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史的新思考与新实践
——《辽宁文化通史》(增订版)二十卷本总前言

2021-03-07 20:52曲彦斌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化史通史辽宁

曲彦斌

本文作为《辽宁文化通史》(增订版)二十卷本的总前言,有必要向读者做个简要的基本说明。一是从九卷本到增订版二十卷本的简要回顾;二是经验的总结与理论的准备;三是选题的框架结构;四是专题卷部分的“点阵”与“阵点”;五是撰写体例与方法;六是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一、 十五年三代人:从九卷本到增订版二十卷本的简要回顾

九卷本《辽宁文化通史》从动议、编纂、出版,到如今二十卷本增订版的问世,整整历时15年光景。

《安徽文化史》和《上海文化通史》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出版,当全国第三部地域文化史《齐鲁文化通史》于2004年问世之后,经过一番酝酿,笔者于2005年初夏向省领导提出启动编纂《辽宁文化通史》工程的动议,获得多位省领导的首肯,批复“尽快启动”。同时,这个动议立即获得了学界的赞同,尤其是以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为领军人物的历史学家们的积极响应和实际支持,他们认为这是辽宁文化史上的一个盛举。

在各界人士和全体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大约5年时间,继安徽、上海、山东之后,国内第四部省(市)地域文化史,九卷本的《辽宁文化通史》于2009年12月面世。《辽宁文化通史》面世后,获得了有关方面的积极肯定、评价和鼓励。

各位学者在编著九卷本《辽宁文化通史》的过程中,有感于山东继《齐鲁文化通史》之后继续出版了百卷本《齐鲁历史文化丛书》,认为辽宁历史文化资源深厚,远非一套九卷本《辽宁文化通史》所能囊括,便接着酝酿、筹划辽宁文化史的诸多专题史研究。于是,自2010年起至今,经过大约三代学者近10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如今二十卷本增订版《辽宁文化通史》的问世。

至于能否像百卷本《齐鲁历史文化丛书》那样,接续编著出版百卷本《辽宁历史文化丛书》之类,还应反复酝酿、筹划、动议、设计和撰写。

二、 总结经验与理论的准备

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亦在实践中充实、提升和更新。对于《辽宁文化通史》的大部分作者来说,虽然对本土文化史研究有一定的积累,但还需要相应的更适合自身实践的地域文化史理论作为指导。因此,从九卷本《辽宁文化通史》的酝酿、动议、编纂到出版的全过程,始终伴随着有关地域文化史理论的探讨和研究。

作者们借鉴安徽等省市先期出版的三部地方文化史,深入总结《辽宁文化通史》的编著实践,获益良多。在2018年“首届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高层论坛”上,笔者谈了五点至今仍继续思考的一得之见。

一是掘隐发微温故推新

一定要把握地域文化形成的源头和主脉,由此方能进而探析历史走向的规律性特点。在温故知新的同时,要有新视点下的新发掘(以往被历史淹没的人物、事件等)、新评价和新发现(如考古发现)。

二是关注本地独有,兼顾左邻右舍

关注并联系相邻地域文化的历史源头、主脉之于本地域的相互关系,亦即相互关联与影响,异与同及其成因。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不仅仅直接涉及、关联吉林,甚至关涉关内的“燕文化”。

三是关注海外视野

文化老人周有光以其晚年形成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提出了一个具有“文化启蒙思想”和时代性意义的重要命题——“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要从国家来看世界”。研究地域文化,同样也应有这种世界眼光,“要从世界来看辽宁”,也就是要把握地域文化的海外视野。《辽宁文化通史》的专题卷,作者们主要以辽宁与海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为主线,记述历史上海外华人视野里的辽宁文化、历史上外国人视野里的辽宁文化、历史上海外与辽宁的文化交流等。

四是以实例“点阵”进行贯通

在把握整体结构、历史大事件、大问题和进行“宏大叙事”的同时,应关注众多微观的实践与问题,关注本地社会生活、文化史中的细微事项。见微知著,以众多生动的典型事例构成社会生活、文化史的实例“点阵”,记述、展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史概貌。

五是突出标志性地域文化符号

一定要把握筛选、确认标志性地域文化符号的原则,标志性地域文化符号形成的约定俗成性,构成标志性地域文化符号的要素,从而切实地展示标志性地域文化特点。一部规范的地域文化史,如果不归纳出具有标志性的地域文化符号,应当说是很遗憾的事情,是缺憾。

想到了未必做得到,意识到应该付诸实践的事情,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如愿地践行。二十卷本增订版《辽宁文化通史》的编著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这一过程业已成为过去时,但相关理论的探索却应继续和深入。

三、 选题的框架结构

二十卷本增订版《辽宁文化通史》的基本框架,采取了在修订、调整九卷本通史体既有各卷的基础上,增加半数以上的专题卷这样一个“通”“专”混编的框架结构,意在两者兼顾。因而,统名之《辽宁文化通史》(增订版)二十卷本。

其中,总卷保持主旨不变,通过删和增,重新编辑。通史部分删掉当代卷选题,重撰近现代卷;先秦至清代六卷,由原作者一一修订。同时,增设了《辽宁政区文化变迁史略》《辽宁近代城市文化》等十一个专题卷。

