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孝”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研究
——基于清潭村的田野调查

2021-03-07 16:51黎藜李玉雄李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清潭宜州敬老

黎藜,李玉雄,李静

(1.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530006;2.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6;3.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1 研究缘起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孝”是最重要的德行和善行。中华“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一直处在首要的位置,并长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要素,“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亿万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也是处理长辈与晚辈之间、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乃至社会各种关系的重要准则。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的重要性等同于天地的准则,人的行为操守。《礼记》有云:“孝有三: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中华“孝道”文化发展历经4 000余年,并源远流长,“孝道”文化在我国根深蒂固,在中国人心中已经刻上了深深的烙印,“孝”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孝’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是家庭教养当中子女孝敬父母的一种美德,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孝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人之善性的根源,也是涵养正己修身的道德源泉。党的十八大总结了以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果,在国家、社会和共鸣三个层面上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基础,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不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变迁,作为根源于中华民族血缘中的“孝”,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支配人们行为准则和批判人们德行的标准。“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弘扬和践行孝文化,既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立身之本、齐家之要、成事之基。

2 清潭村的“孝”文化历史

2.1 清潭村概况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清潭村是一个崇尚敬老、爱老、孝老的壮族村寨,位于广西宜州区石别镇东北部,地处河池市宜州区、忻城县交界地,距离市区21公里。该村共有17个自然屯,总人口约6 000人,据统计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 000余人,大部分为壮族。清潭村有着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团结友善的优良传统和深厚的孝文化底蕴,孝道家风是当地的灵魂。也是吸引八方游客蜂拥而至的原因。2017年以来,为了深入了解清潭村孝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研究在现代化背景下孝文化传承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笔者及其课题组成员多次来到宜州区石别镇清潭村进行调研,期间亲身参与了解清潭村的孝老敬老活动,感受当地浓厚的孝文化氛围。每年重阳节当天,敬老爱老活动从早晨8:00开始,晚上24:00结束,持续16个小时。当天有山歌会、孝文化节目表演、“孝道之家”模范家庭颁奖仪式、平安百家宴、祭拜社王、舞草把龙等系列活动,每个活动都饱含孝道文化。清潭村的孝老敬老活动,让孝道文化在一代又一代清潭人的心中潜移默化的传承,成为清潭人做人处事、安身立命的信仰和准则。

2.2 清潭村的“道德碑”与“孝”文化历史

宜州自宋以来,受中原文化习俗影响,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成为地方壮、汉及其他民族人民的共同节日,节日登高赏秋、尊老敬老的内容一直沿袭至今。据清潭村民介绍,清潭村孝道文化与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九月初一刻立的一块百年“道德碑”有着密切关联。这块石碑为正四方石柱体,上有碑帽,碑坐北向南,高103厘米,宽52厘米。共篆刻有两部公告碑文,布告一于嘉庆四年9月1日(1799)刻在碑的正面和右侧面,布告二于嘉庆元年9月(1796)刻在碑刻的左侧。当时立碑目的在于“教养黎元”“维风正俗”,让人“守法奉公”“敦礼义廉耻之风”“改强暴嚣凌恶习”。碑的正面列举了九条“禁令”,包括禁不孝不悌阻挠公事;禁偷盗马牛羊鸡鸭塘鱼衣被锅碗田禾瓜果;禁勒卖强买货物放纵行凶凌孤欺寡等等。所列内容十分详尽,并定出处罚办法,轻则“犯者许众公禀究治”,重则“送官究治”。

3 清潭村“孝”文化现代传承发展现状

3.1 清潭村“孝”文化传承发展的成果

清潭村的“孝”文化之所以传承得好,主要得益于政府各个部门、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社区、家庭、个人共同推动的结果。

(1)政府以及各个部门方面。

一是宜州区委、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完善养老、医疗等优待政策。例如,全区16个乡镇均建有敬老院,全市210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有卫生室;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保障,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75元的基础养老金,100%的贫困老年人获得政府社会救助;实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凡具有宜州行政辖区内常住户口,年满80周岁的老人均享受高龄津贴,津贴标准为80周岁至9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80元,10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500元[1-2]。二是积极推进敬老爱老活动系列化、系统化,这些活动包括“敬老好儿女”“孝亲敬老之星”“十大孝子”评选表彰活动以及“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敬老月”活动等,活动引起热烈反响,老年人普遍得到尊重,孝子一一受到褒奖。三是宜州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力促孝文化。2016年4月15日在“青少年教育基地”宜州英华学校举行“孝德文化大讲堂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积极开展的“孝文化大讲堂”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同年6月1日在清潭村挂牌成立了“宜州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基地”。据悉,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孝文化活动在青少年教育基地形成常态,活动主要内容是各级关工委讲师团讲师、传统促进会成员通过讲述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传播和弘扬孝文化。四是不定期组织召开关于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专家、学者就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并对传承和发展包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意见和建议。

