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思维的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探析

2021-03-07 17:02黄静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9期
关键词:信息反馈教育者素质

黄静婧

(广西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网络社会使人类进入了以网络人际互动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新时代。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增强了主体性,拓展了交际范围,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也出现了网络交往中的道德失范、社交焦虑、认知倦怠、自我认同危机、交往成瘾、网络犯罪等问题。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取舍、 利用和创建网络交往关系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是网络时代的重要实践课题。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紧密相连,而且与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相互影响。因此,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的培养要运用系统思维来统筹规划,科学处理好各项培养环节的关联性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性,力争取得最佳效果。

1 运用系统目的性思维,彰显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的双重价值

“目的是系统的一种未来状态或状态集合。即这种未来状态对系统具有吸引性,系统经过运动演变可以达到,一旦达到目的态,就会保持目的态的趋势或力量。”[1]运用系统目的性思维来进行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需要首先明确培养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进行各项培养工作。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的目的是集国家和个体的统一体,彰显国家和个体的双重价值,即既要满足国家的需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服务,又要立足于对大学生个体需求的满足,关注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成长。

1.1 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要服务国家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大学生肩负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网络交往的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大学生所接触的网络交往对象复杂多变、鱼龙混杂,多元社会思潮和思想价值观念在网络中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国家也趁机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政治、文化的“殖民扩张”。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的阶段,极易受到网络交往中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影响,在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之间产生困惑,导致一些不良网络言行的产生,甚至出现反党反国反社会的极端思想和行为。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和行为,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站稳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认识和辩证分析在网络交往中各种网络信息和交往人群,善于利用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有益资源,坚决批判和摒弃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反党、反科学、反社会主义的网络资源。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是为祖国输送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性工作,要置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整体格局中进行谋划,充分整合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来增强培养的实效性。

1.2 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要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要以生为本,关注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问题和困惑,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问题和困惑主要包括如何在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中进行身份与角色的切换,如何兼顾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如何促进真实自我与网络自我的和谐发展,如何科学合理运用网络交往促进自身发展等。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育的关注点是“要把网络人机互动、网络人际互动与网络自我互动,这些表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网民互动方式进行整体考察,明晰其中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关系”[2],寻求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自由全面发展之路。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的落脚点是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能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等方式,主动提高自身的网络交往素质和自觉纠正错误言行的实践活动。因此,教育者要调动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大学生创设自我教育的平台和机会,比如,选拔和培养大学生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主体,鼓励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上交流互动等,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 运用系统整体性思维,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整体谋划

整体性思维是系统思维的基础性思维。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的培养是由多个部分有机联系组成的整体,要运用系统整体性思维对其进行认知和分析。

2.1 从培养的客体看,把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构

大学生个体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有学者指出,“人在现代性社会中的实践方式一般表现为人的经济存在、政治存在、文化存在、社会存在、技术存在、生态存在和法治存在。”[3]大学生也是多种存在有机结合的整体。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要关注大学生各方面存在的需求以及在网络交往中的表现方式,以此确定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全面发展。比如,大学生作为经济存在,在网络交往中会产生网络消费、 网络贷款、网络创业等行为。教育者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理性的网络消费观,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金融安全防护教育。大学生作为政治存在,在网络交往中会涉及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认同等方面。教育者要尊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明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有关政治的网络舆论,帮助大学生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等等。

2.2 从培养的主体看,要实现全员育人

当前,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基本上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承担,培养工作存在着局部化和部门化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培养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4]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应把高校教职员工、社会网络媒体和公众人物、家庭成员、大学生自身都带动起来,实现全员育人。具体来说,学校应通过网络交往途径实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心理育人等。社会网络媒体和公众人物应在网络中传播正能量,并与高校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平台一起,共同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家庭成员应多通过网络交往加强亲子、家校之间的沟通联系; 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提高网络交往素养,并正面影响周围的同学和群体。总之,各种与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相关联的主体都应增强整体观念,从大局出发,确保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寻求各培育要素的关联性,促进各培育要素通力配合,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建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的最大教育合力。

3 运用系统层次性思维,构建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的立体结构

层次结构性是系统的一种基本特征,整个世界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构成的系统世界, 系统内部包含着无限多的层次[5]。我们要运用系统层次性思维,厘清系统的层次结构,既要把握系统纵向层次关系,也要注意横向层次关系,合理建构立体化的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育结构。