此外,编辑部另行编辑了一部作为二十卷增订版《辽宁文化通史》的一个补充,其整体是一部具有辽宁地域文化史概要性质,而又兼具推介增订版功能的附编,题为《辽宁文化史概要》。

如此这般,即为二十卷本增订版《辽宁文化通史》整体框架结构。

四、专题史部分的“点阵”与“阵点”

二十卷本增订版《辽宁文化通史》整体框架结构的编辑思想,基于笔者从事社会生活史研究实践梳理概括出的“点阵”与“阵点”理念。这个理念是笔者撰写的《中国经纪人史》付梓之际曾经做的一个梳理。摘示如下:

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轨迹,亦非毫无来由的平面或截面图。历史是时空交错的多面体,是立体而且多维的存在。作为一种数学抽象的空间点阵,是指原子、离子或分子等组成晶体的粒子在三维空间中形成有规律的某种对称排列。个中,若以点来代表组成晶体的粒子,那么这些点的空间排列即为空间点阵。点阵中的各个点,则称为阵点。1850年,法国晶体学家布拉菲(A.Bravais)曾经用数学群论的方法推导出十四种空间点阵,即: 简单三斜、简单单斜、底心单斜、简单正交、底心正交、体心正交、面心正交、简单六方、简单菱方、简单四方、体心四方、简单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根据其对称特点,它们分别属于七个晶系。如果把人类社会生活史比作“点阵”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史点阵”所应展示的,就是一个通过抉隐发微、正本清源而出现的点面交集、立体通观的“点阵”。历史以其不同历史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所产生的事物、人物(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以及各种关系的关联与制衡等要素)显现出的多维度、多层面的“阵点”,构成错综复杂的历史“点阵”。或言之,社会生活、社会史是以“社会史点阵”为基础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进程规则及其节点链接而来;社会史研究应特别关注那些由各种微观的具体的乃至一向被忽略的社会事物、事件和人物构成的“社会史点阵”。 “抉隐发微、正本清源”,在于还原、辨析和解读“阵点”,进而“点面交集、立体通观”地廓清并解读其所处纷繁复杂交织而成的“阵点”。这个社会史的“历史点阵”,亦可根据需要“透析”为简单三斜、简单单斜、底心单斜、简单正交、底心正交、体心正交、面心正交、简单六方、简单菱方、简单四方、体心四方、简单立方等不同类型的点阵,乃至如不同层面专门史的“历史晶系”。(1)曲彦斌.《中国经纪人史的“关键语”与社会史研究的“套路”——关于社会生活专门史研究及书写方法的思想轨迹》,《文化学刊》,2016(10).

运用于《辽宁文化通史》增订版的实践,亦即前文提到过的,以众多生动的典型事例构成社会生活、文化史的实例“点阵”,记述、展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史概貌。

本次增订十一个专题卷,如何选定其作为“阵点”专题卷选题,笔者在实践中颇费了几番思忖和周折。在九卷本出版之前,笔者即开始与通史作者乃至更多的学者反复探讨。辽宁省历史文化资源如此丰厚,在有限的篇幅内,一部通史不可能全覆盖,那么,优先选什么选题,孰先孰后,需要设定什么优选原则?实在令人大费周章。笔者在反复征询学界内外人士的基础上,设定了一个稍有弹性的优选原则。这就是,优先选取省内外暂未进入地域文化史视野的重要选题,如政区文化变迁史、环境文化、近代城市文化。再即优先选取具有辽宁本土特色在海内外影响较广的选题,如牛河梁与红山文化、辽宁近代工业文化史、辽地二人转;或是一向未予足够关注的,如辽宁式铜剑文化。还有,虽非辽宁特有,但是具有本土特点而在本土一向关注不够理应发掘的,如辽宁海洋文化、辽宁名士与世家。同时,还不得不受作者资源的限制。尽管笔者遴选作者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省内,但由于信息有限等原因,有些颇富新意的选题,如海外视野的辽宁文化,一时难以觅得合适的作者,无奈只有割爱。书到用时方恨少,士将荐选更叹稀也。

本次增订的十一个专题卷的选题,几经周折反复,几乎完全“颠覆”了最初设定的选题,甚至有的选题作者亦几番易人,便是基于上述缘故。

五、体例与方法

就中国古代历史的事实而言,中国古代史的“国别体”史书记述的内容,实即后世的地域历史。当今的辽宁地区,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地区最早为冀、青两州之城, 夏商为幽州、营州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辽宁地区设置辽东、辽西、左北平郡,两汉、三国时隶属幽州,西晋隶属平州,东晋为营州,隋朝时置辽东郡、柳城郡、燕郡,唐朝时在安东都护府的管辖下,辽代为东京道、中京道,金代为东京路、北京路,元代置辽阳行省,明代时为辽东都司,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发祥地。