(2)学校方面。

1992年创办了宜州英华学校,这是广西河池市第一所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验学校,也是宜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学校门口边上的宣传标语“欢迎来到英华,弘扬孝文化”尤为凸显,学校将“孝”视为教育的灵魂,教学生跳“孝心操”“武术操”,建立“孝文化大讲堂”,学习《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等中华传统文化和《感恩的心》《跪羊图》等手语舞蹈,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感恩社会的优良品质。

(3)社会组织方面。

2014年5 月,宜州的文江秋老师把“幸福人生”讲堂引入学校和乡村,在市里开设了两期以山歌为形式、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刘三姐文化大讲堂”。在市领导的支持下,“宜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获审成立并下挂在宜州社会科学联合会。近年来,宜州传统文化促进会在传承发展壮族孝道文化这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协助宜州实验小学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走进英华学校送书送课,开展《弘扬传统文化让孩子健康成长》等主题活动;举行宜州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大讲坛等。此外,除了宜州传统文化促进会,南宁孝道家园等社会组织也不远千里来到宜州,协助传承发展“孝文化”,例如,他们在宜州区职业教育中心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幸福人生第一期讲座,讲座主要内容是包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讲授弟子规、孝道、夫妻道等。通过讲座,教师、学生和观众们从中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社区、家庭、个人方面。

2013年4月12 日,在清潭村委直接领导下,清潭村老年协会正式成立。近年来,清潭村老年协会配合有关部门真正落实老年法,使老年人有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协助有关部门举办重阳节孝老敬老活动,在摄影展中提供人力资源,丰富老年人的物质精神活动。人的成长离不开社区环境,社区为传承发展孝文化所做的努力影响着村民言行举止,孝道文化已经成为清潭村民的共识,自费修建的慈母楼是孝道文化的力证,孝道文化像常青树一样,深深扎根于村民思想沃土中[3]。

3.2 清潭村“孝”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1958年“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舞龙、敬奉石碑以及唱山歌等,都被当作“四旧”和“资产阶级”给予抵制和批判,直至1980年才得以逐渐恢复。20世纪80年代开始,清潭村民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都自发组织举办民俗文化传统活动。1989年,国家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清潭村民就把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把重阳获得办成投射壮族孝文化、反映孝意识的孝老敬老活动。

清潭村在孝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陷入尴尬境地。一方面空心村的出现和扩大。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作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壮族地区也一样。由于空心村的出现,必然带来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流失,这是当前包括壮族“孝”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清潭村村史村志的整理和研究相对滞后。很多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泯灭,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也随之灰飞烟灭。目前到清潭村寻找村庄旧事,主要是找当地的老年人,翻阅《宜州区志》《壮族通史》等相关书籍。由于老年人岁数较大,口耳相传的村史难免支离破碎,青年人对于自己故土的历史了解得越来越少;此外,许多相关史料只记载到乡镇一级,导致了资料信息的断层。村史对于清潭村孝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没有清潭村的村史,清潭村孝文化容易流失[4]。

4 壮族“孝”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创新策略

4.1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传承发扬壮族“孝”文化

清潭村的壮族“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要求是相契合的。爱国主义是壮族孝道文化最高层次的追求和体现。据采访资料,清潭村的3位老抗日自卫队员对70多年前那段抗日的经历仍历历在目,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体现着清潭村民对于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感与荣誉感。“敬业”即“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一个有孝道的人,对待工作就如同对待父母一样,把被动变成主动。清潭村文艺队队长黄志华就是一个“我要做”的人,他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清潭人,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多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黄志华队长带领清潭村舞蹈队,自编自导的舞蹈有26个,其中“开门红”“九月九的酒”“盛世欢歌”等,在参加“宜州区农村文艺汇演”中获得二等奖。作为宜州的东户门,清潭村街上车辆来往频繁,韦庆壮、韦明群夫妇在清潭街经商已多年,夫妻二人说:“清潭村的村民都会自觉禁偷禁毒,每年年底,在店里赊账的村民都会来付款还清。”隔壁商店的庞先生称,来这里几年都没有发生撬门破锁的事。讲诚实、守信用也是孝文化的延伸[5]。“友善”是壮族孝道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方面的内容之一。清潭村邻里和睦、村民友善,在这里,一家的事即是大家的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从建房子、农业生产到红白喜事都展示着邻里互帮互助、一家有事百家帮的风尚。壮族人民这种精神特质,特别是孝文化基因,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来传承和弘扬壮族的“孝”文化,这也是传承发展壮族“孝”文化的现实路径。

4.2 深入挖掘壮族“孝”文化的优秀成分

壮族孝道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我们需要正确认知,认真识别,保留积极成分,去除落后元素。壮族孝道文化也有一些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年轻人的发展空间,还对社会发展产生阻碍,清潭村也是如此,一些观念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如“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观念。据统计,多年来清潭村子弟升学志愿主要以广西区内高校为主,填报区外大学志愿比较少。另外一些青年人工作或结婚后为了照顾父母,会选择在父母旁边安置新居。这些举动确实是尽孝的体现,但这些孝心孝行的消极影响也是明显的,会限制青年人的视野和职业发展。为此,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和壮族地区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进行改造升华。要深入挖掘壮族孝道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精髓,赋予其时代内涵,以此传承发展壮族孝道文化。

