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尹倩倩,王岩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高质量的非遗外宣翻译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亟待抢救的局面下,非遗外宣翻译对于非遗的保护与开发也有重要意义。
辽宁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满族文化的发祥地,孕育着多次多彩的文化。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目繁多,覆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八大门类。其中,北票民间故事,辽宁鼓乐、岫岩玉雕、朝鲜族花甲礼、东北二人转,皮影戏,高跷等67 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笔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了解到在这67 个项目中,有不少于37 个项目处于濒危状态,急需保护。非遗保护是文化旅游的支撑,文化旅游反过来又会深化非遗保护,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创造更为长远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1]。非遗外宣翻译可以让这些优秀的文化瑰宝走出国门,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从而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弘扬。
从非遗的形成来看,任何非遗都是该地人们依赖和利用其所处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所创造的。不同地方的人们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认识不同,因而其适应方式同中有异,形成了在普遍性知识下的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目的在于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能够了解到中国的非遗文化,尽量获得和中国人相同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能够对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下面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讨一些非遗外宣的常用翻译方法。
直译法是指按照原文内容和形式,逐字逐句地翻译的方法。采用直译法能够尽可能地保留译文的原汁原味。对于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直译法不会造成外文读者的理解困难,又可以保留非遗的特色。下面以辽东满族民间故事中一个叫作《日月峰》的故事为例进行分析。
远古时期,世界死气沉沉,天帝的小女儿把左眼抛上天空,化作太阳;把右眼抛上天空,化作月亮;把脖子上的一串珍珠抛上天空,化作星星;而小仙女为了救世却变成了一座山峰——日月峰。
In ancient times, when the world was in the dark and chaos, the youngest daughter of the Emperor of Heaven threw her left eye into the sky and turned it into the sun. He threw his right eye up into the sky and turned it into the moon; He threw a string of pearls around his neck into the sky and turned them into stars. But the little fairy to save the world has become a mountain peak - the sun and moon peak.
原文中并没有涉及满族特有的物品或者事物的翻译,天空、太阳、月亮、眼睛等,这些意象是源语读者和译入语读者的共有信息,原文的表达方式也与外文的表达方式相似或相近,因此在对这一故事进行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这里直译法得出的译文既保留了原故事的特点和风格,又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意译,也叫自由翻译,一般是仅仅翻译原文的复述体,而不对原文逐字逐句翻译。意译更多选择的是行文的可读性和通俗易懂[3]。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不但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4]。这时候可以采取意译法,通过意译法产生的译文会更加容易被译语读者理解接受。
例如: 金开芳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新颖别致的“疙瘩腔”,惟妙惟肖的“巧板头”、干净利索的“嘴皮子功”、特色浓郁的“地方音”。
译文:In his artistic career, Jin Kaifang had created a new and unique tune that fluctuates greatly,with ups and downs. He played play the bamboo clappers well and had excellent sing skills. His singing has a strong Eastern (a province of China)Hebei accent.
原文是对中国评剧创始人之一的金开芳先生的介绍。“疙瘩腔”指的是腔调起伏较大、高低有挫、与众不同。“嘴皮子功”指嘴皮子干净利索。“巧板头”指他常用掏板进行演唱,技艺娴熟。掏板是快板书版式的一种,用掏板配合演唱有着一种俏皮劲。“地方音” 指他的演唱具有浓郁的冀东色彩和乡土气息。对于国人来说,基于我们的文化背景很容易理解疙瘩、嘴皮子的意思,但是在外文中并没有十分准确的对应词汇。因此,采用意译的方法,增加一些信息,不字对字地翻译这些词汇,而是直接介绍词汇背后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传达出原文的内容。
音译就是把汉语用拼音直接表达出来。许多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已经可直接使用音译法翻译成英文[5]。比如,“气”可以直接翻译为“qi”。随着美国动画大片《功夫熊猫》的热播,中国的“qi”被许许多多的欧美观众了解到。当然,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还没有被外文读者认识和了解的中文词汇,仅采用音译法是不足的,还需要注释法的配合。
注释法是在译文后面注释相关信息,以对译文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补充,以此让外国的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的一种外宣翻译方法。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的相关信息的缺失,会造成读者对于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注释法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对于属于文化专有项的词汇,即所需翻译的词汇外文中没有对应词汇时,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
音译加注释法可以淡化原文的陌生感,即可以把原文内容原汁原味地带给译文读者,又能将非遗文化的内涵更好地进行传播[6]。
例如: 唢呐在古代除用于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In ancient times, Suona was not only used for playing military music, but also used for accompaniment of Yamen (government office in feudal China)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 (a traditional music mainly composed of percussion instruments and wind instruments, which can be used for official honor guard)opera, song and dance, etc. In folk daily life, it was mostly used for festivals, weddings, funerals and theatrical scenes.
