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2021-03-07 19:11凌礼清
文化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耕劳作文化遗产

凌礼清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国家,人民对于农耕劳作有着独有的理解和情怀,农耕中孕育出特有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而在如今的工业化社会中,传统农耕方式也逐渐转变为工业化生产,缺少了农耕交流,进而脱离了劳动群众,人民对于传统农耕劳作所孕育出来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而中国传统优秀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上千年生产生活的结晶,要不断重视并加以传承,才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1]。

一、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概念认识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基于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数千年前,中华民族先民们在中华大地上进行农耕劳作,从劳动中获取生产资料,进而解决温饱问题,这种“蕴含着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互助等哲学意蕴”的农耕方式,承载着农民对于农耕的期待与美好的向往。时至今日,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继承了农耕为先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幸福摆在首位。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脱胎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乡村祖祖辈辈的生活生产实践,在此基础上有机耦合了传统儒道文化的重要思想,是乡村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将通过强大的文化内隐而代际传递。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分为三层,由表及里地囊括了农民在农耕劳作中的观念与实践。第一层是物质文化,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传统农耕的物质内容,包括了农民在农耕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一系列具体物质,即劳动工具、劳作设施等。第二层是制度文化,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传统农耕的制度体现。通过农耕劳动,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不断深化,通过四时节气养成应时而作的劳作习惯,进而延伸到社会领域,明白顺势而为的往来利益,内嵌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人情世故。第三层是民本文化,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传统农耕的民本观念。农耕劳作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农民得以生存,以民为根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持续在乡村世世代代。在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社会形态当中,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民本文化影响了群体共通性,从而形成了集体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上升为国家认同感。

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始终刻印着中华民族的农耕精神。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当今仍发挥着潜移默化作用,其时代价值表现为:辛勤劳作的行为准则,谦逊平和的道德规范和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2]。

(一)辛勤劳作的行为准则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农耕历史悠久。农民对于农耕劳作的浅层文化表现在辛勤劳作,并践行其行为准则。为了生存与生活,农民扛过饥荒灾难,抵御战争纷乱的关键在于辛勤劳作。古代封建社会,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相对简陋,传统农耕无法满足人人饱腹的需要。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正是通过制民之产,辛勤劳动,满足了百姓基本的生活条件和稳定的生活环境,遵四时应人和,以至于民心安定。农民通过个体力量,相互结成集体宗族,不断克服困难。

当今社会,一夜成名的暴富心态和放纵享受的躲避心理冲击了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并且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也困于一定的乡村场景才能浸润,内外受阻的情况下,人民对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辛勤劳作精神无从谈起。这种浮而不实的思想作风严重影响了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发展,误导民族群体不切实际的价值观[3]。正视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作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连绵不断,自强不息,正是靠着辛勤劳作的质朴本性才得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二)谦逊平和的道德规范

历史经验启迪后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华民族自古就倡导谦逊内敛与爱好和平,正如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中庸之道在于顺应规律,也就是农耕文化中让万事万物得以养育,应时而作,不过分不强求。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体现着不擅自为之的平和。这些儒家与道家的道德规范深深影响着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实际生活中,谦逊有礼得以亲亲友好,平和有范得以往来有序。

今日今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体量大,经济发展快。但是受到近代外来侵略和现代发展唯经济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缓慢,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谦逊平和力量微弱,甚至变成了自卑与无能的代名词[4]。然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顺势而为的,从来没有改变谦逊平和的特性,正如讲究地域包容性的农耕文化交流,进而形成社会生活中的谦逊有礼道德规范。

(三)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一定群体中相互认可与遵循,产生集体认同感和家国情怀,从而形成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这就是优秀传统农耕核心文化。“之所以肯定农耕文化中的‘自信’元素,就是由于在科学技术尚未成熟之际,广大农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准确判断时节,依照时节完成耕种,实现自给自足,这无疑是一种具有‘自信’的文化,体现了农耕文化中的精髓。这种自信所带来的的成就感,是一种无形的鼓励。”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相信人定胜天,克服天灾地害的勇气足以激励人民。并且“中国的农耕文化、传统文化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美好享受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根脉上就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本性,与天地自然相互沟通,与人类社会相互交流,继承并发扬民族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屹立在世界东方[5]。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农耕社会中,农耕文化有利于激发人民大力发展农耕,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在当代,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一侧,邦以民为根,国以人为本,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文化自信和人民自信。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带来的人文精神,不仅激励了人民对于三农的强烈关注,也促进了对国家的认可热爱。

三、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路径

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必须加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探究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路径,让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活起来与火起来,有利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考验中,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传承发展提升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一)保护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

保护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是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首要前提。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是人民了解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直观手段,更是镌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历史财富。

1.挖掘与保护农耕文化遗产资源

农耕文化遗产资源散落于乡村地区,辩证看待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宝贵智慧和珍藏价值,才能深入挖掘与保护。要全面普查制定全国农耕文化遗产名录,了解农耕文化遗产情况。依据全国农耕文化遗产的数量、规模、当地环境、历史发展情况等元素分地区整理。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乡土基层单位,是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须深入当地传统村落,研究建筑设施、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等资源,探析分布规律[6]。

2.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从根本上保障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具有长效保护作用。首先,出台制定传统农耕文化保护法,从制度层面保障文化利益,保护农民权益。其次,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和保护责任,成立传统农耕文化保护领导小组,全方面考核工作,并设立办事处与驻立点,统筹农耕文化遗产的监督与服务,提升服务。最后,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人民多方面自发保护农耕文化遗产,加强乡土文化培养。

(二)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容

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容是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必要途径。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容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指引,也要兼容地方文化特色,才能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1.高举先进文化旗帜

思想是先导,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容从根本上要高举先进文化旗帜。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正确政治立场,剔除农耕社会的封建腐朽思想。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等层面的价值有许多共通之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传统农耕文化认同感。”

2.兼容地方文化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区各不相同,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容要兼容地方文化特色。梁漱溟说,“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情怀本来就是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部分。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容将地方文化特色吸收融合,适应当地文化体系,扎根地方文化脉络。

(三)加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育

教育是传递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知识的关键途径,也是构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重视社会教育的引导

社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是宣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天然联合体。正向宣传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作用,悄然沁润社会群体的价值共通性。聚焦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元素热点,引起开放讨论,深入探索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存在价值[7]。重视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社会层面的正向影响力,引导社会群体增强历史底蕴,提升文化自信心。

2.重视学校教育的塑造

学校教育是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的执行者,是开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将有关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容编入教材,使学生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开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增强知识趣味性与有效性,将文化知识与外在场景相融合在一起。鼓励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入研究,在了解基本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有志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深化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8]。

3.贯彻家庭教育的培养

家庭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是培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良好沃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往来情谊,分享传统农耕文化的趣事乐谈,形成良好沟通氛围。将与传统农耕文化相关的服饰、建筑、器具等物品一一仿制,增强文化趣味性与实践性。关键是不断启迪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经验与智慧,体验农耕文化民俗活动,加强家庭文化教育的价值共同性,深层次培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接班人。

四、结语

新时代环境下,深化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价值及其传承路径的认识,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是民族群体振兴文化自信的关键一步。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蕴养民族精神,赓续民族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辛勤劳作的行为准则,谦逊和平的道德规范和奋发向上的民族特性,逐步构建了优秀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价值理念、社会秩序及家国操守[9]。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将保护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容和加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等路径相串联。

猜你喜欢
农耕劳作文化遗产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春暖劳作花相伴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