署军队进行殊死决战,大半天战斗之后埋伏的持有汉军旗帜的士兵已经夺得赵军大营,旗帜插遍大营四周,之后韩信乘胜夹击,击溃赵军,斩杀赵军主帅陈余,俘虏赵王歇。之后,采用前魏国谋士李左车的计策,派辩士游说燕国迫降,不战而屈人之兵。韩信又攻破齐国都城临淄,歼灭了前来救援的10万楚军,杀死项羽的大将龙且,顺利完成对项羽的包抄。之后,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4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四面楚歌声中,彻底击败项羽,项羽自刎,楚汉战争结束。韩信在军事史上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他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史记》中相当多的将领都是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载入史册。吴王阖闾弟弟夫概造反据险而守吴国都城,孙武接连多日夜晚在太湖缓行渔船,并燃起灯火设下疑兵,又传出要在地峡进攻的消息,引诱夫概出城在地峡设伏,却最终被孙武反包围,都城也被孙武的军队夺取。李广面对匈奴强敌镇定自若却让士兵解鞍下马,躺卧地下,将计就计,故作诱兵,竟然反杀匈奴将领,以虚为实,迫使匈奴退兵。赵国名将李牧苦于军中无良马,以几百匹母马引诱匈奴战马,“美马计”成功骗得几百匹战马。

3.勇猛善战,功勋卓著

秦国的白起军事亮相就是歼灭韩魏联军,斩杀24万之众,攻下5座重镇,又连续攻下魏国60余城,攻下赵国光狼城,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率兵远征楚国,以数万之军迎战百万之师,接连攻下鄢、邓等5座边邑,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尤其是秦赵长平之战,战后使诈活埋赵军40万人,赵人震恐。白起攻城略地,攻城70余,歼灭近百万敌军,没有败绩,名震天下,堪称“战神”,被封为武安君,但从人性及道德的角度看,白起的杀人如麻,恐怕要被冠以“战争屠夫”的称号。《史记》高度评价白起奇妙变幻的军事能力:“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5]2843

秦国的大将王翦,刚出道在函谷关面对几倍于己的韩、赵、魏、燕、楚五国联军,就定下了擒贼先擒王先攻楚国公子黄歇的计策,黄歇连夜独自逃跑,其他联军一战即溃,之后,王翦攻灭赵国、燕国、楚国,南征百越,战功赫赫,被封武成侯。

赵国的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夺取了阳晋,长平之战前期,坚守不出,成功抵御秦军进攻。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被册封信平君。李牧在北境抗击匈奴,使其“岁无所得”,“终以为怯”,“不敢近赵边城”。后攻燕国拔武遂、方城,多次击败秦军,被封武安君。

像这样善于用兵、功勋卓著的军事统帅还有司马穰苴,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乐毅从赵国、魏国而后进入弱小的燕国,辅佐燕昭王,率领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强大的齐国,攻下70余城,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封昌国君,后入赵国被封望诸君。

4.智勇双全,以弱胜强

《史记·刺客列传》所写的曹沫,执匕首劫持齐桓公,迫使齐桓公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而这个曹沫就是《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可谓智勇双全。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在长勺之战中指挥鲁国3万军队击败齐国30万军队,创造了古代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其给予高度评价。

秦王朝之所以最终分崩离析,最为关键的要数项羽指挥的巨鹿之战,项羽率领5万楚军(后来诸侯军队也有参与),在巨鹿与秦将章邯、王离所率的40万秦军进行大决战,项羽诛杀主帅宋义,夺取兵权,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无畏精神,破釜沉舟,连续9次猛攻秦军,全歼王离20万大军,迫使章邯20万大军投降,一战击溃秦军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史记》记述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姜尚、周武王以不足10万的精锐,在牧野之战击败了殷纣王的17万(一说70万)大军,商军全军覆没。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孙武、伍子胥率军3万联合唐、蔡军队西伐楚,在柏举击溃20万楚军,千里破楚,五战入郢,楚昭王出逃。公元前294年,秦将白起率12万大军在伊阙龙门全歼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公元前251年,廉颇、乐乘率25万赵军在鄗(今河北高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击败栗腹率领的两路60万燕军,斩杀主帅栗腹,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包围燕都蓟3个月,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还有在《史记》中没有记载却在《吴子》中出现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军击败50万秦军。

