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图书馆与馆中诗人

2021-03-07 16:53李金地
文化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秘书图书图书馆

李金地

唐太宗曾提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论断,那么唐朝初期,太宗皇帝想查找资料、读本史书,是不是也可以像现代人一样走进图书馆,通过馆藏检索借阅图书?皇帝可以阅读文献资料,普通民众能否接触到图书文集?唐代文化发展灿烂,众多诗人文采斐然,他们又是如何获取大量读书的机会?这就要从唐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说起。

一、唐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背景

“天朝上国”这个词,盛唐时期的唐王朝当之无愧。贺知章在《太和》中这样形容当时的国家盛况:“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大唐以其繁荣昌盛的经济实力,开明大度的社会风气,领先世界的文明成果,引来四野八荒朝贺的目光。直至现代,海外各国华人聚居的地方还会被称为“唐人街”,日本的京都、奈良都保留了大量具有浓郁盛唐风格的建筑。

唐朝国力强盛到何种程度?其疆域空前辽阔,至极盛时期,版图东起朝鲜半岛,南抵越南顺化一带,西达中亚咸海以及呼罗珊地区,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流一带,朝贡之国多达三百余,声名远播,与欧亚各国均有来往,唐太宗更是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1]。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精力和物力去探索科技的发展,7世纪左右的唐王朝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并在唐中后期得到广泛利用。雕版印刷术的出现让图书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更为便捷,推动了图书事业的发展[2]119。雕版印刷术推动了印书业的兴起,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在唐朝后期,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

盛唐国力的强盛带来了政治的开明,当时社会开放到后世近千年难以企及的程度:女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可以自由结婚和离婚。大唐子民衣食无忧,思想解放,文化艺术、宗教学术自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即是唐诗,自“初唐四杰”起,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杜”(李白、杜甫),中唐时期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刘禹锡,至晚唐时期“小李杜”(李商隐、杜牧)。灿若星河的唐诗文化里,既有描述对神话世界丰富想象的浪漫,又有对现实生活鞭辟入里的揭露,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又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词在历史的长河里从未磨灭,反而熠熠生辉。唐朝宗教非常发达,除最为兴盛的佛教和道教,景教(基督教里的聂思脱里派)、摩尼教(明教)、祆教(拜火教)和伊斯兰教在国内均有流传。

二、唐代官方图书馆

我国最早出现并使用“图书馆”命名,一般认为是光绪三十年(1904)在湖北武汉设立的湖北省图书馆[3],但是这并不代表在这之前我国没有图书收藏、借阅的机构。唐王朝国家统一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得以空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受到高度重视,百花齐放,官方政策也在这一时期向图书事业倾斜,图书事业呈现快速发展与兴盛态势。唐朝的官办图书馆,也就是具有图书整理、收藏、阅览的机构,主要包括秘阁、乾元殿、丽正殿(后改为集贤殿)、崇文馆、弘文馆、史馆和司经局[2]101。这些机构贯串唐王朝由兴盛到衰败,历经取消与重建,始终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从唐初到唐末,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图书的收集。武德初年,唐已有图书8万卷,这个数字在还没有发明印刷术的当时,可谓惊人。而能实现这么大量的图书数量,与唐高祖重视图书的收集密不可分。武德四年(622),唐高祖为收藏四部群书而建成弘文馆,名家虞世南、褚遂良当选为学士。他们扩展了弘文馆的功能,在藏书的基础上开馆授课,前来学习的生徒又择优进行抄书工作,使得弘文馆藏书规模日渐扩大。到唐太宗时期,李世民交由魏征、虞世南等人任秘书省秘书监。秘书省是掌管御用图书的组织,设有秘书监1人,少监2人,丞1人,秘书郎4人,校书郎8人,正字4人,主事1人,令史4人,书令史9人,典书8人,楷书手80人,亭长6人,掌固8人,熟纸匠10人,装潢匠10人,笔匠6人[2]101。通过细致的分工,秘书省形成了一支庞大而分工精细的图书管理队伍,推动了唐代藏书事业的发展。唐代太子学馆初名崇贤馆,后为崇文馆,在教授学生的同时需要专管经籍图书。太宗皇帝提出“以史为镜”,那么唐朝国史由哪个部门负责编撰呢?那便是“史馆”了。史馆,由宰相监修国史,需要根据起居注、时政等记录,并加以评论,然后整理收藏。此外,开元年间,改丽正殿为集贤殿书院,负责刊辑古今经籍,辨明重要图书,搜集天下遗存。可以说,开元年间已经是唐代藏书最完备的时期。但是这些成就因安史之乱而毁于战火,幸好之后的肃宗皇帝高度重视收集和整理损毁的图书,代宗皇帝更是千钱购书,盛唐藏书才有部分得以重生[4]。

