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理性审视与对策研究

2021-03-07 18:00乔兴媚姜志坚徐春梅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乔兴媚 姜志坚 徐春梅

(四川开放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然要求。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课程思政被不断提及并写入教育部文件,已成为高校推进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教师队伍中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抓好专业课教师这个关键群体,将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探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对推动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时代之需:准确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

课程思政是适应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要求的举措,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

(一)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旨在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承担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即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职院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进一步强调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良好教学方式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充分展现知识内容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

(二)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变革教学思维的必然选择

课程思政建设是强调一种教育思维,即要求在每门专业课程中都要呈现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整体性把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三)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有效途径

课程思政旨在挖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元素,将这些元素与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相融合,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其政治素养、思想素质与道德水平,实现高职院校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导的育才与育人功能的统一,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换言之,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既要立足专业课程教学,更要重视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育人,从而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二、时代之责: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

(一)全员育人——高职专业课教师之责任担当

高职院校及其教师要秉持“大思政”教育观,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从全局各方面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这种教育观要求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工自觉肩负使命,共同参与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培育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育人不单是以思政教师、辅导员为代表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思政队伍的职责,更是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这就要求高职专业课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教育自觉履行育人的责任担当。课程思政建设涉及众多部门主体和所有专业课程,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核心是全体教职员工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需要各主体之间协同互补、课程资源共享,实现课程互动、理论与实践互通[4]。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应基于高职院校整体的培养目标、育人目标,激发自身的内生动力,积极参与全面育人工作,有效地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正确的价值导向结合起来,把育人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

(二)全程育人——高职专业课教师之执行能力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专业课教师是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人才培优的核心力量之一。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提质培优”评价体系中最关键的要素。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基于办学和育人的目标导向,其首要目标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

高职专业课教师肩负既教书又育人的重要职责,通过课堂教学讲授专业课程,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和各种教学方法中,帮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又能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增强道德修养。这就要求高职专业课教师通过自身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优秀品行示范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渊博知识、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知识传授和课程思政融为一体,尤其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由外部的、说教的形式转向内在的、共情感染的形式,从而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价值观和政治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执行能力,即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运用、案例选择、指导实习等各个环节,都能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具体教学环节,特别是在学生技能习得的过程中,能够指导学生的技能形成并与其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结合,从而培养既符合时代所需又具备个体自主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三)全方位育人——高职专业课教师之综合素养

课程思政着力构建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其实质是弥补传统思政课程的单一直线型的知识灌输,树立各门课程全方位育人的模式。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专业课教师通过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融入教学与实践之中,帮助高职学生正确看待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融入时代发展要求,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召唤下绽放个人青春梦想。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表面上看是由培养单一的专业性人才转向培养跨界交叉型的人才,实质上则是要求高职教育回归或加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加强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从单纯的育才转向育才与育人的统一[5]。专业课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类型,高职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挖掘课程内含的科学、道德、思想、政治等元素,充实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包含知识传授和技能养成,而应涉及个体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育人。对于高职专业课教师而言,做好全方位育人的基础是自身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如掌握专业知识的最新动态及产业发展的新态势,熟悉国家政策理论,提升人文素养等。专业课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这不仅是新时代国家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更是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

三、时代之问: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意识有待加强

在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对课程思政不正确的认知或是认知出现偏差,将直接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不佳。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高职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尚没有形成深入的系统认知,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有待加强。有的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简单等同于思政课程,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因此将其归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是辅导员的责任。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课程是理工类、技能实践类课程,做不了课程思政,即使开展了课程思政,也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归根到底,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高职专业课教师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课程思政意识欠缺,未能将课程思政转化为教学的自觉行动。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打破自身固有理念的壁垒,才能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全学科、全方位、全功效的课程育人体系,否则会导致高职专业课教师在新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上出现偏差,不能承担起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使命要求。

(二)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元素能力尚需提高

课程思政的主旨是使每一门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肩负起育人使命。中国传统文化提倡文以载道,即教师通过讲授课程内容完成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使命。比如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教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对网络犯罪案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长期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技能掌握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而教育学生的相关工作基本由辅导员和学工教师完成,不少专业课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通过课程教学育人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如何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如何将育人元素“如盐入水”般地融入专业知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一些理工类专业课教师,本身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史类知识了解不多,就更谈不上通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以及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对相关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刻且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了。

