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倩,钟畅武,卢丛媚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高校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科研组织模式,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1]同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参与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技能合作与交流”。
广西有12 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各族文化底蕴深厚,文明绚烂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共同构建了多元的桂文化[2]。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区,也是我国进入东盟最便捷的通道。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民族构成、风俗习惯及历史人文方面有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2010年,正式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3年,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广西以开放包容的胸襟与东盟国家共建、共享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升华阐释与文化调适,实现文化传播的融合与发展[3]。截至2019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已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广西山歌随之唱响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技艺无国界。传统技艺在民族传承中无疑是有趣易行,人人可参与的平台与载体。从民族情怀上,推动传统民族技艺与新兴时代发展的结合,实现民族技艺升级,提高民族特色的附加价值,凝练广西特色传统文化,构建民族文化图谱,打造广西民族特色文化符号,让广西民族习俗、广西民族故事走进东盟国家;同时为东盟国家提供民族技艺平台,有来有往,“以艺会友”,肩负起构架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民族友谊桥梁。
民族技艺,指的是民间艺人或工匠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培养而成的一种专属于民族的技术或艺术,主要包括传统手工艺技术、艺术表演等。以下将从广西民族技艺特色项目、 东盟成员国民族技艺特色项目等两部分进行阐述。
广西传统民族技艺五彩缤纷、历史悠久,可从语言、服饰、歌舞、手工艺等多方面体现出来。广西传统民族技艺的传播,促进了广西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豪,使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4]。刘三姐文化、山歌文化、山水美景三者融合为知名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现已成为广西桂林的民族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塑造的典范。目前,广西传统民族技艺特色项目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等10 个城市,涵盖范围从歌舞到餐饮再到手工艺品,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相比以往曲高和寡的艺术路线,民族技艺源于群众,融于社会,辐射人数呈级次提升(在CNKI 知网及百度网站通过设置关键词“广西城市+民族技艺”获取相关内容,人口数据截至2018年来自Population Pyramid,汇总见表1)。
表1 广西民族技艺特色项目及所在城市人口
东盟有10 个成员国家,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民族技艺类型多样,民族文化七彩斑斓、百家争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官方数据,东盟成员国有1 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27 处世界文化遗产。广西与东盟成员国“以艺会友”构架文化桥梁的条件得天独厚。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格、风俗习惯等与东盟国家有诸多相似、相通之处,东盟成员国的民族技艺特色项目辐射人数显示出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在CNKI 知网及百度网站通过设置关键词“东盟国家名+民族技艺”获取相关内容,人口数据截至2018年来自Population Pyramid,汇总见表2)。
表2 东盟成员国民族技艺特色项目及所在国家人口
2006—2019年间,广西共有52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名录。其中2014—2019年,七年间入选国家级名录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15 项(项目内容来源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以下将此时间段的名录为例选进行分析,可知民族音乐舞蹈类8 项,占比为53.3%; 民族技艺类4 项,占比为26.7%;民俗节庆类3 项,占比为20.0%。通过数据获知,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民族音乐舞蹈类,这为讲好广西故事创设了主基调,也为搭建东盟文化桥提供了重要路径(项目内容来源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汇总见表3)。
表3 广西入选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2019年)
截至2018年,东盟国家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共有9 项,其中缅甸、泰国、文莱、新加坡没有入选项目。通过项目列表可知,东盟国家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除了老挝的木雕属于民族技艺类之外,其他各国的项目均可归类为民族音乐舞蹈类(项目内容来源于百度,汇总见表4)。
表4 东盟国家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8年)
前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国-东盟各国在公约宗旨下凝聚在一起,把中国-东盟文化的纽带拉得更紧。”通过将广西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名录,与东盟国家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名录进行对比,可以获知,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以艺会友,构建民族传承的文化桥梁具有天然的契合机缘及不可比拟的优势。
民族技艺离开校园,将逐渐失去传承的活力;反之,民族技艺走进校园,不仅能够丰富校园生活,而且也能在校园架构平台,通过中国学生与东盟国际学生“以艺会友”的方式实现传承,构建跨境民族技艺文化桥梁。
高等学校的学生数量及高层次文化构架决定了它是实现民族技艺传承的摇篮。高等学校学生数量庞大,如广西大学全日制学生为38 000 余人、广西民族大学全日制学生为12 000 余人、广西医科大全日制学生为20 000 余人等;而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数也同样不容小觑,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学生为17 000 多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学生为11 000 多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学生为13 000 多人等。与此同时,据统计,广西有32 所院校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近5年,来桂留学的东盟国际学生数量平均每年增长20.0%,广西已然成为全国招收东盟留学生最多的地区之一。《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5]。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于2018年发布的“广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广西正在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合作领域,打造‘留学广西’品牌,力争到2020年来桂留学人数达到1.5 万人”。可见以广西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衔接门户,对东盟贸易有着先天的区位优势。广西应依托地理优势,抓住东盟“以艺会友”的有利契机,构建立足校园、面向东盟的跨境民族技艺传承基地。
“以艺会友”,在民族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西民族技艺要“走出去”,东盟国家民族技艺要“走进来”,就要充分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地缘优势,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加强完善与东盟国家的艺术交流机制,全力建设民心相通工程。从交流走向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推动民族融合与技艺传承。
依托“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广西南宁民歌艺术节”“刘三姐走东盟” 等系列凸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多元化的人文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开放合作平台的功能与作用,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推动职业教育与民族传承的融合,聘请民间艺人专家,协同合作办学,互鉴提高;塑造民族技艺教育品牌,随着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交融及发展,民族技艺教育行业的前景看好。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教育业的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传统民族技艺教学必将成为跨境特色教育项目的领头羊[6]。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逐步加大。与东盟国家留学生探讨对于广西民族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东盟留学生普遍认为文旅及民族餐饮更具吸引力,他们对广西的最初印象主要集中于自然风光、民族饮食等物质文化。因此,从东盟成员国群众的视角出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机融入旅游、饮食中进行传播,如“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为广西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呈现了侗族木建筑工艺、侗族服饰等经典民族特色文化及手工艺品。东盟国家外宾在对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中认同广西民族文化,能够提升广西民族技艺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构建文化交流桥梁,实现民族技艺传承。
综上所述,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民族技艺交流上有着密切的往来和深厚的基础。而民族技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着厚重的文化。以艺会友,文艺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对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发挥着独特且积极的作用。将民族技艺作为纽带,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沟通与交融,有助于为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链发展的持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对构建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与民族传承而言,弘扬民族技艺具有深远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艺会友”的方式,探析从社会走向校园、从交流走向构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技艺3 条可行性路径,维护其生存空间与发展环境,维持其传播及传承,护好文化的根,讲好友谊桥梁的架构故事,建设多形式、宽领域、立体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