原文是对丹东鼓乐所用乐器——唢呐的一段描述。“衙门”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官署,“鼓吹乐”是中国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外国人这些文化专有项是完全不熟悉的,对于它们的翻译,若仅采用直译的方法,会让目标读者不知所云。相反,对于衙门的翻译采用音译的方法,并在注释里进行背景信息的补充,有助于读者对唢呐艺术发展过程的理解。
所谓省略,就是根据实际需要,把原作中非主要或非重点的文字内容删除,然后把保留下来的部分译出。在中文应用中,通常为了强调或辞藻的华丽,从而连续使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但意思大致相同。而在英文的表达中讲究句子简洁严谨[7]。冗长译文对不了解本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难免显得过于啰唆,使得他们丧失阅读兴趣。因此,对于此类非遗宣传的译文应尽量言简意赅,特色鲜明。
例如: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不但内容丰富,且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宏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Yiwulvshan (name of a mountain)Manchu folk paper-cut is rich in content, simple and unsophisticated in shape and magnificent in bearing.
原文用了大量的词语来描述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的特点,十分详尽。但是不难发现有的修饰语的意义重叠的,比如简洁和不繁琐、古朴和朴拙古茂、造型和纹样。为了取得简洁明了的译文,翻译时可以删减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按照这个原则,原文可以摘减成“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内容丰富,造型简洁古朴,气度恢宏”进行翻译。
创译法指的是译者为了实现某种翻译目的,抛弃原文的意义和形式,创造性地对原文进行翻译的方法。非遗名称地主要功能应该是高度概括非遗地主要内容,让读者一看到非遗名称就能联想到该非遗涉及的领域、内涵等。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可以直接揭示出该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如“剪纸”“石雕”“皮影戏”等。但是根据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读者并不能直接了解到该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如“古渔雁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盘索里”等。因此,以该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内容为基础,采取创译的方法,创造性地翻译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下面以“盘索里”“古渔雁民间故事”为例进行分析。
“盘索里”是朝鲜族的说唱音乐,盘索里是朝鲜语的直译音,意思就是大庭广众面前演唱的歌曲。演唱者一人在鼓手的配合下,仅用自己的歌声、说白、身体动作和作为道具的一把扇子,可以出演有多种人物出场的情节复杂的大型作品。盘索里的“说唱”不同于西方的rap,rap 是指有节奏地说话的特殊唱歌形式,而盘索里的“说”指的是说白,“唱”指的是歌唱。因此,“盘索里” 可以翻译为 “speaking and singing performance”。
“古渔雁民间故事”中的“古渔雁”指的是辽河口海域的打鱼人群体。这一群体之所以被称为古渔雁是因为他们没有定居于一地,而进行远海捕鱼的能力。他们只能像大雁这种候鸟一样,随着时令的要求,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迁徙,在江河入海口的滩涂及浅海捕鱼捞虾。“古渔雁民间故事”主要包括古渔雁始祖崇拜、古渔雁海神崇拜、古渔雁龙王崇拜、“古渔雁”祭祀和庆典、“古渔雁”渔具的起源和演变等。因此根据“古渔雁民间故事”的内容,为了外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故事,“古渔雁民间故事” 可以翻译为“primitive fishing mythology and legend”。通过这种直接解释故事内涵的方式,达到吸引外国兴趣的目的。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应尽快开展非遗的外宣翻译研究工作,研究并采取各种翻译策略,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达到更好地对外传播效果。