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月
(首都师范大学朝阳金盏学校,北京 100018)
音乐与美术均属于艺术范畴,可融合的地方较多。音乐中的音符,高低起伏、快慢相间,共奏出美妙、独特的音乐;美术通过变化与创造组合,创作出绚丽多彩的画面[1]。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实际上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以音符为色彩、以绚丽为线条,创作出一幅充满想象力的心灵画作; 而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画面色彩、线条、结构中能够切身体会到音乐般的节奏与绚丽。因此,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同美术学科相融合,带给学生美妙的感受,引导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在音乐与美术的融合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首先,对于美术教学而言,其教学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切身感受事物及艺术品独特的美,强化学生审美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各种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并积极创作,进一步强化学生艺术水平。通过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人类社会多样化文化现象,彰显人文性。通过认真、深入地学习美术作品,对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进行剖析,切身感受不同时代所表现出的独特人文精神。其次,对于音乐而言,其巧妙地利用有组织的音构建成听觉意象,音乐作品包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也能展现现实的社会生活。其中,声音是音乐这一独特艺术的核心,是音乐最关键的特征,因此音乐也被称之为听觉艺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切身体会艺术之美,震撼人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一定范围间的各种外在刺激的情况下,声音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说明了听觉艺术可以起到焕发情感、震撼心灵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时,学生听觉被刺激,且艺术具有通感的特征,可诱发其想象力,产生各种想象与联想,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视觉画面,进而从中获取深刻的感悟与美感。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诸多艺术形式被开发了出来,不仅让生活得到了丰富、美化,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幸福和快乐[2]。而在这其中,最常见的两种艺术形式就是美术和音乐,虽然二者在本质上有明显不同,但却存在共通性。现代教师可以把这种共通性利用起来,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为:在课堂上实施融合教学,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获得对美术和音乐新的美妙感受。美术与音乐的融合,可以使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显著增强,帮助其充分体会艺术的魅力。
音乐和美术都是艺术形式的一种,是人们思想感情的寄托。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欣赏来交流思想,艺术活动就是基于这种思想交流而展开的。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人们对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予以感悟,并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美术的美能够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深刻感受,而音乐的美能够让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内心情感得到升华,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艺术感悟。良好的音乐情境能够使学生情感饱满,充满想象力;在美术课堂上融入音乐元素,能够活跃美术课堂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人们要么利用眼睛获得艺术之美,要么经由耳朵获得音乐之美,这些均是感官把人所欣赏到的艺术美作用于心而产生的感受。这方面的认识,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出现,古人的“乐中有画”即音乐与美术融合的形式。比如,人们在对月光曲予以欣赏时,可借助想象获得如此画卷——美丽宁静和谐的月下海洋。又如在《日出·印象》中,作者通过对相互交错的线条予以采用,将画面的音律感和节奏感表现了出来,使人对清晨的朦胧感有更深的体会。除此之外,音乐和美术融合的课堂教学,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在音乐或是美术中的表现力。对学生而言,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较为抽象,也不好理解其中的音乐符号,而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则可直接经眼睛看到。同音乐相比,美术作品的形式更加具象,但其也蕴含抽象的表现手法,这一点与音乐相同,均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我们熟知的一些著名音乐家,如莫扎特,贝多芬等,其创作灵感很多时候都是从其他作者的美术作品中而来。例如,贝多芬在创作《英雄交响曲》时,就以拿破仑为创作对象,借助交响乐的烘托,再现了拿破仑取得战争胜利时的磅礴气势。同一时期法国著名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则是以画作的形式体现出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价值,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个时代群众对自由的追崇。