(三)“立言”型军事家

1.用兵思想,理论著述

出身于齐国的孙武,在奔吴之前已经写好兵法13篇,经过吴宫教战、佐吴破楚的军事实践,“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5]2632,“身宠君尊,当世显扬”[5]1481,奠定了孙武的军事家地位。他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家经典,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以前一直颇有争议的《孙膑兵法》,随着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孙膑以其优秀的军事理论与光辉的军事实践,被后世推崇。《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汉书·艺文志》称其有“八十九篇,图四卷”[3]1757。根据银雀山汉墓竹简出版的《孙膑兵法》有16篇,系原上编及下编的《五教法》合成。

魏国的名将吴起,身经百战,《吴起兵法·图国》统计:“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18]8-9《吴起兵法》又称《吴子》,与《孙子兵法》并列,被称“孙吴”。《汉书·艺文志》称有48篇。[3]1757后世多有把孙武、孙膑、吴起兵法并列,《荀子·议兵》:“孙(武)、吴(起)用之,无敌于天下。”[19]266《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5]2639《汉书·刑法志》:“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3]1085

《魏公子列传》载有《魏公子兵法》,言其门人进献而编写成书:“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5]2896司马贞索隐言:“公子所得进兵法而必称其名,以言其恕也。”裴骃集解言:“刘歆七略有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图七卷。”[5]2896《汉书·艺文志》提及《魏公子》兵法21篇,图10卷。[3]1758

西汉建立后,韩信与张良整理兵法。《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3]1762-1763韩信著有《韩信》3篇[3]1757,现在已经散佚。

《汉书·艺文志》还提到其他一些军事著作:黄帝著有《黄帝》16篇、图3卷,范蠡著有《范蠡》2篇,文种著有《大夫种》2篇,李左车著有《广武君》1篇,项羽著有《项王》1篇,都包含着一些军事谋略思想。[3]1757-1759

2.托名撰著,传习思想

托名为太公的著作《六韬》,在《汉书·艺文志》的道家类著录《太公》237篇[3]1729,在儒家类著录《周史六弢》6篇[3]1725,颜师古注以为“即今之《六韬》”[3]1728。后世传太公之书,则有《六韬》《阴符经》《太公兵法》《太公金匮》四种。全书以“文王问”和“武王问”的形式组织起来,为传习太公兵术者集体的创作,但还是从中能窥视太公兵术思想的影子,作为讨论太公军事思想的学术背景。

《司马穰苴列传》“赞”中说:“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5]2628司马穰苴在功成之后,开始整理军事著作《司马法》,对之阐释、引申、发挥,今所见《司马法》应该既有司马穰苴“申明”的古《司马法》,也有司马穰苴自己著述的兵法,表现出自己的军事思想。《汉书·艺文志》记载《司马法》有155篇[3]1762,今本存有5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核心思想是“仁、义、礼、让”,展现出当时作战原则及方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十年……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的记载,《汉书·艺文志》列在“杂家类”的《尉缭》有29篇[3]1740,列在“兵形势家类”的《尉缭》有31篇[3]1758,而流传至今的《尉缭子》仅有24篇,是尉缭子及其弟子根据他的言论在不同时期写成的。

三、结语

《史记》叙写了那么多栩栩如生的军事人物,是司马迁强烈的军事情结的体现,也是司马迁补偿心理的表现,他的发愤著书说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3]2735。因为父亲的遗命以及李陵之祸造成的人生转折,他无法真正完成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人生使命,便以补偿心理用“立言”撰写《史记》。他采取了历史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与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与独创性,在这些人物身上寄寓了自己无法实现的军事梦想,尤其是与那些与自己一样遭受诬陷、凌辱甚至生命受到迫害之人更是感同身受,休戚与共,与读者达到共鸣。司马迁“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以“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无畏精神,撰写《史记》从而实现生命的“立言”,以《史记》的撰写超越生死,实现生命的真正不朽。

猜你喜欢
兵法司马迁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兵法大师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
熟读兵法,何至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