3.1 实现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系统各要素纵向层级的逐层把握和有效衔接

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可以划分为知识层、 情感层、意志层、信念层、行为层5 个层次,与此对应的培育系统也可以从知识培育层、情感培育层、意志培育层、信念培育层、实践培育层5 个层面来划分。知识培育层主要使大学生了解网络交往的知识和行为规范,让大学生明辨网络交往实践中的真假善恶美丑,知道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不该做,以此规范和指导自身的网络交往实践。这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的起点。情感培育层主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和增强与网络规范相一致的情感,改变与网络规范相悖的情感。情感在大学生践行网络规范时起催化和强化作用。意志培育层主要帮助大学生形成在履行网络规范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毅力。意志是大学生持之以恒坚持网络规范的保证。信念培育层主要塑造大学生对网络规范的内心信仰,从而形成践行网络规范的强大动力。信念培育是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网络品质的关键。实践培育层主要让大学生通过经常性的锻炼和修养,在网络交往实践活动中养成网络习惯。这5 个层次逐层递进,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的目的。

3.2 对大学生实行分类指导

大学生受先天遗传、家庭环境、成长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性格特征、能力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和行为有显著差异。因此,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也要根据不同类别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因材施教、精准指导,从而保证教育的有效性。比如,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大一和大二学生,教育者要特别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让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注意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网络安全; 对于经常运用网络交往获取求职信息的毕业生,教育者要引导毕业生正确筛选网络中的信息,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教育者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避免沉溺于网络交往中的虚拟角色而迷失真实的自我,产生无法认清现实自我和网络自我的社会化问题;对于部分经济富裕的大学生存在的在网络交往中放纵自我的情况,教育者要对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总之,教育者只有通过实证调研,掌握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不断变化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实事求是地实施有差异性和层次性的教育,才会有的放矢,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素质。

4 运用系统信息反馈性思维,调控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工作

反馈是控制系统发展的高级形式。“从输出端反馈回来的信息同输入信息相加是正反馈,作用是激励对象,强化和放大输出行为;反馈信息和输入信息相减是负反馈,作用是抑制对象,弱化和缩小输出行为。”[6]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工作运用系统信息反馈性思维,应把培养系统输出信息再引入输入端,即教育者要根据大学生对培养工作的效果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

4.1 教育者要锻造信息掌控能力

教育者担负着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的主体责任,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教育者首先要树立信息反馈意识,把大学生对培养工作的信息反馈作为改进工作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掌控能力,熟练运用在大学生中使用率很高的QQ、 微信等网络交往工具,对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搜集、识别、选择、整理、评估、传递和创造,把握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舆情演变的基本规律,善于从网络交往信息中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苗头能够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

4.2 培养工作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

信息反馈渠道通畅,教育者就能及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出科学的教育决策;信息反馈渠道堵塞,教育者就不能及时接收大学生所需所求的信息,培养工作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工作要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既与信息反馈的主客体有关,也与信息反馈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有关。首先,信息反馈的主客体要意识到彼此之间是主体间性的共在关系,彼此之间的活动是主体间性的交往活动。也就是说,师生之间在网络交往中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当前,有的大学生畏于师道尊严不敢主动与教师进行网络交往,有的在与教师的网络交往中显得消极、被动。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仍然用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去教育学生,不愿意主动对学生公开自己的网络交往方式,这些都成为堵塞信息反馈的重要因素。其次,信息反馈通畅需要有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好的硬环境主要指具备进行网络交往素质培育的各种硬件设施,以及在校内实现教学、科研、生活场所的高质量网络全覆盖。好的软环境主要包括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健全的校园网络规章管理制度等。目前,部分高校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的软硬环境还不够理想,亟待改进。