对于音乐而言,节奏与韵律感是关键所在。然而,节奏与韵律较为抽象,学生很难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而美术则是一种典型的显性表达艺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看到实实在在存在的点、线、面勾勒出的画面。因此,教师可以把音乐的抽象化与美术的直观性相融合,采取直观的美术方式对音乐概念进行描绘。
3.1.1 绘画线条与音乐旋律相结合
对于音乐旋律而言,音乐质感及灵活性是其主要表现。简而言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所在。对此,怎样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音乐旋律,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美术表现出音乐独特的性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准确表达音乐情感。例如,《沂蒙山小调》旋律悠扬,是对沂蒙地区美丽风光及人们美好幸福生活的歌颂。如何引导学生切身体会到这一歌曲旋律的变化,并对这一歌曲的整体基调进行把握呢?教师可以基于歌曲旋律的变化,将其描绘成线条。因这一歌曲旋律较为柔和,其描绘的线条表现出宽和、圆润。通过对线条的观察与分析,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歌曲旋律,有情感地进行演唱。
3.1.2 美术画面与音乐节奏相结合
音乐节奏形成不同音乐辨识度,不同的节奏会呈现出风格各异的音乐,准确诠释与表达歌曲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音乐节奏。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节奏较为抽象,如果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聆听来记忆音乐节奏,记忆会出现盲点。所以,需要利用画面感较强的节奏表达形式刺激学生的视觉,一旦被刺激,学生能够迅速做出节奏反应,强化节奏表现的吻合度。依然以《沂蒙山小调》为例,该歌曲中有一个特征是生动的节奏变换,能够激发听者的情绪。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拍子变换的情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图形来表现不同的节拍,比如,采用圆形表示三拍,三角形表示四拍,正方形表示八拍。根据不同图形绘制出谱子后,学生学习与演唱时可以进行参照。形象、生动的图形能够强化学生记忆与理解,帮助其整体把握音乐本身的格调。
3.1.3 色彩与旋律相结合
在《论艺术的精神》中,康定斯基曾提道:“色彩就好像一个琴键,眼睛就好像音锤,心灵就好像绷着弦的竖琴。艺术家就好像是拨动琴弦的手,一旦接触到琴弦,便会诱发心灵的触动。”正如其所言,音乐同色彩之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不仅能够真实地描述出物象,而且还能够彰显情感,完成艺术使命。例如,在“奏响色彩的旋律”中,色彩与音乐的共性特征是学习的重点,教师着重通过艺术之间的“通感”来指导学生了解色彩在绘画中的多种表达方式,切身感受不同色彩之间的差异。
3.1.4 线条、色彩与节奏相结合
一直以来,很多音乐家与画家均尝试着从彼此的艺术形式出发,深入探索两者之间不同的创作激情与灵感。美国著名现代画家惠德勒,其一生追求将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相交融,如作品《白衣少女》,则被称为《白色交响曲第一》;《茫茫之夜》称为《夜曲》等;他的创作作品中大多数直接引入了音乐术语、素材进行命名,如《钢琴房》《小提琴》《二重唱》。在这些作品欣赏时,学生往往会被各种视觉要素的不同组合所震惊,从强烈、舒缓、沉重、轻松的感受中被蕴含的韵律及节奏所深深感染,开阔其审美视野,强化其艺术感悟水平。
美术作品,是经过视觉感受直接影响人的精神情感,这一作用往往来源于作品精神内涵。而音乐则是同具象巧妙地融合,把音乐的美和客观事物的美相融合、再加上作者的想象与内心感受。
3.2.1 静止的想象
若说美术作品是一种静止画面,那么音乐能够把其变成流动的传奇。例如,在《牛车》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地倾听音乐,对水彩画《牛车》进行细致的欣赏,在音乐低声部缓慢而低沉的和弦烘托下,学生可想象到这一辆沉重的牛车在不堪重负的状态下依然坚持不懈地向前行走。同时,学生也能够想象到,负重前行的牛车慢慢地从远处走来,好似走到了聆听者的眼前,又慢慢走远、变黑,这就是乐曲力度变化的巧妙之处,能够引导学生想象到这一动态画面。
3.2.2 流动的想象
若音乐作品是一种流动画面,那么脑海中便可形成静止的转影。例如,《茉莉花》教学中,在黑板上绘制出旋律线条时,学生能够对乐曲的曲式结构一目了然。基于此,教师继续讲到:“现在我要将茉莉花开到手上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开放的? ”教师的手势图形画面随乐曲展开,经过看、听、想象,学生迅速回答道:茉莉花就像伞状般连绵起伏形态。教师通过忽高忽低的流动手势,向学生展现旋律线,也形象解读了作曲家创作意图。手势的设计十分讲究,通过多名学生讨论决定尾音使用接花状,以此来更好地表现出茉莉花的美,也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之情。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随着乐曲画出接住花朵的手势旋律线时,学生们都能够想象到这一画面——看花之人的感叹与不舍。
3.3.1 音乐导入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相较于知识来说,想象力无疑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有限,但想象力却能够将世界上的所有概括,其推动着进步,是知识化的源泉所在。”[3]音乐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是立足于想象而展开的,不论是在音乐的创作、欣赏,还是学习过程中均可见其影响。借助音乐导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种欣赏的意境中。