地域文化史的撰写,需要遵从史书体例。

史书体例,大体有六种,诸如,(1)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如《左传》;(2)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纪传体,如《史记》;(3)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首创于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纪事本末体;(4)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的国别体,如《战国策》;(5)以自古及今不间断地连续记叙历史事件的通史体,如《史记》;(6)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的断代史体,如《汉书》等。《辽宁文化通史》的第二卷至第八卷,主要是以通史体为主干,同时根据具体内容的实际在微观上灵活地兼容其他史书体例,各卷不一。

也就是说,采用“通史体”(如《史记》)与“断代专题”相结合的记述方式。亦即各卷的总体结构以“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为总纲,同时各卷在具体内容上又参照“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中国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对事件、事物和重要历史人物设专题记述的综合性写法。

就史书的内容而言,有专门史、专题史之类。专门史一词是近代出现的新兴历史门类,以某一特定问题、现象、学科在历史上的发展状况为记述对象编纂而成的史书,如文化史、经济史、商业史、战争史、军事史等等,即对一门学科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专题史,顾名思义,是指就某个特定题材对象撰写的专项历史著作。相对专门史而言,专题史更具微观性,更加具体化,是“点阵”中更为微观的“阵点”。

《辽宁文化通史》增订版的专题卷,选题的题材对象以微观事象的题材为本,属于本土文化史“点阵”中微观的“阵点”。

地域文化史的核心关键词,是“文化”与“地域”。《辽宁文化通史》的“文化”的概念,基于“大文化”的概念,根据史实突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辽宁地域文化的特点。同时参照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的定义所涵盖的范围,即“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以及,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一书发展了的泰勒的文化定义,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具体言之,主要关注社会文化的四个层面:(1)物态文化层面: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2)制度文化层面: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面: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4)精神、心理文化层面: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各卷内的章节主要采用专题形式划分。卷中各专题未能突出而又应予突出的人物事迹,可设人物专章处理。对于有争议的人物、事件等,应采纳共识性结论,并于页下注中予以说明。存疑的内容,亦如此处理。

六、 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一是,先秦至清代六卷的修订,采用“通史体”与“断代专题”相结合的记述方式。各卷的总体结构以“编年体”为总纲,同时各卷在具体内容上又参照“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对事件、事物和重要历史人物设专题记述的综合性写法。增订版的专题卷,注重专题的历史轨迹,专题史兼用“通史体”与“断代专题”相结合的记述方式。

二是,统一体例规范而允许有个性存疑的不同见解。在统一体例规范的同时,尊重作者发表学界共识以外的个人一得之见或存疑意见,统一置于页下注,供读者参考。

三是,书稿的审订。按惯例,总主编主要负责确认主导思想,设计整体框架、体例(撰写方法),设计和调整选题,并据此审稿和终审。各卷的专业审稿人主要审订书稿中的史实内容。

各卷的审稿安排。《辽宁文化通史》第二至第八卷分别邀请了李世愉、徐彻、焦润明、赵玉宝、武玉环等有关领域学者作为主审专家审订书稿,本次的修订稿未另安排重新外审。第九至第二十卷,分别由刘贵福(《辽宁文化通史近现代卷》《辽宁近代工业文化史》)、李尚英(《辽宁清代流人文化》)、王巍(《辽宁式铜剑文化》)、焦润明(《辽宁近代城市文化》)、黑龙(《辽宁政区文化变迁史略》)、田建文(《牛河梁与红山文化》)、赵光珍(《东渤西黄:辽宁海洋文化史》)、王铁军(《辽宁环境文化概略》)主审,其余的《辽宁名士与世家》《辽宁锡伯风情史略》《辽宁方言及地名》《辽地二人转》四卷,由曲彦斌主审,总卷和附编未另送外审。

四是,鸣谢。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由大约三代学人共同撰写的增订版二十卷本《辽宁文化通史》杀青付梓,对于辽宁地域文化史来说,堪谓完成了一项名山工程。

值此之际,特别感念2008年对本项目首肯与支持的时任省委副书记王万宾等省领导;著名作家、省人大原副主任王充闾同志,著名书画家、曾有“文化省长”美誉的辽宁省政协原副主席林声同志的厚爱与支持;著名学者彭定安先生的热心关注,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等学者的积极参与;著名明清小说专家林辰先生、著名的古籍版本目录学家韩锡铎先生的助力;周溯源、赵世瑜等著名历史学家的积极评价和鼓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鼎力帮助与支持,等等。《辽宁文化通史》(增定版)二十卷是各界人士共同完成奉献给辽宁热土文化史的名山工程。向各界各位致以崇高的敬意、谢意!并再次感谢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给予的鼎力支持!

作为总主编,非常感谢全体作者的精诚合作!

五是,诚请批评、指瑕。《辽宁文化通史》从九卷本到增订版二十卷本,若大一项工程,囿于总主编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不免有舛误之处,诚请各界读者批评、指瑕,以期来日修订时一并改正。笔者代表《辽宁文化通史》工作团队的各位,再次表示诚挚的谢意。

庚子年初夏 记于沈阳城北书斋邨雅堂

猜你喜欢
文化史通史辽宁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炽盛与深化——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五年历程(2010—2014)
辽宁舰
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凸显价值:文化史教学的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