4.3 培养工作要促进大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反馈

教育者获取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的信息反馈一般有两种渠道: 一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建立网络交往关系,在网络交往的过程中观察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二是通过大学生参与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平台的实践活动来获得信息,比如,通过分析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推文后的留言和互动、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交往平台讨论区进行的发言、大学生参与易班活动中的表现等。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能够自主决定何时参与、何时中断网络交往。如果大学生在这两种渠道中都表现得消极被动,教育者就很难获得有效的信息反馈,也就不利于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培养工作要激励大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反馈。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教育者通过主动关注等方式成为大学生的“圈内好友”,融入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中,就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评论交流和答疑解惑,对大学生的所需所求尽全力帮助解决,提高自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使大学生愿意和自己建立亲密友好的双向互动关系;第二,以大学生为本,优化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平台的“用户体验”,提高大学生对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平台的点击率、浏览率和参与度;第三,通过奖励和惩罚措施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的网络交往活动。奖励是正反馈,目的是肯定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正面的思想行为状态,激励大学生发扬光大;惩罚是负反馈,目的是否定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负面的思想行为状态。教育者可以在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中设置勋章激励、 虚拟货币激励等激励策略,对大学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给予奖励,反之给予惩罚。

5 运用系统开放性思维,优化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养的环境

一切系统都具有开放性,需要并能够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等。网络环境的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对大学生接受网络交往素质的培育起到渗透性和自发性的抑制或催化作用。大学生接受教育信息是要以周围的网络环境作为参考和印证的,因为大学生是处于网络环境中的个体,或者说他是以某个或某些网络群体成员的身份存在的。运用系统开放性思维,提高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的培育效果,必须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大学生网络交往环境。大学生网络交往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划分,可分为社会网络交往环境、高校网络交往环境、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环境。大学生网络交往环境的优化要“做到大环境与小环境有机统一、宏微观照、相互促进”[7]。

5.1 优化社会网络交往环境

社会网络交往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和网络交往素质培育的社会网络环境。各种教育主体要努力营造网络秩序安定有序、 网络风气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防止低俗消极的价值观和反动言论在网络中泛滥,反对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思想殖民主义”。优化社会网络交往环境的措施主要包括4 点:一是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从观念上规范和调整网民的思想和行为;二是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从制度上规范和调节网民的思想和行为; 三是要加强网络技术控制,从技术层面去控制网络信息污染和网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四是要加强网络文明语言建设,从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和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语言等方面来提升网民素质。网络道德建设、网络法制建设、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文明语言建设,这四者各有功用,缺一不可,统一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的实践中。

5.2 优化高校网络交往环境

高校网络交往环境是与大学生直接联系的环境,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可控性比较强,有利于环境的优化。优化高校网络交往环境的措施包括:第一,完善校园网络规章管理制度。校园网络规章制度是校园网络管理的依据。高校要以国家网络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的网络管理条例为基础,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特色和需要,制定相应的校园网络规章管理制度,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两个层面对校园网络环境的净化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确保校园网络管理的每项工作都有规可依,提高校园网络的管理水平。第二,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是依托校园网络的一种新型校园文化,比传统校园文化在时空上的覆盖面更广,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网络交往环境优化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校园网络文化作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实践活动建设等方面。

5.3 优化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环境

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虚拟社群”,是大学生有较大范围聚集的网络场域,是网络交往中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微观环境。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指由大学生依托网络交往工具自主发起、 自主运作和自主管理的非正式组织。比如,大学生自发组织的网络兴趣交往群、网络老乡群、网络班级群等。第二种是由教育者依托网络交往工具发起,但运作和管理都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承担的网络交往群体,教育者只是在其中起到思想方向的把关作用。比如,学校的团学微信、易班平台等。对于第一种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由于是大学生自主发起和自主运营,并且绝大多数不让教育者加入群体,这样教育者就难以在这种群体进行思想引导,只能依靠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对于第二种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教育者应当把它看作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素质培育的主要微观环境,努力做到“真正创设有代入感、体验感的教育场景,推出有亲和力、吸引力的教育信息、融入学生基于自我经验的意义建构过程,构建教学融合、教学相长的育人环境。”[8]例如,对于情感交友类的群体,教育者要做到情理交融,通过情感关怀深入到大学生的心扉;对于教育培训类的群体,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资料共享、学习经验分享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等。教育者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行为的引导还可以从话题设置着手,主动设置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话题”,动态引导话题发展的方向,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话题讨论氛围,进而在话题讨论中形成良好的群体目标,达到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信息反馈教育者素质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作用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知识窗》第1期读者评刊表
《知识窗》第5期读者评刊表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