比如,在进行《音画欣赏》教学时,将一段欢快的音乐《喜庆胜利》播放给学生欣赏,要求其结合音乐情绪大胆想象,通过语言将一幅画描绘出来,在欣赏完音乐后,一些学生说是打了胜仗归来,另一些说是古代家中有人高中状元,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说是结婚时的喜庆场面……借助生动的音乐导入,并要求大家根据自己说的故事进行情景剧表演,如此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除此之外,音乐导入还能够把学生即兴创作的本领发挥出来。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大部分画家均有过如此体会,即当你创作思维禁锢时,突然听到一首动人心弦的乐曲,则会一下让人思想奔腾、思绪迸发。以《中国民族器乐曲》一课为例,在上这堂课时,为学生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要求他们先对音乐的情绪进行阐述,再将情绪结合起来,借助自己的想象,以国画的形式作画。一些学生凭借自己的感觉,把桂林山水图、靖西风光图画了出来,而有部分学生则借助各种色彩创作了一幅写意画。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能够很快了解其对音乐的感受程度,并借此检验自身的教学效果。
3.3.2 图画导入
利用图画导入,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身临其境,用心欣赏音乐[4]。例如,在《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江南水乡夜景图:亭台楼阁,湖面上泛着几只小船,灯火月明……学生置身于这如此优美的夜景中。这时,教师提问到:在这幅画欣赏时,你脑海中闪现了一首什么样情绪的音乐?有的学生提到了优美宁静的音乐,有的学生想到了《春江花月夜》,有的学生提到王菲唱的那首《明月几时有》。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公布正确答案。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图画导入能够快速将学生带入课堂所需的情境中去,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艺术之美。
初中音乐与美术相融合,以视听联觉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聆听与欣赏中切身感受,激发其想象力,促使学生脑海中出现各种奇思妙想。这样的融合教学,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创新意识较低的状况,为学生艺术创作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在《让世界充满爱》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黏土创作出各种人物形象,如白衣天使在抗击疫情、消防战士在救援灭火现场的场景等。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心态,教师可导入小段音乐,在音乐欣赏时想一想有哪些乐器,音乐家在演奏这些乐器时动作形态是如何的,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并指导学生对演奏者的动作与神态进行模仿。音乐元素的导入,有效调动了学生视觉与听觉,激活了想象力,进而帮助其创作出更多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
初中音乐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逐步强化其即兴创作的能力[5]。如在课后练习作业中,要求学生基于画面,独立创作一段音乐。教师先设定一个主题,要求学生自由发挥。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欣赏各种山水画,并确定音乐主题。山水画欣赏完后,学生可以独立创作音乐,如。
通过这样的联系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十分新奇,觉得音乐并不是触不可及的,自己也能够创作出各种乐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并且,在课堂之外让学生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进行学习、创作,能够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帮助其舒缓精神,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初中音乐与美术教学的融合,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及功底。教师对融合教学方法熟练掌握,也是任课教师所面临的挑战[6]。
初中音乐与美术教学的融合要有度,应当把握好尺寸,不得喧宾夺主。例如,引入歌曲名称时,尽量选择简单的绘画,最好是简笔画。不能使图画导入过多占有课堂时间,过多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课前精心准备,在课堂上予以展示,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美术不得占用太多的时间。同理,美术课上也要恰当地选择音乐,尽量使一小段音乐与美术课堂讲解的内容相匹配,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依托。
初中音乐与美术教学的融合要相互匹配,不得滥用。课前,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在恰当的时机融合两者。音乐与美术实际上是姐妹艺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言:“在我作曲时,心里总会勾勒出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因此,音乐教学中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地方,就可以利用图画予以表示。同理,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地穿插音乐,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7-8]。
音乐凭借其愉悦的旋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美术以清晰的画面以强化抽象音乐的形象性。所以,音乐与美术的完美融合,能够真正实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营造身临其境般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灵感,强化思维。所以,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应坚持音乐与美术融合的理念,将更多、更独特、更精彩的美术素材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审美能力与情趣,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