4.3 创新和发展壮族“孝”文化的有效载体

壮族孝道文化主要是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承和传播的,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传承发展壮族孝道文化。

(1)创新发展壮族的岁时节日。

岁时节日是壮族人民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壮族岁时节日对壮族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有明显的规范制约作用,利用岁时节日这一重要形式,在节日氛围中传播孝文化观念,传递社会正能量。如清潭村重阳节里晚辈会向长辈奉孝心茶、为老人赠送孝心礼,借助百家福禄米、豆腐圆等实物载体来表达孝道,以此建构和谐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人际关系。同时,在三月三、清明节、中元节还会集体举行隆重的祭祖,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体现壮族人民尊敬长辈、注重孝道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因此,通过节庆活动,可以激发壮族人民传承发展“孝”文化的自觉。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岁时节日里,壮族人民在以纯朴直观的方式展现“孝道”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规范人们的“孝行”。正因为如此,传承发展壮族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传统应充分利用岁时节日这一重要形式,寓德于节[6]。

(2)不断继承和发展壮族的传统体育。

壮族传统体育种类众多,形式多样,承载着壮族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是展示壮族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清潭村有一个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民俗活动——舞草把龙。清潭民间流传着“不舞草把龙,枉为清潭人”的说法,每年重阳节都要舞一种用稻草扎的九节草把龙。传说,清潭村先祖在这里扎根后,有9位书生来到水潭边结庐读书。数年后,村里突然暴发瘟疫,人畜死伤无数。9位书生用稻草编织了一条草龙,让村民燃放爆竹舞龙,最后把草龙烧掉,第二天村里患病的人畜全都不治而愈,瘟疫被赶跑了。当村民去感谢书生们时,那里已杳无人迹。为纪念9位书生、祈求平安,村民每年重阳节都要舞九节“草把龙”。第一晚(即九月初九晚),是清一色的“红花崽”(即未结婚的青年人);第二晚,是中年人舞龙;第三晚,是老年人舞龙(送龙)。舞龙到河边,进行烧龙。烧龙时,不准高声喧哗嬉笑,表示对龙的尊重和期待明年龙再回来。舞草把龙是一项集体活动,表现了壮族人民团结协作、知恩图报的忠孝观念。传承发展壮族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孝道文化可以充分利用传统体育这一重要载体,寓德于体。

(3)不断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

壮族传统艺术是一种形式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作品,在作品中往往涵盖着壮族人民热爱生活、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尊老爱幼等道德传统和伦理思想。就清潭村来说,清潭村民通常会把“孝”文化和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以孝文化作为重要题材,使得各种艺术作品中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孝文化。传承发展壮族孝道文化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孝文化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大脑之中,寓德于艺,以乐养德。

4.4 建构传承发展壮族孝道文化的协同机制

传承发展壮族孝道文化,一方面需要壮族人民的主体自觉,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来推动,通过协同合作,形成合力[7]。

(1)政府层面。充分发挥政府在挖掘、开发、保护和传承壮族孝道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开展各种榜样的宣传活动。如清潭村评选的“十大孝子奖”,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让榜样能够感受到政府对养老敬老的推崇和赞扬,利用自身的力量感召周边的邻居,形成良好的孝文化氛围。同时,政府组织相关专家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对壮族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搜集、整理和研究,让更多的壮族人民学习和了解壮族孝道文化。如清潭村整理成册的《草把龙传说》以及正在撰写中的清潭村史村志,留住文化,传承文化。再者,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8]。

(2)社会层面。发挥民间组织和团体传承发展孝道文化的推动作用。可以组建各行各业社会组织或团体,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基地,自觉推广壮族孝道文化。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孝文化教育基地——宜州区传统文化促进会,在清潭村重阳节这一天组织义工们给观众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精神文化盛宴”,包括《推动摇篮的手》《奉孝心茶》《最美的笑容》等节目。

(3)学校层面。积极开发壮族孝道文化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传承壮族孝道文化。不定期举办“孝文化进校园”活动,评选出“孝顺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模范学生成为其他人羡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行孝。同时,举办以孝文化为主题的“道德讲堂”专场活动,加深对孝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孝道[9]。

总之,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协同机制是传承发展壮族孝道文化的落脚点。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孝文化活动。传承发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壮族人民的广泛参与,特别是注意提高两大群体的参与性。一是党员干部,在传承发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领导干部的作用明显,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二是青少年群体。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要注意把壮族孝道文化带进村镇,带进家庭,带进青少年的大脑中。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现当代,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播方面作用突出,要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民族特点和民族节庆活动,制作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作品,运用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把壮族孝道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包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清潭宜州敬老
河池市宜州区主要气象灾害特征综述分析
云泥(三)
你有一封情书,请查收:绿荫高树映清潭
云泥(六)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敬老爱老防跌倒
于浮躁中找寻那一方清潭
宾阳县召开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新生资助工作会议河池宜州与浙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广西宜州中药街药用植物调查及资源保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