三、唐代非官方图书馆

(一)私人图书馆

科举制度隋朝出现,到唐代得以完善并发展,极大鼓舞了普通百姓一心向学的热情。读书人的增多促进了私人藏书发展的跃进,李泌、苏弁都家藏万卷书。韩愈曾作诗称赞李泌:“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唐代私人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一些较之前不同的显著特点,包括出现了对于某一方面图书的专藏、图书分类更加精细、编目进步、独立馆舍普遍存在等。

(二)寺院图书馆

唐朝时期,宗教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以盛唐王朝为蓝本的《西游记》中,既有极受尊崇的得道高僧,也有法力无边的道教始祖,这就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佛、道宗教的推崇。因宗教传播所需,这一时期经书的需求量剧增。在唐王朝初建,道教就迎来了第一个可以称道的鼎盛发展阶段,道士在传播教义宗旨的同时,注重将思想以文字的形式辑录成书,便于流传。特别是到唐玄宗时期,竟结集成册了113卷的《一切道经音义》和3744卷的《三洞琼纲》[5]。高僧玄奘翻译佛教著作75部,1335卷,总计达1300多万字。此外,因为寺庙道观均有自己的经济收入,所以在收藏宗教教义的同时,对于儒家文化、历史志书、医学农学的图书收藏均有涉猎,这都成为寺院图书馆的宝贵资源。

对于那些无法接触官办图书馆的有志人士来说,私人图书馆或寺院图书馆的出现尤为重要,唐代文化得以辉煌发展,与之有密切关系。

四、唐代诗人与图书馆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这样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如诗圣这般妙笔生花的文豪也是非常重视阅读的力量的。唐代的诗人大都积极利用官方和非官方图书馆,最终博览群书,留下不朽诗篇传唱后世。繁华盛世终有尽时,但诗人们与图书馆的故事却深深刻在历史的记忆里,留存在书籍中。

唐初虞世南所作《蝉》一诗被后世评为“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虞世南何许人也?乃“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更是“初唐四大家”之一,他出任过官办图书馆弘文馆的学士,也在秘书省任过秘书监,主持编修了《北堂书钞》,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文化人,为初唐文化进步和图书事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与图书馆可谓渊源甚深。

《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中有关于李白在象耳山读书,有感于老婆婆“铁杵磨针”的毅力而奋发学习的故事,且不论这件事情的真假,只说四川象耳山私塾,便是李白得以博学广览、吟诗作赋的起点。后来李白于二十五岁离开四川,游历祖国名川大河,至天宝初年,出任翰林供奉,终于从私人图书馆走进了官办图书馆。

昌黎先生韩愈有诗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句诗读起来同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在诗词创作中善于用典,典故的来源多是于书中阅读,作为秘书省秘书郎之子的韩愈确有读书之便。后来他得中进士,先后出任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官职在身,阅览官方图书馆的图书自然更加便利,难怪《旧唐书·韩愈传》中这样记载:“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称赞白居易“才华横溢”是再恰当不过的,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诗歌涉猎儒、道、佛思想,被后世称为“诗魔”。白居易的一生与官方图书馆羁绊甚深,贞元十六年(800)得中进士后,被授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职,开始了整理官方藏书的工作。后来一生起起伏伏,五十五岁时回到长安任秘书监,晚年致仕,退居洛阳香山,建有私人图书馆(藏书楼),名“池北书库”。

鱼玄机作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才思敏捷、性好读书。她早年接触道观,受道教思想影响较重,后进入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阅读寺院图书馆宗教典籍更是给她提供了广泛的文化资源,使得她“甚有才思”,因而“尤工韵调”,成为著名的女诗人[5]。

五、结语

唐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当时经济社会的发达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推动了思想的解放,诗词的灿烂蓬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时代的诗词伟人,达到了人类文明史上绚烂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7]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对可以相匹配的社会文明提出了更高要求,图书馆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发挥自身积极作用,为文化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秘书图书图书馆
秘书不在 等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领导身边的秘书帮
去图书馆
我的商务秘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