(三)育德能力尤为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6]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经师”易当、“人师”难为,要做好“人师”育人,前提是要育德,只有培养的学生思想道德良好,才能为新时代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高职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效果息息相关。一些高职专业课教师抱着“上好自己的课,其他事和我无关”“上完课就走”的想法,这样就无法与学生做到真正的交流沟通,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可想而知。在网络化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其中不乏别有用心的文章和信息。专业课教师如果缺乏对大政方针的学习、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就容易出现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一旦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对此类问题的疑惑,教师由于正确解读能力不足,不仅会错失开展课程思政的好时机,甚至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由于0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呈现新特点,加之如恋爱、就业等事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压力,思政教育也需要有新思路、新对策。但专业课教师对这种新变化如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在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中就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四、时代之答:提升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对策

(一)树立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意识

具备良好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感是高职专业课教师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前提。只有具备了自觉育人意识的专业课教师,才能够自觉地把课程思政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

第一,课程思政建设要落地落实,取得真正成效,高职专业课教师就必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经师”,还是“人师”。教师只有在思想意识上实现转变,在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采用有效的措施加以实施。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对象、培养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专业课教师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复杂性,认真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消除认识误区,尤其是改变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轻价值引导的理念,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与学工部门的观点,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主体意识。第二,高职专业课教师要实现育人由应然主体向实然主体的转变,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育人元素,与高职学生产生共鸣,实现课程育人的功能;不断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充分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到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念等对高职学生终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和塑造他们的正确价值观。第三,高职专业课教师要主动把握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掌握企业文化与用人要求,在教学中渗透、培育学生适应社会、企业的正能量品质。第四,高职专业课教师要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个人政治素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建立课程思政意识,实现育人育心的教育目标。此外,高职专业课教师很多没有接受过专门、成体系的师范类、教育学培训,授课大多自成体系,而课程思政是新要求、新提法,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接受相关培训,提高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提高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执行能力

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执行能力主要是指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教师能够主动利用课程思政的逻辑思维,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要提高高职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执行能力,需要建立体系完整的教师课程思政执行能力培养培训系统[7]。首先,在理论知识方面,要结合不同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制定适应专业课教师成长的培养方案。开展定期常规学习,使专业课教师系统掌握思想政治基本理论、教育理论等,增强其将理论融入专业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培养中的能力,提升课程思政执行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加强高职专业课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鼓励和支持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项目申请与课题研究,对于优秀成果给予奖励,提高课程思政的创新能力,以科研尤其是教改项目促进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提升。其次,在实践操作方面,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经验交流与教学设计竞赛,这既可以为专业课教师提供练兵场所,又可以促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研究和钻研的主动性。同时,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的实践岗位进行学习和研究企业文化,把高职学生的未来岗位发展与专业课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将敬业、奉献、合作的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针对性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最后,在科学评价方面,高职院校要科学制定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将教师课程思政的成果作为职称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高职院校要着重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对于违背师德师风的行为,在教师评价中实行一票否决。通过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规范和激励教师在教学中为人师表、勇于探索、敬业奉献,做好课程思政。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综合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将课程本身的知识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既实现立德树人,又避免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要解决这个难点,关键在教师能敏锐地发现课程内容的“思政育人点”,通过挖掘、加工、融合,在课程大餐中加入合适的“盐”,使学生“吃的美”而“不觉咸”。

高职专业课程在知识体系和技能培养上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要依据课程特色,不断挖掘和梳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由于高职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高技术型人才,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人才培养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首先,高职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要基于教材的内容展开,提炼如工匠精神、理想信念、创新精神、责任担当、思维方法等育人元素。如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生开网店、做直播等内容时,可以将国家处罚网络虚假营销的法律法规和案例、诚信经营的案例、艰苦创业的案例等纳入课程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又接受了法治、诚信和创业奋斗的教育。其次,结合社会时事热点,把专业课教学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专业课程的内容巧妙结合育人因素。比如护理类专业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牢记神圣的职业责任。教师还可以将其他国家与我国的抗疫历程进行对比,使学生在现实中感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制度自信。

(四)打造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平台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诸如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等,都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环节,这为高职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出更多挑战,即教师不仅要考虑校内因素,还要考虑校外因素。比如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方的教师授课,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同样需要通过课程思政进行育人。这就牵涉到学校、企业协同育人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打造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平台。高职专业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合作方的企业文化,及时关注学生校外实习实训情况,并将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与企业方达成共识,使学生感受校企一致的良好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育良好品行[8]。

构建协同育人平台需要高职专业课教师积极依托企业的校内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工作室等,与企业的能工巧匠共同打造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教学方案,既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也要将学校的育人要求贯穿校企合作全过程,推动建设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